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这位“千古女帝”的一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狠与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04:20 1

摘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能被正史承认的皇帝有四百多位,但只有一个名字,打破了男性对皇权的垄断——武则天。她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到武周王朝的开国皇帝,67岁才登上权力巅峰,82岁归还李唐江山,一生跌宕起伏,争议与传奇并存。有人骂她“牝鸡司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能被正史承认的皇帝有四百多位,但只有一个名字,打破了男性对皇权的垄断——武则天。她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到武周王朝的开国皇帝,67岁才登上权力巅峰,82岁归还李唐江山,一生跌宕起伏,争议与传奇并存。有人骂她“牝鸡司晨”“心狠手辣”,也有人赞她“治国安邦”“功过千秋”。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这位“千古女帝”的一生,看看她到底是怎样一位复杂又鲜活的人物。

武则天原名武曌,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功臣,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之女,这样的出身让她自幼便接触到了上层社会的礼仪与权谋。武则天自幼聪慧过人,天赋异禀,《旧唐书》记载她“美容止,有才貌”,更难得的是,她不像传统女子那般专注于针织女红,反而对读书识字、兵法谋略兴趣浓厚。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入宫前,母亲杨氏不忍女儿远嫁深宫,伤心落泪,武则天却神色坚定地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胆识与野心。

在太宗后宫的十二年里,武则天的地位始终没有提升,一直停留在才人阶段。唐太宗欣赏她的聪慧,却也忌惮她的锋芒。据说,太宗有一匹名为“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驯服,武则天主动请缨:“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番话虽展现了她的果敢,却也让太宗觉得她“心狠手辣”,此后便对她有所疏远。

这段看似沉寂的岁月,并没有消磨武则天的意志。她深知在后宫立足的不易,更明白权力的重要性。在太宗病重期间,她与当时的太子李治暗生情愫,为自己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照唐朝规制,没有子女的嫔妃要入感业寺为尼。剃度出家的武则天,并未就此认命,她与李治保持着书信往来,始终没有放弃重返宫廷的希望。

永徽二年(651年),李治孝期已满,便将武则天从感业寺召回宫中,封为二品昭仪。这一次,武则天不再是那个锋芒毕露的才人,而是变得隐忍、谋略过人。她深知后宫之中,王皇后与萧淑妃争斗激烈,便巧妙地利用双方的矛盾,步步为营。她对王皇后卑躬屈膝,赢得了王皇后的信任,随后又设计陷害萧淑妃,让李治逐渐疏远了她。

但武则天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想要的是皇后之位。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生下女儿安定思公主,为了扳倒王皇后,她上演了一出“掐死亲女”的狠辣戏码(史书记载存在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此事与武则天有关)。李治得知女儿夭折,又见王皇后曾来过婴儿房,便认定是王皇后所害,从此有了废后的念头。

为了实现废立皇后的目标,武则天不仅在李治面前吹枕边风,还暗中联络朝中大臣,拉拢了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自己的势力。面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武则天与李治联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最终,李治以“皇后无子”为由,废黜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场“废王立武”的事件,不仅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更打破了关陇贵族垄断朝政的局面,为唐朝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成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并未停下脚步。她凭借自己的政治才能,逐渐参与到朝政之中。李治体弱多病,常常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政务,《资治通鉴》记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这一时期,武则天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她重视人才选拔,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她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使得朝政风气为之一新;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劝农桑,薄赋徭”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加号“天后”,与李治并称“二圣”,成为唐朝实际的掌权者之一。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废黜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于载初元年(690年)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了武周王朝,此时的她已经67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开国皇帝。

登基之后,武则天继续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武周王朝推向了鼎盛。在政治上,她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大力提拔寒门子弟,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她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录取规模,让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她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酷吏政治”,严厉打击反对自己的势力,虽然手段残酷,但也有效稳定了政局。

在经济上,武则天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全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三百多万户增长到武周时期的六百多万户。在文化上,她重视文化教育,创办了大量书院和学校,鼓励文人墨客创作,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军事上,她加强边防建设,平定了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然而,武则天的统治也并非完美无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重用酷吏,推行告密制度,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无辜官员和百姓惨遭杀害;她晚年生活奢靡,修建了大量宫殿和寺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她还豢养男宠,如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这些人凭借武则天的宠爱,飞扬跋扈,干预朝政,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逼迫武则天退位。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并立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自己的一生。

武则天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女子之身登上权力的巅峰,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智慧和魄力。她的治国才能毋庸置疑,武周王朝在她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她的狠辣手段也备受诟病。为了权力,她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打击异己,重用酷吏,造成了大量的冤狱。这种对权力的极致追求,让她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是励精图治的明君,也是心狠手辣的政客。

不过,我们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苛求古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武则天想要打破性别歧视,登上权力巅峰,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她的一生,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是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子未必不如男”。

如今,乾陵的无字碑依然矗立在那里,历经千年风雨,沉默不语。但武则天的故事,却一直被后人传颂。她的功过是非,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她的传奇人生,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她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就能打破世俗的偏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武则天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既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也有“治世安民”的功绩;既有“牝鸡司晨”的争议,也有“千古女帝”的辉煌。读懂了武则天,我们不仅能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从中吸取前行的力量。

来源:花径从容观奇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