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总统李在明在2025年11月11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直接针对社会里的仇恨言论问题发声,还同意设立一个工作组来查涉事的官员,这事儿一出就闹得挺大。简单说,李在明当总统后,韩国社会有一些老问题没解决干净,比如基于种族或者国籍的歧视情绪还在某些地方冒头,他觉得这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2025年11月11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直接针对社会里的仇恨言论问题发声,还同意设立一个工作组来查涉事的官员,这事儿一出就闹得挺大。简单说,李在明当总统后,韩国社会有一些老问题没解决干净,比如基于种族或者国籍的歧视情绪还在某些地方冒头,他觉得这不能再拖了,得赶紧建个惩罚机制来管管。会议是那天上午在龙山总统府开的,李在明在开头就直奔主题,说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极端言论不减反增,搞得大家互相不信任,社会也不稳当。他特别点到社交媒体上那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不良信息,到处传播虚假内容,误导老百姓,这已经不是言论自由的事儿了,属于犯罪,得用法律手段来治。
于是在会上,他下令相关部门快点建立针对仇恨言论的专项惩罚制度,明确怎么罚,怎么执行,还得调动各方面力量堵住虚假信息的路,对散布的人严惩不贷。他还说这种行为威胁到民主制度,影响老百姓的日子,得彻底铲除。政界的人得带头,加入到抵制极端言论的队伍里,一起搞好社会氛围。
除了仇恨言论,李在明在会上还处理了公职人员的管理问题。总理金珉锡提出要成立一个叫“尊重宪法政府创新工作组”的东西,李在明当场同意了。这个组的任务是针对参与2024年12月3日戒严事件和其他内乱行为的公职人员做内部调查,查清楚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然后根据结果定人事处理措施,维护队伍的纪律和公信力。李在明说这是政府该干的事儿,能让行政体系跑得更规范。现在特别检察官已经在刑事方面调查和处罚了,但有些人的责任不光是刑事,还得从行政角度追责,比如纪律处分啥的。所以政府得自己动手,不能全靠检察官,这样处理起来更全面更及时。整个会议就是围绕这些社会治理问题展开的,李在明强调得挺多,警察的作用也关键,得好好干活儿。
这事儿得从韩国最近的政治乱局说起。2024年12月3日,尹锡悦政府搞了个戒严令,军队都出动了,国会那边直接否决了,之后尹锡悦就被弹劾了,导致总统职位空缺。2025年上半年补选,李在明作为民主党的人参选,最后赢了,当上总统。他上台后,就开始收拾这些烂摊子,仇恨言论和官员调查就是其中一部分。社会上歧视和仇恨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尤其是针对特定种族或国家的,社交平台上到处是,虚假资讯一堆,搞得社会分裂更严重。李在明在会上反复提,说他之前说过几次了,这次还得再说,得从根上堵住。惩罚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这个,从法律上定标准,执行流程也得清楚,责任人谁都跑不了。
官员调查的部分跟戒严事件直接挂钩。2024年12月3日的戒严是尹锡悦下令的,涉及国防部长金容铉等一批人,后来特别检察官介入,刑事调查启动了,好几个人被抓或处分。但李在明政府觉得光刑事不够,行政责任也得追,比如停职、降级啥的。所以这个工作组就是补这个缺口的,由政府自己管,不依赖检察官。组的职责很明确,查参与戒严和内乱的公职人员,核实责任,然后定措施。会议上李在明同意后,这事儿就推进了,算是对前政府的清理动作。
韩国社会对仇恨言论的关注其实早就有,近年来分化加剧,社交媒体成重灾区。李在明这次出手,就是要建机制来管,明确仇恨言论是犯罪,超出言论自由的线。散布种族仇恨、身份歧视的,得罚;歪曲事实、传假信息的,也得治。他在会上说,这威胁民主,还影响稳定,得根除。政界带头,社会氛围才能好转。官员查的部分,也是在稳固政府队伍,戒严事件后,公信力掉得厉害,得通过内部调查恢复纪律。
整个事件反映出韩国政治转折后的调整。李在明上台后,针对社会问题和前政府遗留,直接动刀。仇恨言论机制的建,是为了止住社会分裂;官员工作组,是为了清队伍。2025年11月11日的会议,就是这些动作的起点。李在明强调警察和各部门配合,政界参与,共同管好舆论。戒严事件的调查,本来刑事在走,现在行政跟上,确保不漏网。
来源:史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