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发现,家里上初中的孩子把书包、衣服和文具都换成了深色,这不是因为他突然变得成熟,也不是因为流行趋势改变,科学家指出这跟大脑发育有关系,前额叶还没完全长好,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够强,就会喜欢选择冷色调的东西,因为看着不那么刺激,能让心里感觉稳当一些。
蓝灰黑成新宠,孩子不爱亮色是病?颜色背后藏着情绪密码
最近我发现,家里上初中的孩子把书包、衣服和文具都换成了深色,这不是因为他突然变得成熟,也不是因为流行趋势改变,科学家指出这跟大脑发育有关系,前额叶还没完全长好,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够强,就会喜欢选择冷色调的东西,因为看着不那么刺激,能让心里感觉稳当一些。
日本那边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在绘画中使用的颜色,能够提前半年识别出抑郁倾向的苗头,学校直接采用这套系统作为心理筛查工具,它不依赖询问学生“你开心吗”这样的问题,而是通过统计画作中灰黑色调的比例和颜色分布的稀疏程度来进行判断,这套系统的预测结果相当准确,同时也展现出相当强的干预力度。
美国那边的Aeropostale这个牌子,去年黑白灰卖得特别好,销量差不多涨了一半,荧光黄和粉红这些亮颜色反而没人愿意买,品牌自己就说这不是流行变了,是孩子们想把自己藏起来,穿中性颜色的衣服觉得安全,不想被别人盯着看,也不想被情绪带着走。
颜色成了孩子表达距离的手段,红色让人觉得太过激烈,紫色显得太外露,他们都在躲着这些颜色,喜欢穿一身黑或灰,这不是为了装酷,而是给自己划个范围,告诉别人别靠近,社交压力大,手机刷得多了,连说话都懒得开口,干脆用颜色挡一挡。
家长可以少问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多看看他们每天用什么颜色写笔记和记日记,试试颜色日记法,让孩子每天选一张色卡,配上三个词或一句话,不用解释,也不强迫他们说,北欧那边早就用了这个方法,效果挺好。
从技术角度看,AI分析颜色确实比人更可靠,但这里面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白色在中国代表丧事,在西方却象征纯洁,文化不同就容易导致解读错误,还有人质疑这是把消费趋势当成了心理信号,需要分清楚孩子自己选择的颜色,还是大人给他们买的。
今年年初,国内有个叫“情绪色卡”的小程序火了起来,它让人们上传衣服的照片,然后用人工智能给出情绪评分,三个月里吸引了十二万人使用,家长们都说这东西比定位功能还管用,孩子不愿意说出心里话,但穿的衣服不会说谎。
最近《青春变形记》这些电影在播出,主角心情一改变,衣服颜色就跟着变化,大家开始留意到,颜色确实能够传达信息,孩子不用说话,颜色就替他们表达出来了。
来源:爱学习的小明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