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长沙会战失利,绝非薛岳轻敌这么简单,他对部队已失去控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8:05 1

摘要:1942年初,当整个盟军在太平洋被日本人打得找不着北的时候,中国长沙传出的捷报,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

打赢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胜仗,结果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被彻底孤立。

这事儿就发生在薛岳身上。

1942年初,当整个盟军在太平洋被日本人打得找不着北的时候,中国长沙传出的捷报,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

美国报纸、英国电台,都在夸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说他是“长沙之虎”,说他的“天炉战法”把日本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战果是实打实的。

打扫战场时,光是凭收集的日军耳朵兑换赏钱,就发出去两百多万法币,换算下来就是两万多具敌军尸体。

这场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打出了国威,也把自己推上了人生的最高峰。

捷报发往重庆,薛岳等着山城那边的嘉奖令。

结果,等来的是一片死寂。

蒋介石没来电报,军政部长何应钦没来电报,掌握着嫡系部队的陈诚也没来电报。

那些平日里电文往来最频繁的大人物,像是集体忘了有长沙这场大捷一样。

庆功的酒还没开瓶,薛岳心里的温度已经降到了冰点。

他是个在权力场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这不正常的沉默,比日军的轰炸机群还让他感到危险。

他明白,功劳太大了,已经晃到了某些人的眼睛。

这感觉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这盘针对他的棋,早就开始了。

第一次长沙会战刚打完,他手下最能打的王牌,俞济时指挥的第74军,就被一纸调令划归中央直接管辖。

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完,同样是精锐的第52军被调走。

就连第九战区的地盘,富得流油的产粮区常德,也被划给了陈诚的第六战区。

这就好比一个工厂老板,最先进的生产线被一条条搬走,最后只剩下几个老旧车间。

蒋介石的手法很稳,一点点抽走薛岳的本钱。

薛岳名义上是第九战区司令,管着湖南、江西一大片地方,可实际上,他能死死攥在手里的,只有自己从广东带出来的老部队——第4军。

湖南这地方,人情关系错综复杂。

本地大佬程潜、唐生智根深蒂固;从四川出来抗战的杨森、王陵基这些川军将领,在湘北、鄂南早就自成一派,听调不听宣是常态;再加上何应钦的势力也早就伸了进来。

整个第九战区,不像一个军区,更像一个临时的军事同盟,薛岳就是那个名义上的盟主。

仗打赢了,功劳是他的,可一旦风向不对,底下的人会不会听他的,就难说了。

他的老朋友李扬敬看得透彻,私下劝他:“现在风头太盛,不是好事,收着点吧。”

薛岳听进去了。

他开始有意减少抛头露面,对重庆的态度也愈发恭敬。

可有时候,麻烦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开的。

两件他完全没参与的事,像两记闷棍,结结实实地打在他后脑勺上,直接把他推进了蒋介石的死亡名单。

第一件事,出在他最信任的参谋长吴逸志身上。

吴逸志是薛岳的老乡、老同学,两人搭档多年,配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次长沙大捷,吴逸志作为幕后策划者,功劳极大,但在重庆的嘉奖名单上,却被有意无意地漏掉了。

吴逸志心里不平衡,想在蒋介石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想了个自认为高明的办法,绕开薛岳,也绕开国民政府的外交渠道,直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封信,阐述自己对整个亚洲战局的看法和战略构想。

这封信居然得到了罗斯福的回应,并且评价很高。

吴逸志高兴坏了,他以为这是天大的荣誉,能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

于是,他把罗斯福的回信连同自己的原信,一起打包呈送给了蒋介石。

他等来的不是嘉奖,而是蒋介石的滔天怒火。

在蒋介石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战略构想,这是赤裸裸的越级,是私通。

一个战区的参谋长,不通过最高统帅,直接跟盟国元首谈论国家战略,这是想干什么?

这背后是不是薛岳授意的?

是不是薛岳想借美国人的势,来增加自己的政治分量?

一封信,让怀疑的种子彻底种下。

薛岳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吴逸志保了下来,但他在蒋介石心里的形象,已经彻底变了。

如果说吴逸志的事是猪队友坑人,那第二件事,纯粹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1942年冬天,蒋介石的大舅子,当时在华府活动的宋子文,在一次跟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弗雷克·多恩的私下谈话里,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用薛岳这样能打仗的将军换掉委员长,美国方面会是什么态度?”

