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胡铁瓜一直认为,哥伦布只是到达了新大陆,并不是发现了新大陆,如果硬说是发现新大陆那也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毕竟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咱们华夏老祖宗比这些白人要早的多的就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且从哥伦布的航线上看,这位被吹捧了这么多年的所谓伟大的西方航海家
我胡铁瓜一直认为,哥伦布只是到达了新大陆,并不是发现了新大陆,如果硬说是发现新大陆那也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欧洲人,毕竟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咱们华夏老祖宗比这些白人要早的多的就发现了美洲大陆!而且从哥伦布的航线上看,这位被吹捧了这么多年的所谓伟大的西方航海家其实根本就不懂多少航海技术!
哥伦布的首次远航是一次持续了37天的漫长旅程。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后,船队逆风逆流,航行轨迹曲折而不稳定,几乎像是毫无目标的漂泊。现代航海研究者发现,这条航线恰好与北大西洋洋流的方向相悖。
事实上,如果观察哥伦布四次航行的路线变化,可以清晰看到一条技术学习曲线。第一次航行(1492年)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第二次航行(1493年)则先向南航行到更接近非洲海岸的位置,再转向西行;第三次航行(1498年)进一步向南,几乎到达了佛得角群岛才向西横渡;而第四次航行(1502年)则展现出一条更为成熟的路线。
这种航线调整并非偶然。在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船队平均每天仅能航行约25海里,而到了第三次航行,顺着洋流航行时,船队仅用6天就完成了从非洲海岸到南美洲的航程,平均每天航行超过50海里。
如此显著的效率提升,正是源于对洋流规律的逐步掌握。这种基本航海知识的缺乏,与同时期阿拉伯和中国航海家的技术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现代海洋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北大西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顺时针环流系统。北赤道暖流从非洲西海岸向西流动,到达南美洲北岸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向北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再向东流向欧洲西部,最后又向南形成加那利寒流,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这一海洋规律对熟悉海洋的民族而言应是基本常识。阿拉伯航海家早在9世纪就已经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和洋流规律,并据此建立了成熟的航线网络。中国郑和船队在15世纪初的远航也展现出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洋流的精确了解。
然而,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却显示出欧洲航海家对这一规律的一无所知。他原本可以选择更高效的路线,却直接向西横渡,采取了最为艰难的方式。这种“硬顶着洋流逆向航行”的方式,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极大地增加了航行的风险。
哥伦布在日记中曾描述船员们的恐惧:“我们进入了一片未知的海域,风和海流都与我们所熟悉的地中海不同。” 这段记录可以说是无意中揭示了欧洲航海技术的地区局限性。
另外哥伦布船队的三艘船——“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娜”号,都不是由哥伦布自己建造或设计的。历史记录显示,这些船只由西班牙巴罗斯港的当地航海家提供,而该地区的造船技术直接继承了阿拉伯人的传统。
公元711年至1492年间,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处于阿拉伯穆斯林统治下,这一时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时代。在这近800年的时间里,阿拉伯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在该地区深深扎根。
所以哥伦布的船有很明显的阿拉伯的技术特点,一是三角帆(拉丁帆)的使用,使船只能够更有效地逆风航行,再是结实的船体结构,适合远洋航行,最后是先进的导航工具,如星盘和象限仪!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为哥伦布航行提供资金支持的西班牙王室,刚刚在1492年完成了对格拉纳达的征服,终结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据点。也就是说,哥伦布的航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刚刚被征服的文明的技术基础之上。
还有就是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显示,他在航行中主要依赖航位推算法进行定位,即通过记录方向和时间来估算位置。这种方法在远洋航行中误差极大,这也是为什么哥伦布始终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到达的位置。
他对经纬度的计算存在明显错误,将美洲的位置误认为是亚洲的一部分。这种错误不仅源于理论知识的不足,也反映了当时欧洲航海科学的技术局限。
