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晚清为啥是一个“失败国家”?|循迹晓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19:10 1

摘要:众所周知,“民穷”一直都是制约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拓展阅读:鸦片战争爆发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中国人主动帮着英军打清军?)。

众所周知, “民穷”一直都是制约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拓展阅读: 鸦片战争爆发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中国人主动帮着英军打清军? )。

实际上,即便在 国力处在巅峰的18世纪末, 普通中国人不仅 “身体瘦小,满面倦容”, 而且 “很少有人在面颊上显出健康的红润”。 对于他们而言, “希望能够享受到的最大乐趣,其实就是吃饱饭而已”。

进入19世纪后半叶,昔日的“天朝上国”逐渐沦为了列强肆意欺辱的对象, 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变得更为艰难。 接下来,我们就以访华日本学者的日记为例,一探究竟。

晚清时局图

【1】

1862年5月, 德川幕府派“千岁丸”号官船,远赴上海考察。

考察成员中,不仅有“倒幕运动先驱”高杉晋作、近代海军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中牟田仓之助以及名仓予何人、五代才助、日比野辉宽、峰源藏、纳富介次郎等知名人士。

浮世绘中的“千岁丸”号

“千岁丸”号到达上海后, 一行人被“魔都”的“魔性”彻底惊呆了。 因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

在洋泾浜以北的 “洋人居留地”内 , “街路纵横,道幅宽广,交通井然有序,街上行人衣着整洁”。

反观 上海县城 , “通路无比脏脏,中小街尤是,垃圾粪便成堆,几无插足之处,人们亦不清扫;逃避贼乱而来之难民,饥渴交困,且政府无力救助,饿死者每日不绝于途”。

晚清时期的苏州河

对此, 纳富介次郎 在日记中如是写道:

凡避贼难而来之难民,皆居无定所。或伫立路旁,或栖于船上。风餐露宿,困于饥渴,仅为谋一日一日之生计。其命如悬丝,实为可怜之衰世。听闻难民多为苏州人,约十余万,而官府无救其之能,饿死者日日增多。

日比野辉宽 发现 , “野外有木箱,长六七尺,其数不可计,臭气尤甚”。 后来他问路人这是何物,对方告诉他, 这些都是安置尸体的棺材, 因为 “恶病流行,死人颇多,故有此情景。”

拍摄于1865年的上海城墙

等到了1885年时, 上海县城的情况更为糟糕。

对此, 汉学家冈千仞 在日记中心有余悸地表示, “自新北门而入,门外丐徒,褴褛百结,兀者(断足的人)、尪者(瘦弱或佝偻的人)、劓者(割掉鼻子的人)、盲者、聋且哑者、恶疾者,尾人后乞钱。闾巷隘窄,臭气扑鼻,时见僵尸。”

晚清时期上海的城隍庙附近,一个60岁老汉敲木鱼跪地乞讨的乞丐

1906年10月, 应邀赴四川担任教职的 中学教师中野孤山 抵达上海,亲眼目睹了极端贫困的“苦力”的生活状态:

说到苦力的举止,看一眼便会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手脚表面都是是由污垢形成的特殊皮肤,满身瘿瘤而且衣衫褴褛。他们会来回窥探客舱,有时会从垃圾堆中搜寻乘客吃剩的肉食,一旦寻得便吧嗒着嘴巴吃起来。其不洁之举,无人不为之震惊。

由此可见, 即便在以商业繁荣与生活奢靡著称的上海,依然有无数底层民众悲惨地生活在其中。

晚清时期的大境阁,原为上海城墙的一部分

【2】

1908年12月,诗人小林爱雄抵达中国, 陆续访问了张园、愚园、孝陵、古鸡鸣寺、天坛、孔子庙、北陵等在闻名于诗文之中的名胜古迹。

但在前往明孝陵的路上, 他不仅遇见的“精神恍惚的吸了大烟的老人”,还碰到了“误撞自己马车”的人力车夫。

老照片中的明孝陵

我们的马车即将驶到郊外时,对面一台人力车有气无力地走来。没想到老车夫竟误撞马车,他拉的人力车来了个倒栽葱。幸好客人跳下车去,安全无事。可那位客人手持拐杖用力敲打了老车夫的侧腹。

