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蒋介石拒收香港,却被盟友一份密约出卖,最终做出惊人决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8:14 1

摘要:可要是这好事,是送给你一块你做梦都想拿回来的地,但条件是让你跟你现在的大哥掰了,跟一个以前处处给你使绊子的人混,这事儿你接不接?

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听着跟做梦一样,对吧?

可要是这好事,是送给你一块你做梦都想拿回来的地,但条件是让你跟你现在的大哥掰了,跟一个以前处处给你使绊子的人混,这事儿你接不接?

1945年,蒋介石就碰上了这么一道要命的选择题,而这仅仅是他那一年里一连串豪赌的开始。

这事儿得从1945年2月说起,那时候重庆山城里头,到处都是潮乎乎的雾气,跟当时国民政府的心情差不多,看着有光,可就是看不透亮。

桂永清和郭汝瑰这两位刚从欧洲转了一圈回来的将军,一落地就急匆匆地往蒋介石的官邸跑。

俩人脸上那股子兴奋劲,是个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带回来一个消息,说出来能把人下巴惊掉:英国人,那个在缅甸战场上没少给中国远征军穿小鞋的英国人,居然主动上门,要跟中国结成铁哥们。

“英国人?”

蒋介石听完,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脸上看不出是喜是忧。

在他脑子里,丘吉尔那张胖脸,就代表着死抱着殖民地不放的老顽固。

为了保住缅甸、印度,英国人在背后搞了多少小动作,史迪威没少跟他抱怨,中国远征军的弟兄们在野人山流的血,有一部分就得记在英国人的账上。

这会儿仗还没打完,他们跑来示好,安的什么心?

桂永清赶紧解释,说委员长,这事儿不是丘吉尔的意思,是他的死对头——英国工党在背后牵的线。

工党那帮人看得远,他们觉得这仗打完,世界上就只剩下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块头了,大英帝国的好日子到头了,肯定要被挤到边上。

所以他们想提前布局,在美国和苏联中间,拉着中国搞一个“第三极”,抱团取暖。

为了让蒋介石动心,工党开出的价码,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他们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工党在接下来的英国大选中赢了,他们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香港还给中国。

一百年的国耻啊,香港就这么回来了?

这条件太诱人了。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英国人的条件也很干脆:战后中国必须跟英国站一队,不能再一头扎进美国人怀里,更不能跟苏联眉来眼去。

这等于是在说,你得为了一个未来的“可能”,放弃现在正给你输血的“现实”。

桂永清和郭汝瑰眼巴巴地看着蒋介石,等着他拍板叫好。

可蒋介石听完,半天没说话,屋子里静得能听见挂钟的滴答声。

最后,他摆了摆手,给出的答复冰冷得像块铁:“这个建议,我们不能接受。”

在他那张世界地图上,中国的命运之舟,早就用最粗的缆绳拴在了美国这条大船上。

他对罗斯福总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任,觉得盟友之间就得讲“信义”。

在他看来,工党的许诺太虚了。

第一,英国肉眼可见地在衰落,就算跟中国绑一块,也顶不住美苏两座大山。

第二,西方国家政党轮替跟家常便饭似的,谁能保证工党一直掌权?

万一丘吉尔又杀回来,这承诺不就成了废纸一张?

他选择了继续忠于他眼中的“盟主”美国。

可他哪里想得到,就在他为了“信义”拒绝收回香港的几乎同一时间,在遥远的黑海边上,他最信赖的那个盟友,已经背着他,在一份文件上签了字,把他卖了个干干净净。

没过多久,一封从华盛顿发来的加急电报,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

电报是驻美“大使”魏道明发来的,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得蒋介石心里发冷。

电报的内容,就是后来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屈辱的《雅尔塔协定》。

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个决定世界命运的男人,在雪茄的烟雾里,像切蛋糕一样,把战后的世界利益给分了。

为了让苏联出兵打日本,好让美国大兵少死几个,罗斯福非常“大方”地拿中国的利益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协定里跟中国有关的内容,每一条都像一把刀子:外蒙古的现状要“维持”,说白了就是承认它独立;大连港要变成国际自由港,但苏联有优先权;旅顺港,直接租给苏联当海军基地;东北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要由中苏“共同经营”。

十四年抗战,几千万同胞的牺牲,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收回失地,把被人家踩在脚下的尊严捡起来吗?

