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板,我能用这条鱼换两个包子吗?"他站在我那简陋的玻璃柜台前,双手捧着一条巴掌大的鲫鱼,眼神澄澈如水。
一条小鱼的三十年
"老板,我能用这条鱼换两个包子吗?"他站在我那简陋的玻璃柜台前,双手捧着一条巴掌大的鲫鱼,眼神澄澈如水。
那是1993年的初秋,天还热着,蝉鸣声一浪高过一浪,像是在为这个即将变天的时代唱着挽歌。
国营厂纷纷改制,下岗潮来势汹汹,铁饭碗碎了一地。我丈夫周明华也没能幸免,在纺织厂干了十五年的机修工,说裁就裁了。拿着一万两千六百块钱的遣散费,我们一家人愁眉不展,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咱开个小买卖吧。"一天晚上,周明华突然坐起来说。
"开啥呀?"我问。
"咱做包子。你蒸包子的手艺,厂里谁不知道?过年过节,厂领导都点名要你蒸的肉包子。"
就这样,我们在小区门口盘下一间十来平米的铺面,开了家"明华包子铺"。店不大,一个炊事间,一个小小的营业厅,几张木桌椅,墙上挂着周明华用毛笔写的价目表——五分钱一个素包,一毛钱一个肉包。那时候,一块钱还能买两斤白面呢。
开业第三天,他第一次出现在店里。
少年名叫李志强,十三四岁的样子,个子不高,瘦削的脸庞,眼睛却格外有神。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校服,怯生生地站在柜台前,手里捧着那条小鲫鱼。
"你这鱼能换一个肉包。"看着他渴望的眼神,我心一软,抓起一个肉包放进纸袋。
"不,阿姨,按市场价,我这鱼只能换两个素包。"他认真地盯着我,"我不能占您便宜。"
我愣了一下,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但看他执拗的样子,我只好照他说的做了。从那天起,他几乎每天下午四点多都会来,手里总捧着一条从附近小河里钓来的鱼。
"怎么不见你爹娘?"有一天,我随口问他。
他低下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爸爸在东北打工,妈妈在卫生院上班,很忙的。"
这话我信一半。那年月,多少家庭被生计撕扯得支离破碎?大人们为了口饭吃,东奔西走,孩子们不得不早早学会自立。
志强从不多要,更不肯白拿。每次都是两个素包,吃完了就走。有时候店里忙,他会主动帮我擦擦桌子,倒倒垃圾,从不嫌脏。
慢慢地,我发现他总是穿同一件校服,书包也旧得掉了色。一次,他被雨淋湿了,在店里瑟瑟发抖,我给他倒了碗热腾腾的姜汤。
"你爸啥时候回来?"我问。
他眼神闪烁:"说是过年吧。"
从那以后,我每次都会偷偷在他的纸袋里多放一个包子,有时是素的,有时是肉的。他一定发现了,但从来不说,只是帮我做更多的事——扫地、擦桌子、甚至帮我和面。
有一次,他带来的不是鱼,而是一张皱巴巴的试卷。
"阿姨,我考了全班第一!"他兴奋地说,眼睛亮得像星星。
那是张数学试卷,红色的"100"分外醒目。我心里一阵酸楚,摸摸他的头:"真棒!今天包子我请客。"
他却固执地摇头:"不行,我下午去钓鱼,晚上再来。"
"傻孩子,这么热的天,去什么河边?"我硬是塞给他两个包子,"就当是奖励你学习好,总行了吧?"
