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备三顾茅庐时,蜀汉尚未成型,诸葛亮以《隆中对》为蓝图,为刘备规划出 “跨有荆益,三分天下” 的路径。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奠定蜀汉基业;刘备入蜀后,他镇守成都,治理后方,“足食足兵” 保障前线征战。
公元 265 年,洛阳宫城的书房里,晋武帝司马炎翻阅着刚编纂完成的《诸葛亮集》,长叹一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此时,距离蜀汉灭亡不过五年,距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过去四十年。一个篡夺曹魏江山、覆灭季汉的王朝,为何会对敌国的丞相推崇备至?
答案藏在晋朝的立国隐痛里 —— 司马家靠权臣篡位起家,最缺的就是 “忠臣”;而诸葛亮,恰好是封建时代忠臣的完美模板。
一、季汉的诸葛亮:精神支柱与治国核心
在季汉,诸葛亮的认可无需多言,他是维系政权的精神与物质双重支柱。
刘备三顾茅庐时,蜀汉尚未成型,诸葛亮以《隆中对》为蓝图,为刘备规划出 “跨有荆益,三分天下” 的路径。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奠定蜀汉基业;刘备入蜀后,他镇守成都,治理后方,“足食足兵” 保障前线征战。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直言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份极致的信任,换来了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承诺。后主刘禅懦弱无能,诸葛亮独揽朝政,却从未有过篡权之心。
他五次北伐,明知蜀汉国力衰弱,仍为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理想拼尽全力;他严明法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让益州从战乱中迅速恢复;他清廉自守,“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去世后家无余财。
对季汉而言,诸葛亮是 “相父”,是 “擎天柱”。他死后,刘禅为他立庙祭祀,蜀中百姓自发哀悼,甚至私祭不断。西晋史学家陈寿,作为蜀汉旧臣,在《三国志》中盛赞他 “管萧之亚匹也”,这份评价,代表了季汉上下对诸葛亮的一致认可。
二、晋朝的立国隐痛:得位不正的焦虑
与季汉对诸葛亮的情感认同不同,晋朝对诸葛亮的认可,始于自身的政治焦虑。
司马家的天下,是靠三代人精心策划的篡位得来的,过程充满阴谋与血腥,与诸葛亮的 “忠诚” 形成鲜明反差。
司马懿是始作俑者。公元 249 年,他发动高平陵之变,以 “洛水之誓” 骗取曹爽信任,承诺 “保你富贵”,转头就诛灭曹爽全族,牵连者达数千人。这场政变,开启了司马家夺权的序幕,也留下了 “言而无信” 的污点。
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比父亲更狠。他废黜魏帝曹芳,诛杀反对者李丰、夏侯玄全族,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到了司马昭时期,更是做出 “当街弑君” 的惊天之举 —— 公元 260 年,魏帝曹髦不堪压迫,率宫人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当众杀死。
司马昭弑君后,为掩盖罪行,杀成济灭口,还逼迫太后追贬曹髦为庶人。这种践踏皇权、无视伦理的行为,让司马家的 “不忠” 之名传遍天下。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建晋,接受魏元帝曹奂禅让时,朝野上下早已看透这套 “禅让” 把戏。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面临一个致命问题:如何让天下人信服自己的统治?满朝文武多是曹魏旧臣,不少人对司马家的篡位心存不满;更可怕的是,他担心自己的臣子效仿司马家,将来也发动政变夺权。
他需要一个忠臣标杆,一个能让所有臣子学习的榜样。遍观古今,诸葛亮成了最佳人选 —— 一个有权却不贪权、有才却不篡权、对主君绝对忠诚的完美臣子。
三、诸葛亮的完美特质:晋朝急需的道德模板
诸葛亮的身上,集中了晋朝最需要的所有美德,每一点都戳中司马炎的痛点。
首先是 “忠诚无贰”。诸葛亮手握蜀汉军政大权十余年,后主刘禅形同傀儡,他却始终恪守臣节,从未有过半点私心。对比司马懿父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篡夺皇位,诸葛亮的忠诚显得尤为珍贵。司马炎渴望满朝文武都能像诸葛亮一样,对自己和后代绝对忠诚,而非心怀异心。
