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她不仅滋养了齐鲁大地,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然而,黄河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一己之力可成。近年来,山东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动形成“志愿红”守护“黄河绿”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系统治理、文化
黄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她不仅滋养了齐鲁大地,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然而,黄河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一己之力可成。近年来,山东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动形成“志愿红”守护“黄河绿”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系统治理、文化赋能的黄河生态保护新路径。
机制创新,汇聚多元合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多个层面。山东的破题之道,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与职能分割,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志愿服务体系。滨州打造的三级志愿服务矩阵,东营牵头成立的“守护母亲河,志汇黄河口”联盟,德州建立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分会……这些机制创新,将原本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绳,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这种联动不仅体现在组织架构上,更体现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净滩行动”“无废滨州·旧物新生”“巡河护滩”等项目,既“冒热气”又“聚人气”,让环保从政府的“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各界的“大合唱”。
基层激活,打通“最后一公里”
生态保护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如何让宏观政策落地为具体行动?梁山县黄河志愿者协会会长马文稳的做法颇具启示:把政策条文转化为“护河三字经”这样的家常话,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做、能参与。这种“翻译”与“转化”,正是激活保护“神经末梢”的关键。
基层志愿者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行动的践行者。他们用脚步丈量河岸,用双手清理垃圾,用真诚唤醒意识,让“黄河绿”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行动、一种习惯。
文化赋能,让环保“有温度、可触摸”
山东是文化大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生态保护注入了独特魅力。德州在元宵节活动中融入“零废弃”理念,以环保灯谜替代传统灯谜;滨州则将吕剧、草柳编、扎染等非遗技艺与环保主题结合,开设低碳编织手工坊,让生态文明理念在非遗传承中生根发芽。
这种“生态+文化”的路径,不仅增强了环保活动的吸引力,也提升了公众的情感认同。当环保不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与生活、与传统、与情感相连的实践,其生命力便得以持久。
教育融入,播种未来的绿色希望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山东各地高度重视环保教育的融入与实践。东营胜利四中的学生们通过水质检测、自然笔记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在亲身参与中理解环保、践行环保。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模式,让环保理念如种子般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济宁市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让市民走进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站,“亲眼见到、亲手摸到”环保工作的真实面貌,打破环保的“神秘感”,增强公众的信任与认同。
“志愿红”守护“黄河绿”,不仅是一种颜色搭配,更是一种治理智慧与社会动员的象征。山东通过机制联动、基层激活、文化赋能、教育融入,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深入人心的黄河生态保护网络。这条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之路,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全民参与的持久之路。只有当每一位公民都成为黄河的守护者,母亲河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长流、生机永续。(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来源:齐鲁晚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