他红着脸接过包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
"是给妹妹带的。"他小声解释,"她最爱吃您做的包子了。"
原来他还有个妹妹。我心里更酸了,这么小就懂得疼爱妹妹。
那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把人的骨头都能吹透。志强还是照常来,只是手上的鱼小了很多,有时甚至只有两三寸长。
"河都快结冰了,鱼不好钓。"他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指,不好意思地说。
我心疼得不行,总找借口多给他东西:"今天店里剩的多,拿回去给妹妹吃吧。""这是新试的馅料,你帮我尝尝。"
他起初不肯,后来可能也明白了我的心思,不再推辞,只是每次帮我干更多的活儿,扫地、洗碗、搬货,像个小大人似的。
1996年盛夏,阳光炙烤着大地,柏油马路热气腾腾。蝉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城市都被烤化了一般。志强高考结束后来店里,眼睛里闪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阿姨,我考上大学了,北方工业大学。"他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真的啊?太好了!"我一把抓住他的手,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孩子争气啊,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
我赶紧回后厨,特意蒸了一笼肉包子,塞给他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十个刚出笼的。
"这是我的心意,不要拒绝。"我抢在他开口前说道,"你考上大学了,是天大的喜事,阿姨要好好庆祝一下。"
他眼眶微红,接过袋子,轻声说:"阿姨,我会回来的。我毕业后一定回来看您。"
"去吧,好好读书。"我拍拍他的肩膀,"别忘了常给家里写信。"
目送他离开的背影,我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失落。这些年,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和周明华成婚十年,一直没有孩子,医生说是我子宫不好,怀不上。志强就像填补了我心里的那份空缺。
他走后,店里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我常常在下午四点钟左右不自觉地望向门口,却再也等不到那个捧着小鱼的少年了。
日子如同石臼里的面粉,被生活碾磨得细细的。转眼间,世纪更替,我的小店也从包子铺变成了小饭馆,菜单从单一的包子扩展到家常小炒。生意时好时坏,却也维持得下去。
2003年非典那会儿,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中。戴着口罩的行人寥寥无几,饭店更是门可罗雀。那几个月,我们几乎入不敷出,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
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邮递员送来一个信封,里面是三千块钱和一张字条:"周阿姨,挺过这段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署名,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猜不出是谁寄来的。周明华说可能是以前帮衬过的老顾客,我却总觉得这笔钱和志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物价飞涨,店面租金从原来的八百一下子涨到了两千多。我正准备关门转行,突然收到一封匿名汇款单,整整两万四千元,恰好够我续租三年的租金。
"真是贵人相助啊!"周明华感叹道,"这年头,还有这样的好心人。"
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这一定是志强。可转念一想,他才毕业没几年,哪来这么多钱?也许真的是菩萨保佑,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周明华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头发花白,腰也弯了。饭店还在经营,只是规模小了,只做早餐和午饭,晚上早早关门休息。
今天是个平常的日子,我正在收拾柜台,准备打烊。门铃响起,我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我们关门了。"
"周阿姨,还记得我吗?"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
我抬起头,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他面容沧桑但精神矍铄,眼睛里闪烁着我再熟悉不过的光芒。
"志强?"我一眼认出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初,只是多了些岁月的痕迹。
他点点头,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是我,周阿姨。真没想到您还记得我。"
"傻孩子,我怎么会忘记你呢?"我激动地抓住他的手,"快进来坐,我给你蒸包子。"
"别,阿姨,我不是来吃包子的。"他连忙摆手,"我是专程来看您的。"
我这才注意到他身后停着一辆黑色轿车,看起来价值不菲。他竟然开着这样的车来了,看来混得不错啊。
我们坐下来,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大学毕业后,他从一家饭店的底层厨师做起,凭着勤奋和对美食的执着,慢慢积累经验和人脉。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小餐馆,主打创新的传统面点,没想到大受欢迎。如今,他已经拥有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全国有六十多家分店。
"都是因为阿姨您当年的包子。"他感慨道,"要不是您的包子救了我和妹妹,我可能早就辍学了。"
原来,志强的父亲并不是去东北打工,而是出意外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兄妹俩,在卫生院当护工,收入微薄。他每天放学后去河边钓鱼,就是为了能换些吃的回去。
"那时候,您的包子铺就像我的救命稻草。"他眼中泛起泪光,"您总是给我多放包子,我知道,只是不好意思说。"
我鼻子一酸,忍不住问:"那后来寄来的钱,也是你?"
他点点头:"非典那年,我刚毕业不久,存款不多,只能寄点儿心意。2008年那次,是我创业有了点起色,想报答您的恩情。"
"傻孩子,阿姨只不过多给了你几个包子,值得你这么记挂?"