马车车夫也扬起马鞭,朝老车夫劈头盖脸抽打了五六下。随即赶来了一个巡警,正当我想他会如何处置时,他也站在我们这边,狠揍了车夫的后背。

车夫只是一味地抱头哭喊着,而我们的马车则从他的身边悠然驶过。过了一会再回头看时,老车夫已经哆哆嗦嗦地上路了。

对于 老车夫挨打且不敢还手的原因, 小林爱雄表示, “总督的马车拥有无限的权威,所以不知让道的老车夫才遭到如此训斥殴打。”

老照片中的明孝陵

当他抵达武汉时, 对长江岸边的乞讨者表达了一定程度的同情:

我乘轿走过繁华街道,来到江口。江边多乞丐跪而乞怜。若扔几个铜板,则在一旁观看之乡下孩童、老太皆纷纷跑来,抢到了便欢呼雀跃。

他们去掉了一切粉饰,当然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缘故吧。不过,见此自然之人,再想到虚礼虚饰之世道,顿觉不能不喜爱他们。

晚清时期长江沿岸的民居

在清朝灭亡前夕的 1910年7月,教育家佐藤善治郎 先后游览了上海、南京以及武汉三镇、苏州、杭州等地。

上海县城, 见到了大批孩童沿街“叩头乞讨” 的场景:

我来到石桥,乞讨孩童胡乱坐在地上,用头叩着石头。我第一次见到了所谓叩头。我等前行,孩童们又绕至前方,又叩头五六次。这些孩童赤身裸体,如此叩头实在有趣。如果看到巡查前来叫骂,他们便会四散而逃。

上海新北门,拍摄于1902年

在汉口,他 又见到了这种“叩头乞讨” 的 场景:

我听见号啕大哭之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年轻乞丐。他坐在石头上,像捣米一样把头磕在石头上。这磕头之声可传一町(约109米)远,而哭声更是可以传出三四町去。普通人若如此磕头,半小时恐怕也就死了吧。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绕到其身后看了一下。其头上缠着黑布。听说如果在白天乞讨会在头上涂上牛血等。

晚清时期,正在吃饭的长江船工

他在抵达南京时,正值举办“南洋劝业会”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

在逗留期间, 他亲眼目睹了一场“中日斗殴”事件, 并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在博览会召开之时,有日本人在此开了一家冰店,卖给那些赶时髦的人。店里有两个年轻的日本妇人。店里的男人站在街上,正在和一个中国人相互痛骂,看热闹的聚集了几百人。

不一会儿,他抽了那个中国人一个嘴巴。正欲接着扑上去的时候,一个中国仲裁者出现,并阻止了这一举动。很快,男人与仲裁者扭作一团,并喊叫着,“怎么着?清国奴来个两三百头我也不怕,我可是日本男儿!我的手臂可是硬过钢铁的。”

“南洋劝业会”内的场馆

眼见围观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佐藤善治郎开始担心,“我们会不会也受到围殴”。 对此,同行的日本人表示 , “中国人决不会对日本人动手的”。 不仅如此, “看热闹的中国人是不会插手这种无利可图之事的,而那个仲裁者过后会来收钱的,即便是日本人也会付一些”。

最后,这个人告诉佐藤善治郎, “在中国,即便是吵架这种事,最终也会有人能赚上一笔钱”。 对此, 后者忍不住 发出了“中日国民性之差异竟如此之大”的感慨。

佐藤善治郎

【3】

鸦片战争结束后, 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就开始由尊敬变为不甚尊敬, 甚至鄙视。尤其是一些政治眼光敏锐的人 , “对在西方列强面前惟知步步退让的清朝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感到了失望和绝望。

伴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启以及甲午战争的全面胜利, 日本人不仅自诩为“亚洲的第一等民族”,更将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视为“迂腐和停滞不前”的负面案例( 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为什么福泽谕吉要坚持“脱亚入欧”? )。

推崇“脱亚入欧”的福泽谕吉

可以预见, 这些游历中国的日本人,都是以一种俯视的心态来审视和评价中国的。 于是,他们笔下的中国民众,要么贫穷、卑贱,要么道德败坏、缺乏同情心; 而他们笔下的中国,俨然沦为了一个“官乃贪官、民乃刁民”的“失败国家”。

事实证明, 这样的想法,最终让他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