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聊完“周”姓,今儿该说第六个“吴”姓了。一提起“吴”,不少人会想到“东吴”“吴侬软语”,其实这姓氏的根,扎在两千多年前的江南古国里,往后开枝散叶,不管是江湖侠客还是寻常百姓,“吴”姓里都藏着股“敢闯又懂暖”的劲儿。
按《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聊完“周”姓,今儿该说第六个“吴”姓了。一提起“吴”,不少人会想到“东吴”“吴侬软语”,其实这姓氏的根,扎在两千多年前的江南古国里,往后开枝散叶,不管是江湖侠客还是寻常百姓,“吴”姓里都藏着股“敢闯又懂暖”的劲儿。
先唠“吴”姓的根在哪儿。最正宗的源头,得从西周时的“吴国”说起。当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为了让弟弟季历(周文王父亲)能继承家业,主动带着弟弟仲雍离开中原,跑到江南的梅里(今江苏无锡一带),跟当地的越人一起生活,还教大家种庄稼、盖房子。当地人佩服他的德行,就拥戴他当首领,建立了吴国。后来吴国灭亡,王室子孙和百姓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吴”为姓——这“吴”姓一开头,就带着“谦让”“实干”的底色,跟江南水乡的温润劲儿特别搭。
除了“吴国遗民”这一支,“吴”姓还有些特别的来源。比如战国时,楚国大夫“夫概”(楚庄王的弟弟),因为战功被封在“吴”地,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也成了吴姓;还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的“丘穆陵氏”,改成汉姓“吴”,慢慢融入中原——就像江南的河流汇入大海,“吴”姓靠着不同支脉的融合,慢慢成了大姓,这也难怪现在南方姓吴的朋友特别多,尤其是江苏、浙江一带,那可是“吴”姓的老根据地。
再说说“吴”姓里的名人,既有“硬气”也有“柔情”。三国时的吴国君主孙权,在江南站稳脚跟,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靠着“江东子弟多才俊”,硬是把吴国撑了几十年,是真·有魄力;唐朝的吴道子,画画一绝,尤其是画佛像、人物,笔锋像带着劲儿,被称为“画圣”,现在不少寺庙里还能看到他的画迹;明末清初的吴敬梓,写了《儒林外史》,把当时读书人的百态写得活灵活现,现在还是经典名著;还有咱小时候学过的“吴刚伐桂”的传说,虽然是神话,但也让“吴”姓多了点浪漫气。
这些特质,现在姓吴的人身上也能找着。比如公司里的吴哥,搞项目遇到难题,从不慌,总能琢磨出办法,这是“孙权式”的韧劲儿;小区里的吴阿姨,平时爱帮邻居代收快递、照看孩子,说话温温柔柔,这是“吴地水乡”的暖劲儿——其实不管姓啥,“韧”能扛事,“暖”能聚人,日子自然过得踏实。
唠到这儿也明白,姓氏不只是个代号,更是藏着“从哪儿来”的故事。“吴”姓从江南古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虚名,而是“能扎根、懂包容”。#文学创作大会##吴姓#
来源:锦鲤宝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