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的,是看历史图景就能看出来的。把注意力往西摆,表面上看像是偏爱荒漠戈壁,细看却有一套现实的考量。要把这事说清楚,不妨把原因拆成几条线来讲:安全门口、补给能不能撑得住、钱能不能掙到、以及能不能把人管起来。把这几样放一块儿比,比谁更值得下本子,一
古代中原王朝把力气投在西域,而不是把眼光放到东南亚,这一点很清楚。
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的,是看历史图景就能看出来的。把注意力往西摆,表面上看像是偏爱荒漠戈壁,细看却有一套现实的考量。要把这事说清楚,不妨把原因拆成几条线来讲:安全门口、补给能不能撑得住、钱能不能掙到、以及能不能把人管起来。把这几样放一块儿比,比谁更值得下本子,一目了然。
先说安全那一块。咱们从战国到明清,北方和西北一直是个麻烦源。匈奴、鲜卑、突厥、蒙古这些骑马民族,擅长在草原上机动打击,想进中原不是难事。地形上,草原、荒漠、山脉排布成一条天然通道,游牧军队容易沿着它推过来。西域在这条路上就是个卡子,是个中转站和缓冲带。张骞当年出使大月氏,点到的就是这个战略意图:拉伙伴、转移压力。到了唐朝,不只是写在史书里的一句说辞,真放了兵:天山附近设了安西都护府,还有差不多4.2万兵力常年驻守,目的就是把突厥、吐蕃这些势力的合流卡在外面。清朝在新疆长期驻防,也是同样的思路。把门口堵住,家里才能相对安全,别的事才好谈。
再看后勤和地理带来的现实问题。西域看着荒凉,但有绿洲农业、河道和地下水,能种地、能屯田,这一点对长期驻军很重要。史料里头有提到,汉代有些地方亩产能到两百斤左右,说明那里的耕作并非完全无解。中原政权会让士兵屯田,养活驻军,慢慢把前线变成可持续的生活圈。补给线虽难,但比起直接在热带丛林里长期驻扎要容易处理得多。相比之下,东南亚是另一回事。热带地区病虫害多、热带病高发,史料里有时把军队驻扎的死亡率说到三成左右,这不是夸张。再加上山多路难、河流纵横、丛林阻隔,补给线一断,驻军立马陷入困境。要在人口密度不高、地形复杂的地方长期维持远征军,代价是真要命。
从经济收益看,西域也能带来可观好处。陆上丝绸之路不是空名,通道上的商税在某些时期确实能为朝廷补贴不少。有资料显示,唐代来自西域的税收占政府收入有时能接近百分之十五。别忘了那些战略性物资:大宛马对骑兵非常重要,和田玉、葡萄干等,也在民间和宫廷里有实际需求。控制西域,既能防敌人,又能收税、抓贸易,风险和收益对上了。东南亚那边,产的东西像香料、象牙、热带木材之类,虽值钱,但多半是奢侈消费品,运输路途长、损耗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期财政的帮助有限。
文化和治理的可操作性也很关键。西域地域虽然民族众多,但很多是城邦、小国式的社会结构,没有深厚的宗教或统一文化束缚。中原的行政治理和教化办法一旦铺开,影响力比较容易渗透。唐朝在当地设都护府,还办学、教礼,西域不少地方逐步接受汉文化元素,像高昌的服饰、文字有了明显变化。换句话说,治理成本不是太高,渐进式融合可行。东南亚的情况不太一样。早在公元一世纪,印度文化和宗教通过海路已经深植进缅甸、柬埔寨、暹罗等地,形成了本土化的“印度化王国”。地形上又是山地岛屿并存,每个小王国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推行一种中央郡县制难度极大。元朝虽然一度打到蒲甘,但没法长时间稳定控制,叛乱不断,最后撤退,说明了这套投入产出不划算。
把安全、后勤、经济和文化治理这几条线放在一起看,就能解释为什么古代朝廷宁愿在戈壁上耗力也不急着把主力投向南海。打个比方,这像修房子:门口的漏水得先堵了,再去弄花园和窗饰。不管当时统治者的面子怎么摆,实用性才是硬道理。西域的艰苦在中原政权手里还能变成一种“适应性优势”:把人和制度往那儿搬,问题可控;东南亚即使资源丰富,但要长期占领和治理,成本高得让人头疼。
这些决策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一代代人在算账、在踩雷中学出来的。安西都护府的设立、边地屯田的制度、以及对贸易通道的维护,都是围着这几件事转。历史资料里,尤其是正史和地方志,对这些事情都有记载,能去查证。
来源:小洛历史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