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如何与市民共建共享?中外专家齐聚蓉城支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7:53 1

摘要:10月31日,2025年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中国、意大利、尼泊尔等国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人员齐聚蓉城,围绕考古遗址展示、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开展研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历史文

10月31日,2025年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中国、意大利、尼泊尔等国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人员齐聚蓉城,围绕考古遗址展示、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开展研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论坛上半场,8位中外专家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柴晓明聚焦考古遗址复原展示难题,提出复原展示与重建的区别,强调复原展示是考古遗址价值阐释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公众能够理解并享受文物保护的成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通过鼓浪屿、北京中轴线、景德镇申遗案例,阐释公众参与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明延续和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从“全民考古”现象切入,呼吁专业人士应更多分享研究过程,在传播专业知识时,需要保持客观、远离情绪,重在分享获取知识的过程。对于公众,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知识、尊重专业。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工程师项瑾斐结合成都市区的考古遗址,提出“天府文化通过活态遗产传承,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成都人”的概念。

来自意大利罗马斗兽场考古遗址公园园长西蒙·奎利奇分享了意大利在法兰奇纳古道和阿皮亚古道旅游开发中的经验,介绍了数字化工具在遗产展示中的应用,为文化遗产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国际视野。

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石质文物修复研究负责人费代丽卡·贾科米尼详解了中意双方在四川石窟保护上的合作,分享了意大利的文物保护方法论,为四川石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路。

罗马大学环境生物学系教授劳拉·萨多里则从植物生物学如何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分享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植物生物学的独特联系,以及多学科融合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尼泊尔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希丽思·帕塔以古城洛曼塘为例,讲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传统与发展间如何可持续的进行探索。

主题演讲结束后,来自重庆、乐山、泉州、成都四地的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进行了圆桌论坛。围绕“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管理”主题进行了讨论。

乐山大佛管委会副主任朱丽丽分享,在与市民共建中,乐山大佛景区将遗产地内13家污染企业和2306户的原住居民进行生态搬迁;将景区道路实行封闭实施,降低污染;成立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基金会,通过公募筹集社会资金资助文保项目,这也是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基金会。此外,还对遗产地进行多样化展示利用,让更多人能够沉浸式体验感受大佛所在地浓厚的历史底蕴。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副部长徐军提到,专业智力的支撑对于该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基于此,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研究院应运而生。同时,设立专家智库和人才共建培育基地,通过基地和专家库为遗产保护提供相应的工作支撑,实现城市和遗产共生的最终目的。

活动尾声,作为学术主持人的唐际根总结,文化遗产保护要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历史文化才能永续传承。

主办方供图

来源:梅影疏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