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蓬:中国科幻电影的幕后耕耘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19:00 1

摘要:2025 年 11 月 10 日的凌晨,一条讣告悄然出现在社交媒体,让喧闹的中国科幻圈瞬间安静下来。严蓬,这个在科幻电影领域深耕二十三年的名字,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画上了句点。八天前,他还在微博上与网友热切讨论冷门科幻片;八天后,他的账号已变成纪念墙,179

2025 年 11 月 10 日的凌晨,一条讣告悄然出现在社交媒体,让喧闹的中国科幻圈瞬间安静下来。严蓬,这个在科幻电影领域深耕二十三年的名字,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画上了句点。八天前,他还在微博上与网友热切讨论冷门科幻片;八天后,他的账号已变成纪念墙,179 万粉丝用电影票根和观影感悟,为这位 "电子骑士" 搭建起一座虚拟的纪念碑。他从未以导演或制片人身份站在聚光灯下,却用文字和行动为中国科幻电影铺设了一条从地下亚文化通往主流视野的道路。

1971 年出生的严蓬,带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儒雅气质,在 90 年代中期与杨平、苏学军、凌晨等人创办了科幻同人杂志《立方光年》。这本油印刊物的 "敬言手术室" 栏目里,他开始用犀利而不失温情的笔触解构科幻作品,那些早期评论已显露出他独特的批评视角 —— 既能深入文本肌理,又不脱离创作实践。在《大众软件》副刊《星云》的专栏里,他将《科幻世界》杂志上的小说掰开揉碎,用文学理论照亮科幻想象,这种 "接地气的学术" 风格,为他日后成为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埋下伏笔。

严蓬的职业轨迹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折射出中国科幻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映照着行业从萌芽到成长、从探索到繁荣的每一步跨越。从《环球银幕》的首席编辑到执行主编,他将科幻电影从边缘专题推向杂志核心;在时光网和腾讯网的高级编辑岗位上,他亲手搭建起专业的科幻内容矩阵;这种 "评论者 - 编辑 - 产业人" 的三重身份,使他成为罕见的既能把握创作脉搏,又深谙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当他穿着皱巴巴的《三体》工作组马甲蹲在横店片场啃盒饭后,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个从业者的日常,更是科幻理想照进现实的生动瞬间。

三十余万的评论文章,构筑起严蓬的科幻思想体系。在《科幻世界》持续十余年的专栏里,他从《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谈到《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从《银翼杀手》的哲学命题写到《星际穿越》的科学准确性。2017 年出版的《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更像一部科幻电影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标注了彩蛋时间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理解科幻类型的方法论 ——"别把设定当剧情,别把希望寄托在下一部"。2024 年的《电影冷知识》则展现了他亦庄亦谐的另一面,用轻松笔触解构电影工业内幕,让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科幻背后的技术密码。这些著作垒起的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中国科幻评论的学术高地。

《三体》电影的起伏是严蓬职业生涯的重要印记。作为前期开发组顾问,他在项目最艰难的三年里,既当翻译官 —— 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又当调解员 —— 平衡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当 2014 年项目暂时搁浅,他在长文中写下 "好事多磨,磨的是耐心",这种理性乐观在浮躁的影视圈显得格外珍贵。七部参与策划的科幻项目里,三个夭折,四个仍在后期打磨,这些未竟的事业恰是他留给行业的思考题。2023 年主持的首届泰山幻想文化大会上,他端着保温杯与刘慈欣对谈时说:"科幻电影缺的不是技术,是愿意等观众长大的耐心",这句话如今已成行业自省的镜鉴。

严蓬的影评仿若一台精密科幻仪器,硬核知识宛如其中紧密咬合的齿轮,提供坚实支撑;人文关怀恰似润滑剂,让观点表达更为顺畅,兼具理性深度与温情温度。他能从《异形》的剪辑节奏里读出女性主义隐喻,在《星球大战》的太空歌剧中看见神话原型,这种 "显微镜与望远镜兼具" 的视角,让他的文字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大众可读性。当他将 "cult film" 译为 "邪典" 并阐释其文化内涵时,完成的不仅是术语本土化,更是审美范式的建构。张艺谋、郭帆等导演公开表示受其评论启发,179 万微博粉丝中既有普通影迷也有行业大佬,这种跨界影响力源于他始终坚持的评论伦理 ——"别把观众当傻子"。科幻作家韩松对他赞誉有加,称其为“于探索宇宙与人心之征途上,一位矢志不渝的忠实伙伴”。

在平遥电影节领奖台上,那位获得最佳处女作的导演隔空鞠躬时,镜头没有给到台下的严蓬。但业内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曾被他用红笔从结构到标点改得密密麻麻。每年二十多个素人编剧的手稿,在他手中获得第二次生命;无数个深夜的咖啡时光里,他把自己的行业资源默默嫁接给新人。2020 年科幻电影周上,刚从游族离职的他攥着保温杯说 "国内科幻肯定能起来",茶杯壁上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疲惫。这种 "自己也难,却还笑着鼓励别人" 的温厚,让他成为科幻圈的 "定海神针"—— 不是因为权力或资本,而是因为他总能蹲下来,认真倾听每个未成型的梦想。

11 月 9 日晚,肝昏迷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洞,吞噬了这位 54 岁的科幻守望者。刘慈欣在悼文中写下 "儒雅得像旧时代的书生",陈楸帆用 "好大哥走了" 作悼文标题,这些惜字如金的科幻作家突然变得唠叨,因为他们知道,那个总在项目会上拍桌子 "别糊弄观众" 的人,那个看完粗剪版连夜写三千字修改意见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时光网首页换上黑底白字的悼文,平日里互相攻讦的影评账号默契停更,整个行业陷入一种 "停电般的寂静"。评论区最高赞的留言朴素却戳心:"以后看科幻片,开场前先空两分钟给你",没有蜡烛表情,没有哭腔,却道尽了一个行业对引路人的集体追思。

严蓬留下的不只是《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这样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一套 "科幻创作伦理"—— 对观众的尊重,对专业的敬畏,对新人的宽容。他电脑里未完成的策划案和批注过的剧本,成了中国科幻的 "未竟之路"。当行业开始反思 "缺耐心" 的痼疾,当年轻创作者在评论区追问 "剧本该怎么改",当《三体》重启的消息传来却再无他的身影,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个最盼着中国科幻好的人,没等到它真正起飞的那天。

如今,《流浪地球 3》的前期筹备会上,总会有人提起 "严老师以前说...";电影学院的科幻创作课上,《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成了必读书目;深夜的编剧群里,新人提问时还会习惯性 @那个再也不会亮起的头像。严蓬用生命证明:科幻不只是关于未来的想象,更是关于当下如何认真对待每一个梦想的态度。当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 "黄金时代",银幕上闪烁的星光里,一定有一颗属于 "电子骑士" 严蓬 —— 那个蹲在地上,为后来者照亮道路的幕后耕耘者。

来源:雪影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