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断气”与核聚变无关:尚处非盈利阶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01 09:42 1

摘要:最近上海电气因为部分业务问题引发关注,网上有传言说这事和它的可控核聚变业务有关,甚至有人觉得是核聚变研发“烧钱”拖垮了业绩。这其实是完全的误解,上海电气的业务波动和可控核聚变没半点关系,而且更关键的是,可控核聚变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根本没到谈赚钱的时候。今天就

最近上海电气因为部分业务问题引发关注,网上有传言说这事和它的可控核聚变业务有关,甚至有人觉得是核聚变研发“烧钱”拖垮了业绩。这其实是完全的误解,上海电气的业务波动和可控核聚变没半点关系,而且更关键的是,可控核聚变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根本没到谈赚钱的时候。今天就把这事说清楚,聊聊上海电气的业务真相,以及可控核聚变到底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首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上海电气所谓的“断气”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说,是它在能源装备、电站工程等传统主力业务上,因为行业周期、项目回款等问题出现了短期波动,这和可控核聚变业务没有任何关联。咱们可以查一下上海电气的公开财报,可控核聚变相关的研发投入和业务占比都非常小,还远没到能影响公司整体业绩的程度。

之所以会出现“核聚变拖累业绩”的传言,主要是因为可控核聚变是前沿科技,大家对它的关注度高,又觉得研发肯定要花很多钱,就想当然把两者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上海电气的可控核聚变业务还处于“技术研发+小范围试验”的初期阶段,投入的资金在公司整体研发费用里占比很低,根本不足以对公司业绩造成实质影响。

接下来得好好说说可控核聚变这个事,搞明白它为啥还没到赚钱阶段。首先要知道,可控核聚变的目标是“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的核反应,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能量释放,本质是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但这个技术的难度极大,被称为“人类科技的终极挑战之一”,从理论提出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全球范围内还没实现真正的“可控并稳定发电”。

目前可控核聚变的发展,还停留在“实验验证”阶段。全球最著名的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美、俄、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参与,现在还在建设和调试中,预计2035年左右才能进行首次全功率实验。国内的项目比如合肥的EAST(东方超环)、成都的HL-2M,也都是以实验为主,目的是验证技术可行性,比如如何长时间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如何解决材料耐受等核心难题。

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赚钱,可控核聚变要走的路还非常长,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第一个阶段是“实验堆阶段”,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解决“能不能实现可控聚变”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示范堆阶段”,要建成能稳定发电的示范电站,验证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第三个阶段才是“商业堆阶段”,实现大规模建设和并网发电,这时候才能真正谈赚钱。

按照行业普遍预测,可控核聚变实现商业化发电至少要到2050年以后,现在连第一个实验堆阶段都还没完成,怎么可能到赚钱阶段?上海电气作为国内参与核聚变项目的企业之一,主要是提供一些配套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比如超导磁体、真空室等,还没涉及到商业化运营,自然也就不存在“靠核聚变赚钱”或者“被核聚变拖累”的情况。

再回头看上海电气的业务结构,它的核心业务是能源装备(比如火电、风电、核电设备)、工业装备、电站工程等,这些业务占公司营收的90%以上。这次出现的业务波动,主要是受传统能源行业周期调整、部分工程项目回款延迟等因素影响,属于行业内的正常波动,和前沿的核聚变研发没任何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核聚变还不赚钱,上海电气为啥还要参与?这就涉及到企业的长期布局了。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谁能在早期研发中占据先机,未来在商业化阶段就能获得先发优势。上海电气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积累技术经验、储备人才,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投资,而不是短期的盈利追求。

不仅是上海电气,国内很多企业比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华为等,也都在布局核聚变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链,目的都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这种前沿科技的布局,不能用短期的“赚不赚钱”来衡量,而是要看长期的战略价值。

当然,也得客观看待可控核聚变的研发风险。因为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确实存在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可能。但对于上海电气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在保证核心业务稳定的前提下,拿出少量资金参与前沿研发,是合理的战略选择,并不会对公司整体经营造成风险。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看待企业的业务波动,一定要结合它的业务结构和行业背景,不能被网上的传言带偏,更不能把不相干的业务强行联系起来。上海电气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例子,把传统业务的短期波动归咎于还在研发阶段的核聚变,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最后总结一下,上海电气的业务波动和可控核聚变没有任何关系,传言完全是无稽之谈。可控核聚变目前还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全球范围内都没到赚钱的时候,上海电气参与其中是长期战略布局,不是短期盈利行为。

对于关注上海电气和核聚变领域的人来说,看待前者要聚焦它的核心业务和行业周期,看待后者要认清其长期发展规律,不要被短期的传言误导。毕竟前沿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企业的业务波动也需要放在具体的行业背景下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来源:yangjianhah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