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彻底不火了,但这是一个好消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0:11 1

摘要:11月11日零点,往年应当是“烟花时刻”的时间,我们习惯了看到这样的场景:京东、天猫、拼多多们的屏幕上轮番跳动着数字,倒计时的超燃音乐轰鸣,主播声嘶力竭造势,买家们则守在手机前等待支付成功的那一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1月11日零点,往年应当是“烟花时刻”的时间,我们习惯了看到这样的场景:京东、天猫、拼多多们的屏幕上轮番跳动着数字,倒计时的超燃音乐轰鸣,主播声嘶力竭造势,买家们则守在手机前等待支付成功的那一刻。

但今年,只有京东一家在12日凌晨发了“创新高”的战报,却没有人真正关心核心数据GMV是多少,其他平台更是沉默不语。

这已经是中国电商平台连续第四年不披露GMV数据。

陪伴了十七年的“双11”,似乎真的老了。回眸看看,曾经的“买到手软”或者什么“秒杀狂欢”,甚至还有“平台宕机”,竟然已经成了尘封的老词。

时代就是这样悄悄变化,无人知觉。

2009年,淘宝第一次举办“双11”,那时的电商还像是一场新消费文明的启蒙。那一年,成交额5000万元。

之后,双11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2019年,阿里一个夜晚的销售额就超过2684亿元——这是一些小国的GDP数字。双11成了国民节日,早已超出商业事件的范畴,成了中国跑步迈入消费社会的象征,也是互联网经济腾飞的“龙头标志”。

但近几年,情况急转直下。

浏览一下网上的言论会发现,年轻人现在普遍对双11不感到兴奋了。这种不兴奋的表现不是吐槽,而是根本不关心、不在乎。

很多“网购人”,以前是怕错过优惠,现在是懒得算。

复杂的优惠叠加、定金立减、跨店满减、凑单门槛……让消费者像在解一道高考数学题。价格背后的“先涨后降”游戏更让很多年轻人愤怒和不买账。

电商平台掌握着算法,他们也当然知道这种集体性的倦怠。

今年,没有一家主流平台敢公布GMV,因为数字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GMV”几乎是衡量电商节日成败的唯一指标。这个英文缩写代表“Gross Merchandise Value”,中文是“商品交易总额”。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在一定时间内所有下单商品的金额总和。

GMV看似辉煌,但并不等于真正的销售收入。许多订单后来可能被取消、退货,数字却仍然算在内。于是,GMV更像是平台制造短期狂欢的能力,而非真实盈利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避谈GMV,他们不再愿意用一个虚胖的数字来证明自己。

流量红利开始下滑之后,平台不得不从“量的狂飙”转向“质的修炼”。今年的主题是“消费结构优化”,或者“消费质量提升”,不再是靠数字堆积的流量狂欢。

“理性消费”是一个听起来很体面的词,但它的另一面,是信任的流失。

过去几年,“先涨价后打折”之类的玩法不断折腾消费者的智商,消费者被平台折腾得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冷漠。

当购物节变质为价格内卷,演化为消费者与平台、商家的斗智斗勇,这个节的味道早就已经变质了。

很多人仍然会在淘宝买生活用品,但都是日常价。而高价商品,她更倾向于线下店或品牌官网,以求安心和品质。

数据显示,电商渗透率确实在下降。中国社会消费电商渗透率在2023年到达27.6%的顶峰之后,2024年下滑至26.8%,2025年勉强维持在25%左右。

背后是一种消费心理的转向——从“追求便宜”到“追求确定”。说到底,双11不火了,是因为中国社会的消费逻辑在转型。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消费是人们表达“我在向上”的方式。新手机、新衣服、新品牌,代表着生活的升级与自我认同。那时候的双11,是中产阶层崛起的一种集体仪式和对外表达。

但当经济进入“减速时代”,人们就开始重新审视“消费”的意义。双11不火了,但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断舍离”、“理性买”、“存钱计划”之类的经验。

简单说消费能力下降还不妥当,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消费态度在走向成熟。

之前十几年那种极度物质化的阶段本来就只是阶段性的、不健康的,现在,只是开始回到正常轨道。

“剁手买买买”,人们已经不再以此为生活价值的标杆,而是注重品质、注重真实感受。

因此,双11的冷清,反而是一种社会成熟的表现。

从前的双11,本质上还是“低价内卷”的表现。它曾经是电商的信仰,但现在这个信仰正在崩塌。

如果未来双11之类的购物节还是继续玩价格战,玩“以价换量”,那它走向衰落的速度只会更快。

但转型并不容易。消费者对平台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打折促销”,要让人们重新为品牌、为品质、为文化买单,需要时间,更需要电商平台的真诚。

平台不能再容纳大量的劣质商品,更不能无限度压榨商家、顾客,玩价格的数字游戏。

“每天都是双11”,这句话在十年前是一句广告,如今却成了现实。平台把促销周期不断拉长,消费者的兴奋也被逐渐摊平。

当每一天都是节日,节日也就不再特别了——消费者并不需要永远的“双11”。

那些曾经通宵守在电脑前抢货的年轻人,如今成了中年人。他们的生活有了孩子、房贷、健康的压力,也有了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

消费的意义,从“占有更多”,变成“过得更好”。

新的消费哲学正在崛起——重视体验、高质量、情感连接、长期信任。这才是消费下一个阶段的灵魂,也是电商必须转型的方向。

双11的确不火了,但这并不是坏消息。

来源:黑噪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