摘要:扎根科研教学近40年,李军旗从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到汞污染防控技术突破,再到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利用,他的每一项课题都源于贵州特色矿产资源,每一项成果都应用于贵州相关企业。
日前举行的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贵州大学教授李军旗凭借在冶金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荣获贵州科学技术奖。
扎根科研教学近40年,李军旗从锰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到汞污染防控技术突破,再到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利用,他的每一项课题都源于贵州特色矿产资源,每一项成果都应用于贵州相关企业。
在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李军旗正带着团队成员分析不同颜色的高硫铝土矿样本。贵州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超过11亿吨,其中高硫铝土矿占比近80%。如何用好这一“富矿”,李军旗团队从基础理论开始研究,围绕铝土矿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连续拿下6项国家基金项目。
“虽然我们国家的氧化铝产量很大,但是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6%,所以高硫铝土矿的开发应用就显得极其重要。高硫铝土矿对氧化铝的生产腐蚀设备、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结疤。我们构建了氧化铝溶出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提出来一个新的溶出工艺叫低温高碱,保证氧化铝溶出率比较高的前提下,让硫尽量少地进入到系统里。”李军旗介绍说。
李军旗是贵州大学第二届冶金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多年前,他就着手锰矿资源的研究,开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新技术,改变以往高纯硫酸锰需要硫酸锰溶液电解成金属锰,再与高纯硫酸反应的复杂工艺。
李军旗告诉记者,团队通过一些基础理论找到杂质离子在硫酸锰溶液中的共轭平衡,实现分步除杂,经过深度除杂以后,就直接制备高纯硫酸锰,这样就缩短了流程,过去是12000块钱一吨,现在大龙汇成投产以后可以降到五千到六千,让这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市场已经占到70%的份额,国际市场占到60%的份额。
在李军旗看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线产品,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更要找到经济可行的产业化路径。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朝轶告诉记者,近两年学院成立了科技小院,每一次讨论李军旗教授就提出一定要从生产实际出发,所有的东西就是要工艺可行,经济可行,这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向都是从横向里面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李军旗务实的科研素养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他已培养出13名博士和69名硕士,这些人才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冶金工程领域的生力军。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博士生王干干告诉记者,2018年从硕士入学就跟着李军旗老师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很不起眼的一些实验现象,李老师就会把它逐渐放大挖掘,成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架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值得一辈子去学习。
今年,李军旗63岁,经过学校延聘仍忙碌在科研前线,由他主持的两项关键成果转化工作正在推进。办公室里,他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每一项都是他深耕冶金领域的见证。
“科研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就像铝土矿一样,高硫铝土矿仅仅是一种复杂难处理矿,还有高铁高硅,高有机物等等,为企业解决了需求,找到行业的痛点,真正的一项成果走向产业化,自己是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李军旗说道。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