其次是 “有才却不专权”。诸葛亮是治国奇才,“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让蜀汉在乱世中得以存续。但他始终尊重君主权威,重大决策必奏请刘禅,哪怕刘禅反对,也耐心劝谏,而非独断专行。这正是司马炎需要的臣子 —— 有能力治理国家,却不会威胁皇权。
再者是 “清廉自守”。诸葛亮一生节俭,不贪财、不恋权,去世后无任何私产。而司马家夺权过程中,大肆搜刮财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积累了巨额家产。司马炎希望通过推崇诸葛亮的清廉,遏制朝堂的腐败之风,树立王朝的正面形象。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是 “敌国忠臣”。推崇他,不会引发本朝旧臣的抵触 —— 毕竟他不是曹魏或晋朝的臣子,不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同时,还能向天下传递 “晋朝重视忠臣” 的信号,笼络人心,洗白司马家的篡位污点。
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所说:“司马炎推崇诸葛亮,本质是一场政治公关。用一个敌国忠臣的完美形象,来掩盖自家得位不正的尴尬,教化臣子忠诚,稳固统治。”
四、晋朝对诸葛亮的实际推崇:从官方到民间
晋朝对诸葛亮的认可,并非只停留在司马炎的口头感慨,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陈寿编纂的《三国志》。陈寿曾是蜀汉官员,父亲因马谡失街亭被诸葛亮处罚,按说他对诸葛亮可能心存芥蒂。但在《三国志》中,他为诸葛亮单独列传(三国时期只有诸葛亮、陆逊等少数臣子享此待遇),评价极高:“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司马炎不仅批准《三国志》刊行,还亲自下令整理《诸葛亮集》,将其作为臣子的 “教科书”。据《晋书・陈寿传》记载,司马炎读完《诸葛亮集》后,对身边大臣说:“诸葛孔明言教书奏,皆得其理,朕观之,奇才也。”
晋朝还对诸葛亮的后裔予以优待。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战死,幼子诸葛京幸存。晋朝建立后,司马炎任命诸葛京为郿县令,后来还提拔他为江州刺史。这种做法,既是对诸葛亮的缅怀,也是向天下传递 “善待忠臣后裔” 的信号。
民间层面,晋朝对诸葛亮的祭祀也持默许态度。蜀汉灭亡后,成都的诸葛亮祠并未被拆除,反而香火不断。甚至在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也有百姓私下祭拜诸葛亮。晋朝官员不仅没有禁止,反而有时会亲自前往祭祀 —— 比如东晋名将恒温征蜀时,就曾专程祭拜诸葛亮祠,感慨 “武侯之才,古今无双”。
五、历史的回响:跨越朝代的忠臣标杆
晋朝推崇诸葛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此后,诸葛亮逐渐从 “季汉丞相” 变成了封建时代 “忠臣” 的代名词,被历代王朝奉为典范。
晋朝之后,南北朝的帝王们纷纷效仿司马炎,推崇诸葛亮。北魏孝文帝曾说:“朕欲求如诸葛孔明之臣,以辅朕治天下。” 南朝梁武帝萧衍,更是将《诸葛亮集》列为皇子必读之书。
到了唐朝,诸葛亮被列入 “武庙十哲”,与姜子牙、孙武等兵家先贤并列;宋朝时,理学兴起,诸葛亮的 “忠君” 思想被进一步强化,成为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
而晋朝之所以成为这一转变的关键,正是因为它第一个跳出 “敌国” 的视角,看到了诸葛亮身上超越政权归属的 “忠臣价值”。司马炎的焦虑,让诸葛亮从一个区域性的历史人物,变成了全天下的道德标杆。
回望历史,诸葛亮的跨朝代认可,本质是时代需求的体现。季汉需要他来维系政权,晋朝需要他来教化忠臣,后世王朝需要他来巩固统治。而他之所以能被所有时代认可,核心在于他的 “完美”—— 忠诚而不愚忠,有权而不专权,有才而不恃才,清廉而不自守。
司马炎或许永远无法得到一个诸葛亮式的臣子,晋朝最终也因内乱而灭亡。但他对诸葛亮的推崇,却让这位三国丞相的形象愈发高大,成为融入中华文化血脉的精神符号。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一个王朝试图用他人的忠诚来掩盖自身的污点,最终却让这位忠臣的光芒,穿越千年,照亮了后世的每一个时代。
来源:小豫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