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厂的朋友告诉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赶到”自媒体行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01 09:42 1

摘要:“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减少官僚主义、减少层级和转移资源来增强团队实力,以确保我们投资于最重要的项目以及对客户当前和未来需求最重要的领域。”

世界正在快速变化,为了让公司变得“更强大”,所以裁员是必然选择。这是电商巨头亚马逊为裁减1.4万人给出的理由。

“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减少官僚主义、减少层级和转移资源来增强团队实力,以确保我们投资于最重要的项目以及对客户当前和未来需求最重要的领域。”

亚马逊是科技领域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如果亚马逊都在裁员,那还有多少公司会跟着一样做?

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中美是同步的,而且我们这边貌似更早一些,他说两三年时间里自己周围的同事基本都换了,他可能也会很快离开。

从基层到中层,从中层到高层,大量的岗位被缩减,“有趣的是,少了那么多人,业务竟然没有受影响……”

所以他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是公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公司规模越大冗员就越多,这是组织规律决定的,官僚主义嘛。

其次,资源正在转移,他认为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把裁员节省出来的钱投入到AI基础设施上,比如买GPU,建造数据中心等,“AI替代人是大势所趋”。

当然公司会保持适当的节奏,但势头就是这样,“现在可能是5%的比例,以后可能就是50%了”,所以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很担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撤掉,AI越强人越少,社会变化就是这样,“换成你是老板也会如此,毕竟AI的性价比更高,比员工更能帮你赚钱。”

还有就是那些被裁的人怎么办呢?去开包子铺、火锅店的是少数,他们很多人都习惯了过去的工作模式,每天对着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干活,所以他们大多还是继续做相关的工作。

“现在想起来之前一大波大厂出来的人搞自媒体,教人如何做账号做IP,就是很明显的信号了”,他说业内还搞过一次排名,看这些人谁混得更好,“以他们的商业训练和思路、能力、经验,对普通自媒体是降维打击……”

我认为他不是杞人忧天,5年内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到社交媒体,想在其中找机会,这对自媒体来说其实是好事,因为带来了增量和变化,行业会扩张。

不好的一面就是新陈代谢,很多做自媒体的人会发现自己赚钱少了,流量越来越难搞,于是很多人就会换赛道,话说三四年前的那些自媒体IP现在还有几个持续活跃的?

一两年内那些大厂出来教人做自媒体的人都已经遭遇周期了,因为行业变化太快,他们的思路和方法论也不管用了。

所以他们要么是不干了,要么是努力打造自己的个人IP,钱对人的改变比人想象中还要大。

继续干的人都在努力适应变化,有的人适应不了就说明不适合吃这碗饭,最怕是干了几年后才认识到这点,而有的人就是适者生存。

老方说自媒体的本质是信息平权,因此门槛低,而到了一定阶段后,门槛就高了:入行容易,但要熬出头就非常困难了。

如何做自媒体?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成名,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就当是兴趣吧,现在基本是全民自媒体的状况,从十来岁的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都会拍视频,写文章,展示自己。

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件事对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无论发朋友圈还是写日记,都是自媒体。

但要是把做自媒体当成职业或事业来做就需要方法论了,老方说要想把这件事做好,一方面是思路清晰,对自己有基本的认识,在几个月内尝试、摸索,找准自己的IP定位。

还有一方面是通过数据来分析,掌握适合自己扩大影响力的方法和节奏。

至于网上很多卖课变现的,他们的模式就是从平台“偷流量”,然后再把自己这样做的过程和所谓方法卖给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

如果你要长期做,真心不建议你走这条路,尽管投机有效,但这样做对平台没有增量贡献,本质上价值不大。

基本规律还是等价交换。

影响力的核心是情感共鸣和价值贡献,以自我为中心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做自媒体稍有名气好就变得愈发自恋和自负,把自己看得很特别,真的把用户当成了粉丝,简单说就是明星心态,居高临下俯视别人。

这样的人迟早是被打入尘埃的。

“粉丝”是个不太好的概念,我也不觉得“老师”是个正确的称号,现在“老师”泛滥,以至于显得虚伪和滑稽。

IP和用户之间更像是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是后者成就了前者,所以前者必须给后者足够多的回报。

除了交换关系之外,就是情感上的朋友关系,自媒体已经到了多元化、小社群化的阶段,有共同价值观和理念的人才能凝聚在一起,成为同道中人。人生是修行,每个人都需要同行者,只靠自己是走不远的。

来源:香袭书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