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7日,《呼吸界》记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聆听了葛兰素史克(GSK)展台以“E患共健,持续超·跃”为主题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GSK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今年,他们全新呈现了“防治结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布局和理
2025年11月7日,《呼吸界》记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聆听了葛兰素史克(GSK)展台以“E患共健,持续超·跃”为主题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GSK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今年,他们全新呈现了“防治结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布局和理念,结合GSK在预防与治疗两方面的优势,展现了对中国健康生态构建的深度参与。与此同时,进博会也让我们看到了呼吸领域众多创新疗法背后的沉重疾病负担。
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的发病率如何?SEA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哪些?生物制剂为SEA等呼吸系统疾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未来有哪些优势?发展趋势如何?……围绕我们关心的话题,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剑平教授。以下是周教授的精彩发言:
约半数接受ICS治疗的哮喘患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是哮喘领域的关键病理特征,约半数接受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哮喘患者均存在这一表现。
我国临床数据显示,在重度未控制哮喘病例中,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SEA)占比高达 80% 左右,且哮喘的严重程度、急性发作风险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凸显了 SEA 在重度哮喘管理中的重要性。
SEA患者在诊断层面面临精准识别与人群适配难题
当前,SEA 患者在诊断与治疗环节仍面临诸多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首先是诊断层面,精准识别与人群适配难题待解决。
早期精准识别受阻:SEA 的诊断依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检测等指标,但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哮喘表型混淆。目前缺乏便捷、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及影像学诊断工具,导致早期诊断延迟,错失最佳干预窗口。且临床中 EOS 及相关炎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率较低,如诱导痰 EOS 检测率仅 3.0%,进一步影响了诊断精准度。
儿童群体诊断挑战突出:儿童 SEA 患者因表达能力有限,症状描述不准确,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受年龄、感染等因素干扰,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现有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的适用性不足,需针对性优化。
SEA患者在治疗层面,疗效、可及性与个体化需求亟待满足
SEA 的治疗目标已从传统的 “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症状”,逐步向 “临床治愈” 升级 —— 即实现长期无症状、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无需口服皮质类固醇(OCS)治疗,但当前治疗仍存在多重短板。
传统治疗长期控制效果有限: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ICS/LABA)作为基础治疗方案,虽在临床中应用率高达 88%,但难以应对 SEA 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表达的病理特征,部分患者仍面临频繁急性发作、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问题,亟需更有效的长期控制手段。数据显示,接受中高剂量含 ICS 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 58.1% 与 57.1% 未实现有效控制。
生物制剂可及性与依从性不足:抗 IL-5 单抗、抗 IL-5 受体 α 单抗、抗 IL-4 受体 α 单抗等生物制剂,能特异性靶向 2 型炎症关键介质,从源头上抑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为 “临床治愈” 奠定基础,但临床应用受限。一方面,价格较高且医保覆盖不足,部分患者因经济负担无法长期使用,我国重度哮喘患者生物制剂使用率仅为 2.2%-5%(Adelphi 研究为 5%,ATS 2025 发布的 PRESENT 研究低至 2.2%);另一方面,生物制剂多需定期注射,儿童及部分成年患者因恐惧针刺、生活不便等因素,治疗依从性受影响。
个体化治疗策略缺失:SEA 患者存在炎症表型异质性,部分患者除嗜酸性粒细胞高表达外,还合并其他炎症通路异常。目前缺乏基于多维度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评估体系,难以针对性选择生物制剂或联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
合并症协同管理不足:SEA 患者常合并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如 PRESENT 研究中 32.9% 的受试者存在哮喘相关共病,其中慢性鼻炎最为常见。这些合并症会加重气道炎症,影响哮喘控制效果。现有治疗方案多聚焦于哮喘本身,对合并症的协同干预不足,需建立更综合的治疗策略。
未来诊治优化方向
多维度推进诊疗升级是破解之法
为破解上述难题,需从多维度推进诊疗升级:一是加强早期筛查工具研发,优化儿童群体诊断流程,提升 EOS 及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普及率与规范性;二是推动生物制剂医保政策完善,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探索口服或吸入型生物制剂,提高治疗依从性;三是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基于炎症表型的个体化治疗路径;四是强化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同步完善合并症管理方案,全面提升 SEA 整体诊疗与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哮喘联盟.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0): 1759-178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 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 48(3): 208-248.
周剑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第五届青联理事会副会长、(兼)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委副主委,兼控烟组副组长;
上海市科普专科分会第十一届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八届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分会第一届呼吸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医会台医学发展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呼吸介入和胸部肿瘤学组委员;
获得荣誉:上海市控烟形象大使、上海市优秀青年呼吸医师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五四青年奖章;
学术成果:先后在LANCET, CELL, AJRCCM, CDD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