结果倒好,仗还没打完,东北的主权就又被盟友送出去了一大半。

这跟从背后捅一刀有什么区别?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干?

说到底,还是实力。

1944年的豫湘桂大溃败,几十万国军一触即溃,丢掉了大半个中国东南部,这让美国人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彻底绝望。

在他们看来,指望蒋介石拖住日军已经不现实了,还不如花点本钱,请苏联红军这头“北极熊”出山,用苏联人的命去填平通往东京的路。

至于中国的感受?

在百万美国子弟兵的性命面前,不值一提。

斯大林更是个中老手,他看准了英美的急切和自私,开起价来毫不手软。

后来,蒋经国被派到莫斯科跟斯大林谈判,他红着眼质问斯大林:“为什么一定要拿我们的东北和外蒙古做交易?

我们是盟友!”

斯大林的回答,不带一丝感情,却又无比现实:“如果你们中国有足够的力量,能自己打败日本,我当然不会提任何要求。

可今天,你们没有这个力量。

既然没有力量,再说这些话,就等于是废话。”

“弱国无外交”这五个字,在1945年的春天,被斯大林用最直白的大白话,狠狠地甩在了蒋介石父子的脸上。

盟友靠不住,敌人又在眼前。

被逼到死胡同里的蒋介石,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念头。

他决定撕毁自己“绝不单独与日本媾和”的承诺,走一步谁也想不到的险棋——派人秘密联系日本,谈和。

1945年3月,一个叫缪斌的人,悄悄地出现在东京。

这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曾经在汪精卫的伪政府里当过高官,但一直跟重庆方面有秘密的联系。

他这次去,带去了蒋介石的和谈条件,一共六条:

第一,日本把东北还给中国。

第二,所有在中国的日军,全部撤走。

第三,重庆政府先在南京成立一个临时机构,三个月内还都。

第四,这个临时机构由重庆派人组织。

第五,汪精卫的伪政府必须取缔,那些汉奸头子由日本人负责处理。

第六,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中日和谈成功后,两国联手,共同防备苏联。

这六条看起来,好像把国家主权都给要回来了。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这里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通篇没有提在《开罗宣言》里白纸黑字写明要还给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

这就暴露了蒋介石脑子里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大陆中心论”。

在他心里,广阔的陆地才是国家的根本,至于海上的岛屿,好像没那么重要。

他没想明白,近代中国之所以被动挨打,就是因为丢了台湾和琉球,被日本在海上给锁死了。

为了保住大陆,他竟然愿意在谈判桌上,默认放弃奠定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石。

更要命的是,他居然幻想着跟一个马上就要完蛋的法西斯政权“联手防苏”,这不仅是对反法西斯同盟的彻底背叛,更是对当时世界大势的严重误判。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听起来有点荒唐的计划,居然差一点就成了。

当时的日本首相小矶国昭,是个少见的明白人。

他接到缪斌带来的条件后,如获至宝,觉得这是让日本“体面”下台,避免国家被彻底摧毁的最后机会。

他马上拿着方案,在1945年4月2日那天,紧急跑去见天皇,恳切地说:“陛下,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可惜,日本当时说了算的,不是他这个首相,而是那帮已经杀红了眼的军方高层。

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和外务大臣,这帮人坚决反对,还在那儿狂热地叫嚣着要“一亿玉碎”,要在本土跟盟军决一死战。

第二天,天皇就以“军部反对”为由,下令停止和谈,把缪斌客客气气地“请”回了中国。

蒋介石的最后一搏,就这样被他想要拉拢的敌人,用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给拒了。

他伸出的手,被对方狠狠地打了回来。

几个月后,广岛和长崎升起了蘑菇云,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席卷了整个东北。

日本军方的“本土决战”成了笑话,最终只能无条件投降。

那个当初代表蒋介石去秘密和谈的缪斌,在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于1946年5月在苏州被枪决。

参考文献: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华文出版社, 2008.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重庆出版社, 2016.

(日)小矶国昭. 《小矶国昭回忆录》. 未有中文译本,参考相关日文研究资料.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二白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