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患上了“时代焦虑”?互联网大厂盯上“穷鬼超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9:34 1

摘要:当美团在杭州开出首家“快乐猴”超市时,排队的长龙和断货的爆款商品,让这场看似“反差”的商业实验瞬间出圈。

当美团在杭州开出首家“快乐猴”超市时,排队的长龙和断货的爆款商品,让这场看似“反差”的商业实验瞬间出圈。

而这场热闹背后,藏着互联网大厂们更深远的野心——

他们不再满足于线上流量厮杀,而是将战火烧到了线下零售的最底层:

以“穷鬼超市”为矛,直指传统商超的腹地。这不仅是一场价格战,更是一场关于“零售底层逻辑重构”的无声革命。

过去五年,互联网大厂在餐饮外卖市场的厮杀堪称惨烈:

美团年交易额突破1.5万亿元,饿了么与抖音本地生活联手掀起“补贴大战”,甚至催生出“1元起送费”“30分钟免配送费”等疯狂玩法。

但当流量红利见顶,当用户对“外卖刺客”的免疫力增强,大厂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而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线下零售——这个被资本遗忘多年的“价格战场”。

美团的“快乐猴”超市、京东的折扣超市、盒马NB的“超盒算NB”改名,无一例外选择了“极致低价”作为破局点。

7.9元24瓶矿泉水、5元一斤的土豆、10元三包的洗衣液,这些价格直接撕开传统商超的定价体系。

数据显示,快乐猴超市的客单价仅为28元,而山姆会员店的客单价是215元;盒马NB的毛利率压缩至12%,远低于盒马鲜生的20%。

这种“价格屠夫”策略,本质上是对“即时零售”逻辑的延伸——

既然用户已经习惯了“30分钟送达”,那么线下门店的存在意义,就必须与线上形成互补而非竞争。

但这场低价游戏远不止“薄利多销”那么简单。大厂们真正动的是传统零售业的“命根子”:供应链和用户数据。

在供应链端,京东凭借自建物流体系,将“仓配一体”成本压低30%;

美团依托数百万骑手网络,实现“门店+骑手”的柔性补货;

而盒马则用生鲜供应链反哺折扣超市,将临期食品、尾货库存转化为“特价专区”。

这种“全链路降本”能力,让传统商超望尘莫及。

某传统超市采购负责人坦言:“我们从一级批发拿货,他们直接从工厂对接,连包装都敢砍掉。”

在用户端,大厂们更是深谙“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道理。

快乐猴超市的用户画像显示,60%为25-35岁女性,其中45%是美团外卖高频用户;

京东折扣超市的会员体系,与京东Plus会员、京喜通等生态深度绑定。

这种“低价引流+生态变现”的模式,让超市成了大厂的“流量蓄水池”——用户为5元土豆而来,却可能为299元Plus会员而去。

更关键的是,大厂们正在用“即时零售”重新定义“超市”的边界。

快乐猴超市试点“30分钟达”,盒马NB推出“1小时极速购”,京东超市在河北布局“分钟级配送”。

当“超市”从“购物场所”变成“即时需求满足节点”,传统商超的“周末集中采购”模式便彻底失效。

某零售分析师指出:“大厂们不是在卖货,而是在卖‘时间’——

他们承诺的不是更低的价格,而是更快的服务响应。”

这场大厂与传统商超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时代焦虑”的具象化。

对消费者而言,它是“降本增效”的生存策略。

2025年《中国消费信心报告》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物价上涨压力”是最大经济担忧,而“穷鬼超市”的低价商品,恰好满足了“既要过得好,又要花得少”的矛盾心理。

某90后白领的自白颇具代表性:“我知道5元一斤的土豆可能没那么新鲜,但比起10元一斤的超市土豆,我更在意省下来的钱还能买杯奶茶。”

对传统商超而言,它则是“代际更替”的必然结果。

大润发、华润万家等老牌超市的衰落,并非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它们始终停留在“货架管理”时代,而大厂们带来的,是“数据驱动”的零售革命。

某区域超市的ERP系统显示,其SKU周转率仅为1.2次/年,而快乐猴超市的SKU更新频率达到每月一次。

当传统商超还在为“滞销品清仓”发愁,大厂们早已用算法预测需求、动态调整选品。

对互联网大厂而言,它更是“增长焦虑”的外溢。

当外卖市场的增速放缓至5%,当社区团购的烧钱模式难以为继,他们必须找到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穷鬼超市”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入口——它连接着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门店占比超60%),连接着高频刚需(日用品复购率达73%),更连接着大厂们梦寐以求的“本地生活闭环”。

这场由大厂掀起的“价格革命”,正在重塑零售业的底层逻辑。

从商业角度看,它无疑是成功的:快乐猴超市单店月营收突破80万元,盒马NB新店3个月回本率超预期30%。

但问题在于,这种“极致低价”是否能持续?当京东超市的矿泉水价格压到7.9元,供应商是否还能盈利?

当盒马NB的毛利率压缩至12%,如何支撑长期研发投入?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低价内卷”是否会演变为“劣币驱逐良币”?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用户反馈中。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消费者写道:“我在快乐猴超市买到了5元的洗衣液,但结账时发现收银员不会用扫码枪,只能手工输入价格。”

这种“效率与体验的撕裂”,恰恰暴露了大厂们尚未解决的短板:他们擅长降本,却不擅长提升用户体验;他们能算准ROI,却算不准人性需求。

但无论如何,这场“穷鬼超市”大战已经证明:在流量见顶的时代,零售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能更懂用户”。

当大厂们用算法重构供应链,用数据预测需求,用即时配送颠覆时间概念时,他们或许正在书写一个新时代的零售规则。

只是,这个规则里,是否还能保留一点人情味?

是否还能让超市回归“社区生活中心”的本质?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个“快乐猴”超市的选址决策中。#冬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芸烟Hwakri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