"不仅仅是包子,周阿姨。"他认真地说,"是您给了我尊严。您从不当我是乞讨的可怜虫,而是尊重我用劳动换取食物的选择。这份尊重,比包子更珍贵。"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推到我面前:"我想请您做我公司的技术顾问,负责面点品质把关。薪水不高,每月五千,主要是想请您指导我们的师傅,传承您的手艺。"
我有些诧异:"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做什么顾问?况且我只会做些家常包子,入不了你们大厨的法眼。"
"您的包子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他坚持道,然后从随身带的保温盒里取出一盘包子,摆在桌上,"您尝尝这个。"
我接过一个咬了一口,顿时愣住了。这个味道,这个口感,竟与我做的一模一样!连褶皱的样式都几乎看不出区别。
"这是我们研发了三年才复刻出来的。"他有些得意地说,"但总觉得还是差了点什么,所以想请您亲自指导。"
"三十年了,我一直记得这个味道。"他轻声说,目光中满是怀念,"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窗外,夕阳西下,小区的梧桐树依旧,只是比当年更加繁茂。树下,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笑声清脆,与三十年前的那个下午竟有几分相似。
我忽然明白,人生如河,看似前路茫茫,却在不经意间,汇聚成海。而那条小小的鱼,早已游过岁月长河,带着感恩与尊严,回到了它最初的源头。
"好啊,我答应你。"我点点头,"不过我有个条件。"
"您说。"
"你们店里,要专门设一个窗口,每天拿出一部分包子,免费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我注视着他的眼睛,"就像当年我偷偷多给你的那样。"
志强眼圈红了,使劲点头:"一言为定,周阿姨。我们就叫它'小鱼窗口'。"
第二天,周明华陪我去参观了志强的总部。那是一栋现代化的大楼,员工们朝气蓬勃,食品研发中心设备先进。
志强带我们参观时,特意停在了一面墙前。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竟然是我当年的包子铺。照片里,一个瘦小的少年站在柜台前,手捧着小鱼,而柜台后的我,正微笑着递给他一个纸袋。
"您还记得这张照片吗?"志强问,"这是我妹妹偷偷拍的,我一直珍藏着。"
我愣住了,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可照片上的确是我,那时还没有皱纹,头发乌黑,脸上带着我自己都认不出的温柔笑容。
"这是我们公司的创业初心。"志强深情地说,"'用心做好每一个包子,尊重每一位顾客'。"
回家的路上,周明华一直沉默不语。到家后,他忽然搂住我的肩膀:"老伴儿,你做得对。那时候多给他几个包子,造福了一个家庭啊。"
我靠在他肩上,想起那个捧着小鱼的少年,想起他固执地说着"不能占您便宜"的样子,想起他帮我擦桌子时认真的神情。
一条小鱼,两个包子,三十年光阴。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善良或许是唯一值得永远坚持的事情。它像一粒种子,播撒在人心的土壤里,等待着发芽、开花、结果。即使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它依然能穿越时空,温暖彼此的心灵。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和面,准备去志强的公司上班。揉面时,我想起了一个细节。
"明华,你还记得志强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们刚开张不久,生意还不好。那天晚上你说了句啥来着?"
周明华坐在一旁剥蒜,闻言停下手中的活计,笑道:"我说,这孩子有骨气,将来肯定有出息。"
"是啊,你看,这不就应验了吗?"我笑着擀面皮,"咱俩虽然没有孩子,可老天爷还是给咱送来了个好孩子。"
周明华点点头,眼中闪着光:"咱虽然没富贵命,但这辈子做的善事不少,也算问心无愧了。"
和面的时候,我想起了更多往事。记得有一年冬天,志强感冒了,还坚持来店里。我煮了姜汤给他喝,又让他在后厨的小炕上躺了一会儿。他睡着后,我看他校服单薄,就悄悄在他书包里塞了一件周明华的旧毛衣。后来他穿着那件大了一号的毛衣来店里,红着脸说了声谢谢。
还有一次,他带来的鱼特别小,我假装没看清,直接给了他两个肉包。他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拒绝,但第二天带来了更多的鱼,说是"补偿"。
那时的日子虽然艰难,却格外温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纯粹而真挚,没有太多计较,只有互相扶持的善意。
如今的生活物质条件好了,可那种人情味儿,那种不求回报的帮助,似乎越来越少了。
也许,这就是志强能够成功的原因吧。他懂得感恩,懂得传递温暖,把当年收获的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窗外,第一缕阳光洒进来,面团在我手下渐渐成形。我知道,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像当年的志强一样的孩子,在"小鱼窗口"前得到温暖和力量。而这一切,都源于三十年前的一条小鱼和两个包子。
生活如同发面的面团,需要时间的发酵,才能变得松软香甜。那些我们随手播下的善意种子,或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悄然长成参天大树,为他人遮风挡雨,也为自己的心灵寻得一片栖息的绿荫。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