这段对话,被戴笠的特务机构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火速送到了重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薛岳对此毫不知情,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次谈话。

但在生性多疑的蒋介石耳朵里,这就成了最可怕的信号。

参谋长私下联系罗斯福,国舅爷密谋换掉自己,主角还都是薛岳。

这两件事串在一起,一幅“内外勾结,图谋不轨”的画面,在蒋介石的脑海里已经清晰无比。

从这一刻起,蒋介石对薛岳的态度,就从猜忌和提防,变成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仇恨。

他不再需要一个能打胜仗的“长沙之虎”,他需要的是把这头老虎的牙拔光,爪子砍掉,彻底关进笼子里。

机会很快就来了。

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集结了近四十万大军,兵锋再次指向长沙。

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

薛岳正准备像前三次一样,摆开他的“天炉战法”迎敌,一份来自重庆的电令,彻底打乱了他的所有部署。

这份电令,字面上是作战指导,实际上是一副为薛岳量身定做的镣铐。

电令明确要求,第九战区主力必须在长沙城下与日军决战,不准后退。

这直接废掉了薛岳“诱敌深入、侧翼围歼”的战法精髓。

“天炉战法”好比一个巨大的口袋,需要把敌人放进来,然后从两边扎紧口袋。

而浏阳和宁乡,就是扎紧口袋的两只手。

重庆的命令,等于让薛岳放弃这两只手,敞开口袋让敌人随便进出。

更要命的是,电令将薛岳最后的本钱,也是他起家的粤军第4军,死死地钉在长沙城和岳麓山,让他们用一个军的兵力,去硬抗日军几个师团的轮番猛攻。

薛岳急了,他连发数封电报回重庆,请求调动王耀武的部队增援宁乡方向,守住“天炉”的一侧,再把擅长守城的第十军调来做长沙的预备队。

重庆的回复冰冷而强硬:不行。

所谓的援军倒是派来了,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只负责保护后方交通线,绝对不准参加长沙的战斗。

这一下,长沙彻底成了一座孤城,第4军成了孤军。

薛岳看着地图,他知道,这场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这不是一场为了保卫长沙的战役,这是一场为了消耗他薛岳、为了打垮第4军、为了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政治围猎。

战役的走向,完全按照重庆的剧本在演。

那些曾经在薛岳指挥下打过胜仗的川军将领们,一个个都成了人精。

他们看清了山城的风向,打起仗来出工不出力。

王泽浚的第44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在浏阳方向,连一天都没守住就全线溃退。

浏阳、宁乡这两个“天炉”的炉壁一倒,日军主力就毫无阻碍地扑到了长沙城下。

城里的悲剧也在同步上演。

蒋介石派来的新任参谋长赵子立,是个明白人。

他根据情报判断,日军这次肯定会吸取教训,主攻方向将是控制全局制高点的岳麓山,他建议薛岳把主力部队都部署到岳麓山上,利用火炮优势居高临下,控制全城。

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判断。

但此时的薛岳,已经成了惊弓之鳥。

他看着这个重庆派来的人,看着他提出的“高明”建议,心里全是怀疑。

他有理由认为,这份命令就是赵子立和重庆串通好的,目的就是要把他的第4军骗到山上去,然后一锅端。

在极度的不信任和被架空的愤怒中,薛岳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否决了赵子立的正确方案,固执地命令部队按原计划分守长沙城和岳麓山。

他犯下了一个指挥官最致命的错误。

但这个错误,是被那张从重庆撒下来的无形大网逼出来的。

日军的炮弹呼啸而来,果然,他们集中了所有重炮和优势兵力,猛攻兵力薄弱的岳麓山。

仅仅一天,岳麓山失守,长沙城上空挂起了日军的太阳旗。

守城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率残部突围,这座三次挡住日军兵锋的英雄城市,这次只守了三天。

长沙失守后,军长张德能被枪决。

那位提出正确建议却被否决的参谋长赵子立,因“指挥权被剥夺”而免于处分。

薛岳本人虽然提前将指挥部转移而安然无恙,但他的军事神话,随着长沙的陷落,彻底终结。

在随后的衡阳保卫战中,他被彻底晾在一边,战役由远在重庆的蒋介石通过电话直接指挥。

第四次长沙会战,蒋介石用一座名城和数万将士的性命作为代价,成功地扳倒了一位功高震主的战区司令。

抗战胜利后,薛岳被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手下已无一兵一卒。

这位昔日的“长沙之虎”,最终在台湾孤岛上以百岁高龄去世。

[美] 巴巴拉·塔奇曼.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重庆出版社, 2015.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七七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