与此同时,阿拉伯航海家早已掌握了使用星盘和象限仪进行天文定位的方法,中国航海家也熟练使用牵星板等工具。这些精确的导航技术在哥伦布的航海中却不见踪影。
哥伦布在第一次航行中甚至没有携带专业的导航仪器,主要依靠磁罗经和简单的测速仪。这种技术装备的简陋,与同时期其他航海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维京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在北极圈附近,洋流主要是自西向东的,以维京人那种以内河和沿海航行为主的技术,要在这种条件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关键的是,北极圈从每年9月到次年4月,海面被冰封,船只根本无法航行。这意味着所谓的维京航行只能在短暂的夏季窗口进行,进一步降低了其可能性。
从航海技术角度看,维京船只主要依靠划桨和简单的方形帆,适合短距离的沿岸航行,而不适合横渡大洋的远航。他们的导航方法也主要依赖地标和鸟类、波浪等自然迹象,缺乏远洋导航的必要技术。
历史考古学也提供了佐证,所谓的维京人在美洲的遗址——兰塞奥兹牧草地,仅能证明维京人可能曾短期到访,而无法证明他们建立了持久的航线或殖民地。这与哥伦布航行后开始的持续跨大西洋交流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我们的《梁书·诸夷传》中关于扶桑国的记载,提供了中国人可能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线索。根据这些记载,僧人慧深在公元5世纪就描述了一个位于中国东方数万里的大陆,其地理特征与中美洲相似。
法国汉学家德·岐尼于1761年向法国文史学院提交的《美洲海岸中国人航迹之寻究》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的观点。虽然他的一些具体考证存在争议,但基本方向值得认真对待。
从航海技术角度看,中国人确实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郑和船队在15世纪初的远航,无论是在船舶规模、舰队组织还是导航技术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哥伦布船队。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海家对太平洋洋流有着系统了解。北太平洋暖流和赤道逆流为从亚洲到美洲的航行提供了自然通道。史料记载显示,中国船只可能利用这一洋流系统,实现了跨太平洋的航行。
最为关键的是哥伦布之所以坚信向西航行可以到达印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手中拥有某种航海图或地理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信息来自阿拉伯航海家保存的知识体系。阿拉伯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的地理知识,还通过自己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航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一个可能是,这些信息间接来自中国航海家。郑和船队的远航虽然主要在印度洋活动,但他们收集的地理信息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
哥伦布本人曾在葡萄牙生活多年,而葡萄牙正是阿拉伯航海知识向欧洲传播的重要渠道。他在葡萄牙期间可能接触到了这些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航行计划。
仔细考察哥伦布的航行,可以发现许多阿拉伯航海技术的痕迹。例如,哥伦布使用的航海词汇中有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如“zenith”(天顶)、“almanac”(航海历)等。
在导航方法上,哥伦布虽然不擅长使用星盘,但他尝试测量北极星高度的方法,与阿拉伯航海家的技术如出一辙。他使用的航海图上,也明显带有阿拉伯制图学的特征。
甚至哥伦布船队的组织方式,也反映出阿拉伯影响。阿拉伯商船通常由一个小型船队组成,各船之间保持视觉联系,这种编队方式在哥伦布的航行中得到复制。
这些技术细节表明,哥伦布的航行不是欧洲航海技术的独立成就,而是建立在多个文明航海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阿拉伯航海技术的直接转移。
传统上,哥伦布发现美洲被描绘成欧洲航海技术的胜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技进步的体现。然而,仔细审视历史细节,我们会发现这一叙事需要修正。
哥伦布的航行实际上暴露了15世纪末欧洲航海技术的局限性。他们对洋流规律的陌生、对远洋导航技术的生疏、对造船科学的理解不足,都显示欧洲在当时的世界航海格局中并非领先者。真正支撑哥伦布成功跨洋航行的,是数百年来阿拉伯航海家在大西洋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可能来自更远东方文明的航海技术间接传播。
这一重新评估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促使我们反思现代世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不同文明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知识转移,往往比简单的“谁先到达”的竞争叙事更为复杂,也更为有趣。
哥伦布的航行无疑改变了世界,但驱动这一历史改变的技术力量,来自一个比传统叙事中更为多元、更为全球化的知识网络。承认这一点,并不会削弱哥伦布成就的历史意义,反而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大航海时代的真正遗产。
而哥伦布之所以今天能这么被广为人知,只不过是西方近代发展迅猛,主导了话语权,要是换成华夏,哥伦布这点成就都不配史书记载的!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