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情报局长实锤!全球设备藏监控,美国人也在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8:18 1

摘要:当全球监控还被当作谍战片的虚构情节时,以色列前摩萨德局长尤西·科恩的一番直言,直接将现实拉到大众眼前。这位执掌情报机构5年的核心人物,公开承认以色列已在全球布下庞大监控网,设备渗透供应链、可实施"物理消除",甚至美国公民也难逃锁定,这场波及全球的情报风波,让安

当全球监控还被当作谍战片的虚构情节时,以色列前摩萨德局长尤西·科恩的一番直言,直接将现实拉到大众眼前。这位执掌情报机构5年的核心人物,公开承认以色列已在全球布下庞大监控网,设备渗透供应链、可实施"物理消除",甚至美国公民也难逃锁定,这场波及全球的情报风波,让安全与自由的博弈彻底白热化。

震撼自白:2004年就埋下的全球监控伏笔

作为2016-2021年摩萨德的掌舵人,科恩的爆料具备无可争议的可信度。在《The Brink Podcast》采访中,他毫不掩饰地透露,以色列早在2002-2004年间就完成了关键布局——开发多款监控与破坏工具,通过全球供应链植入各类设备,如今这些"被处理过的装置"已遍布几乎所有国家。

"你无法想象我们在各国放了多少这类设备,但我清楚它的规模",科恩直言这份工作让他38年没能安睡,而这些设备的用途远超常规监控。他明确表示,只要有人发表被认定为"口头反犹主义"的言论,即便只是普通公民,也可能被纳入威胁名单,即便是美国公民也不例外,必要时还会采取"清除行动"。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设备早已实现"实战应用"。2024年9月,以色列通过引爆植入芯片的寻呼机和对讲机,在黎巴嫩造成数十人死亡、4000人受伤,受害者中不乏儿童,多数人遭受眼部与肢体重伤,这场袭击也成为其对黎巴嫩军事行动的高潮。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这些"被操控设备"可能涵盖手机、能源设施、工控系统等日常与关键领域,意味着全球基础设施都可能面临被掌控的风险。

技术双刃剑:从安全防护到无差别威胁

不可否认,监控技术在合法场景中能发挥关键作用。电网的实时监测、关键设施的安防预警、网络攻击的精准拦截,这些都是技术带来的安全红利。但当监控设备脱离约束、暗藏破坏功能,就彻底沦为悬在全球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个人而言,日常使用的通信终端若被植入监控模块,通话记录、位置信息、隐私数据将毫无保障,后续可能引发诈骗、骚扰等一系列麻烦;对企业来说,工控系统一旦被恶意操控,轻则生产停滞,重则设备损毁,2010年伊朗核设施遭"震网"病毒攻击、离心机大规模瘫痪的案例,早已敲响警钟;对国家而言,遍布关键领域的外来监控设备,无异于向他国开放了基础设施的"后门",国家安全随时可能面临挑战。

如今,这种威胁已显现出扩散迹象。全球公开摄像头平台skylinewebcams上,以色列及周边巴以地区的实况频道,长期保持3000+在线人数且持续增长,侧面反映出监控技术的无孔不入,也让公众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担忧日益加剧。

多重乱象:情报失误、舆论失衡与领导争议

科恩的爆料还揭开了以色列内部的治理症结。这位情报界资深人士坦然承认,尽管以色列监控网络遍布全球,却在加沙问题上出现严重情报失误——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袭击未能被提前预判,核心原因是以色列在加沙的情报工作"极为薄弱"。

更令人意外的是,科恩透露自己当时曾主动要求亲自负责加沙情报搜集,却遭到其他部门阻拦,最终导致这场造成重大损失的袭击发生。而这一失误的背后,离不开领导风格的影响。他毫不避讳地批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自信接近傲慢",缺乏对民众的同理心,与地区领导人关系生硬,直言"权力的长期依附会腐蚀灵魂"。在加沙冲突长期胶着的背景下,这种忽视他方合理诉求的态度,无疑只会加剧对立,让和平进程更加艰难。

舆论战场的失衡同样凸显问题的复杂性。科恩坦言以色列在国际舆论战中遭遇挫败,而美媒《华盛顿邮报》援引的研究数据更给出具体答案:今年9月TikTok平台上,每出现1条支持以色列的视频,就对应着17条支持巴勒斯坦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亲巴内容多聚焦新闻事件,而亲以内容更倾向于强调反犹主义议题或轻娱乐回应,这种传播侧重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舆论差距。更有甚者,欧盟曾要求删除个人博主发布的巴以冲突现场直播内容,引发"亲历者记录为何成非法内容"的争议。

历史镜鉴:情报扩张终将反噬自身

以色列的这场情报风波,让人瞬间联想到历史上多起震惊全球的监控丑闻。美国国家安全局2007年启动的"棱镜计划",未经授权就监控全球民众的电话、邮件等通信信息;斯诺登揭露的美国大规模监控项目,更是将国内公民也纳入监控范围,这些事件都引发了全球对隐私权的强烈声讨。

这些案例反复证明:情报工作的初衷是维护安全,但安全绝不能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更不能以侵犯他国主权为前提。当情报机关脱离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过度扩张权力,不仅会践踏公民的基本权利,还会破坏国际间的信任与合作,最终陷入"人人自危"的困境。国际社会的共识早已明确:情报活动必须遵循国际法与国内法,尊重他国主权与民众权益,通过建立互信机制实现合作反恐。

全民防护指南:守住安全与自由的底线

面对无孔不入的全球监控风险,个人、企业与国家都需要搭建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个人层面: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电子设备,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通信终端;定期更新软件与密码,设置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公共无线网络环境下,绝不进行网上银行交易、输入支付密码等敏感操作。

企业层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培训,通过模拟网络攻击等场景提升应对能力;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先进技术,重点防护工控系统、核心数据库等关键领域,严防商业机密泄露。

国家层面: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情报活动的边界与监督机制,让各类监控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国际合作,联合制定全球信息安全规则,通过国际组织搭建情报共享与反恐协作平台,形成治理合力。

以色列前情报局长的爆料,给全球化时代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安全与自由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通过规则约束、技术防护与国际合作实现的平衡。唯有各方共同发力,划清技术使用的边界,才能让监控工具回归安全防护的本质,让数字时代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美好家园。

来源:阿军说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