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型流感再次进入高发期。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拖一拖就好”,来势快,高热、乏力、全身疼痛常常让人一天之内就倒下,部分人甚至要靠吸氧才能缓过劲。
近期气温忽降,医院里发烧、咳嗽、肌肉酸痛的患者明显多了起来。
甲型流感再次进入高发期。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拖一拖就好”,来势快,高热、乏力、全身疼痛常常让人一天之内就倒下,部分人甚至要靠吸氧才能缓过劲。
面对这轮感染潮,除了注意防护,更要避开一些常见的、却极容易被忽视的误区。
甲流引起的高烧常常持续两三天,38℃以上并不少见。
很多人一烧就吃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轮着上,甚至还叠加使用。退烧药虽能暂时缓解不适,却可能掩盖病情,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
频繁用药还容易损伤肝肾功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退烧药不是温度计,只是在身体极度不适时临时帮一把。
真正要做的,是补水、卧床休息,让身体有时间去对抗病毒。
甲流的早期确实像普通感冒,但区别很快显现。
感染后24小时内就可能出现剧烈肌肉酸痛、寒战、干咳、极度乏力等情况。普通感冒鲜少出现这种全身症状。
误以为只是“冷到了”,随意吃点感冒药、上班硬撑,可能让病毒有机会攻入下呼吸道,引发肺炎或心肌炎。尤其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的人,需要在发病初期就警觉。
补充水分确实重要,但“靠喝水退烧”并不可取。发烧时大量水分流失,喝水只是为了维持循环与代谢。
若体温持续不降,却以为自己在排毒,硬撑着不去医院,只会延误治疗。更危险的是喝得太多、太快,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
喝水要分次、小量、温度适中,而不是用水把病毒“冲走”。
甲流病毒的传染性极强。
一个咳嗽喷嚏就能把空气中的飞沫“送”出一两米远。自己刚退烧就回办公室、地铁挤人群,看似敬业,其实是潜在的“病毒搬运工”。
病毒在体内潜伏期短,但排毒期长,症状消失后仍可传播。防护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人负责。
流感是病毒,不是细菌。很多人一不舒服就自行买抗生素,期望“消炎退烧”。
这类药对病毒根本无效,反而可能破坏体内正常菌群,引起消化紊乱甚至耐药问题。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是明确出现细菌感染并由医生判断。
滥用只会干扰免疫系统,自毁防线。
冬季气温低,人们喜欢关窗开暖气,但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因此升高。
还有人坚持盖厚被子、穿棉衣“捂出汗退烧”。这种做法容易导致体温进一步上升,甚至引发热性惊厥。
室内保持温暖但通风更重要。即便有暖气,也应每天通风2-3次,每次十分钟左右,防止病毒循环。
有人一感冒就煮鸡汤、炖牛肉,以为多补能快好。其实急性期身体代谢负担重,吃太油腻反而影响消化与吸收。
适合吃的,是清淡、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面汤、蒸蛋。鸡汤是可以喝的,但去油,少盐。
别因为一句“补身体”,让胃肠变成第二个战场。
甲流对有慢性疾病的人威胁更大,比如心衰、慢阻肺、糖尿病患者。
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病程,但很多人因为“怕吃药”或“等烧退再看”,错过48小时的最佳用药窗口。医生面对的是时间,一旦病毒大量复制,再好的药也难挽回。
不要等到呼吸困难、胸闷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除了上述八件尽量少做的事,日常防护还需精准到细节。
比如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时,防止外层受污染后触摸面部;回家后第一时间用流动水洗手,而不是只是用酒精喷喷。饮食规律、睡眠充足、保持鼻腔湿润,都能让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更强。
还有一点,别随意相信“特效方”“家庭偏方”,任何治疗都应基于医生评估。
面对反复来袭的流感季,人群间的防线并非一条分明的线,而是一张多点支撑的网。
接种疫苗、及时隔离、合理就医,这些看似基础的行为,决定了疫情传播的速度。甲流疫苗并不是百分百防护,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整体免疫屏上加一道盾牌。
疫情反复让很多人生活节奏被打乱。
有人焦虑、有人疲惫,也有人选择忽略。医学讲究概率,但生活里,人们常以“侥幸”对抗规律。
真正有效的防护,不是神药或神方,而是理解身体的限度,尊重疾病发展的规律。适时放慢脚步,才有余力看清健康的方向。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2024年版)[S].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2]林展,张伟,王培红,等.我国甲型流感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879-884.
[3]姜玉祥,张波,王慧.奥司他韦治疗甲型流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56-861.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