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破阵,奇崛惊鸿——张瑞图《行书李梦阳七绝诗轴》赏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8:12 2

摘要:在晚明书坛革新浪潮中,张瑞图以“离经叛道”的笔法杀出一条新路,其《行书李梦阳七绝诗轴》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力作。这幅绢本行书纵148厘米、横46厘米,现藏于南通博物苑,以雄健奇崛的笔势演绎古典诗意,既见文人风骨,又破传统樊篱,堪称晚明书法“尚奇”风尚的鲜活注脚。

在晚明书坛革新浪潮中,张瑞图以“离经叛道”的笔法杀出一条新路,其《行书李梦阳七绝诗轴》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力作。这幅绢本行书纵148厘米、横46厘米,现藏于南通博物苑,以雄健奇崛的笔势演绎古典诗意,既见文人风骨,又破传统樊篱,堪称晚明书法“尚奇”风尚的鲜活注脚。

先赏诗文内涵。释文“坛官秉笏候金钟,月出西南对雪峰。不看蓬莱云五色,安知天子是真龙”,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七言绝句。诗句以坛官候钟、月照雪峰的壮阔景象起笔,后两句以蓬莱祥云喻帝王气象,既含山河壮丽之叹,又藏对皇权的尊崇,刚健豪迈的诗意与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形成奇妙共鸣,文墨相融,相得益彰。

再品书法之妙。张瑞图最具辨识度的“折锋笔法”在这件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起笔多以侧锋切入,笔锋锐利如刀,转折处不作圆转迂回,而是硬折硬转,形成棱角分明的视觉张力。如“坛”“官”“候”等字,横画起笔斩截有力,竖画下行如坠石惊雷,撇捺舒展却不失刚劲,打破了传统行书“圆融温润”的审美惯性,难怪后人称其“笔势飞动,如急电惊雷”。

结体上,作品突破常规,字距紧密而行距疏朗,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布局节奏。单个字形多呈欹侧之势,左低右高的倾斜角度赋予字体动感,却在整体章法中通过大小错落、欹正互补达成平衡。如“雪”“峰”二字,笔画繁密却排布紧凑,“龙”字则笔势舒展,虚实相生间尽显章法巧思。绢本材质更添笔墨韵味,墨色浓淡交替,枯湿相间,既保留了行书的流畅灵动,又因绢本的吸墨特性形成独特的笔触质感,使每一笔都力透绢背,气脉贯通。

款署“瑞图”二字凝练厚重,与正文的奇崛形成呼应,钤印“张瑞图印”(白文)与“文章学士”(朱文),一朱一白,章法点缀恰到好处,为作品增添了完整的文人气息。作为晚明“苏、黄、米、蔡”传统书法体系的挑战者,张瑞图此作既没有完全摒弃古法,而是在吃透传统笔法后大胆革新,将楷书的筋骨与草书的灵动熔于一炉,形成独树一帜的“张体”风貌。

这幅作品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背后的时代意义。晚明社会思想解放,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张瑞图以书法为载体,用奇崛笔法打破千年书法的审美定式,恰是时代精神的艺术投射。作品中那种“宁折不弯”的笔势,既暗合李梦阳诗句中的刚健之气,也彰显了张瑞图本人不随流俗的文人风骨。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幅《行书李梦阳七绝诗轴》,仍能感受到笔墨间奔涌的力量。它不仅是一件书法珍品,更是晚明书法革新的见证,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打破常规、追求个性的艺术启示。在传统与创新交织的今天,这样的作品依然能给我们带来震撼——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在承袭传统根基上的大胆突破,是个性与风骨的真诚流露。

坛官秉笏候金钟,月出西南对雪峰。

不看蓬莱云五色,安知天子是真龙。

款署:瑞图。

钤印:张瑞图印(白文)、文章学士(朱文)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