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少年,母亲早逝,父亲沉默他不是天生伟大,是被生活逼出脊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9:40 1

摘要:1904年那会儿,周家突然得到一笔横财,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花钱买来留声机,还铺路修房,家里看着很风光,可好景不长,两年后万冬儿的公公去世,万家就垮了,周家又回到穷日子,再过四年,万冬儿自己也因病去世,年纪只有三十岁,当时肺结核没药能治,她的灵

1904年那会儿,周家突然得到一笔横财,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花钱买来留声机,还铺路修房,家里看着很风光,可好景不长,两年后万冬儿的公公去世,万家就垮了,周家又回到穷日子,再过四年,万冬儿自己也因病去世,年纪只有三十岁,当时肺结核没药能治,她的灵柩直接停在尼姑庵里,一放就是二十七年,这件事不是后人编出来的,是周恩来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写进日记里的。

万冬儿这个人很特别,她不缠足,也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还喜欢听男人们谈论政事,在当时的江南士绅家庭里,她显得和别人不一样,万冬儿能干又有主见,活得很有性格,但她去世得很早,留下一个孩子,眼睁睁看着母亲被疾病折磨,连棺材都不能摆在正堂,这种事情发生在谁身上都会留下痕迹,周恩来后来对穷苦人怀有深切的同情,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从小就见过太多这样的苦难。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考中过秀才,却没能谋得一官半职,靠替人抄写文书、做些杂事维持生计,他常年在外奔波,平时言语不多,但对待儿子的事情从不马虎,即便手头拮据,邻居遇到困难他也照样伸手相助,周贻能并非激进的革命者,也没什么远大抱负,只是默默承担生活重担,坚持走自己的路,周恩来日后处事不争不辩,讲究实际,善于迂回解决问题,这些特质其实更接近父亲周贻能的作风,而非受母亲影响,世人多关注母亲身上的反叛精神,却往往忽略了父亲那种沉静而持久的坚韧。

在周恩来十岁那年,他随着嗣母陈氏搬到宝应这个地方,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叫陈式周的人。陈式周是通州师范毕业的,曾经给李鸿章讲过课,属于旧学背景出身,但他头脑灵活,也经常阅读新报和西书。他没有因为周家贫穷而看不起他们,反而觉得周恩来这个孩子很聪明,能读诸子百家,还能点评太平天国的事情,于是收下周恩来做自己的书童学生。《天演论》和《革命军》这些书,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接触到的,它们不是在学校里教的,而是有一个外人主动送到周恩来手里的。那时候的启蒙教育,真不是靠学堂来完成的,而是靠遇到几个愿意伸手帮忙的知识分子。

后来他去表舅龚荫荪家的私塾读书,每天抄写书本、背诵经书,也听说婢女小翠被卖掉、挨打的事,有一次他冲出去骂那些欺负人的少爷,不是出于什么英雄气概,是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他不是在做善事,是在本能地反抗那个让他不舒服的秩序——宗族压迫人、土地剥削人、女人没地位,读了严复和邹容的书之后,他明白愤怒不能只靠喊叫,还得想清楚背后的结构,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不是空喊口号,是从小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拼出来的。

1908年梁启超的母亲去世,那时中国还没有普及新式教育,一个孩子失去母亲,几乎就失去了管束和依靠,两年后他前往沈阳,正赶上清政府刚刚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堂开始兴起,他的人生道路恰好卡在旧体制崩溃而新路径尚未成熟的过渡阶段,梁启超并非生来注定伟大,而是赶上了所有传统出路都已断绝,唯有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换作其他人,或许就被埋没了。

他小时候经历的那些事情,没有一件是轻松的,母亲早早去世,父亲沉默寡言,寄住在别人家里,也亲眼看到过不公平的事,但他没有被这些压垮,反而在这些艰难之中,一步步长出了自己的骨气,别人说他是天才,其实他只是被生活逼着,不得不学会怎么活下去,怎么把眼前的事情一件件做好,他没有喊过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关键处。

来源:原野自由的飞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