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军事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06:19 1

摘要:诸葛亮当然是出色的军事家,虽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陈寿又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陈

诸葛亮当然是出色的军事家,虽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陈寿又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陈寿说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未成功,有四个原因,一是诸葛亮擅长治军,具体打仗时却不善于用奇谋,治国理民的才干,优于他的将略才能。二是与诸葛亮对敌的是曹真、司马懿等这样的人杰,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自然不好赢;三是曹魏太强大,蜀汉太弱小。曹魏当时拥有九州之地,人口众多,而蜀汉只有一州之地,人口很少。综合国力相比,曹魏之于蜀汉,犹如今天的美国和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众寡极不匹配。四是攻守异体。诸葛亮北伐,深入曹魏,是进攻方,而曹魏是防守方。进攻方都是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粮草军备也需长途运输。而防守方,就可以以逸待劳,坚守壁垒。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进攻方是很难攻破防守方的。《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指出,最下策就是进攻敌人的城池堡垒。

其实陈寿总结得还是比较全的,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不成功,陈寿说的“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这几点还是比较中肯的,只是说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点本人却不敢苟同。唐朝名将李靖就曾批评陈寿属文人,不知兵,在军事上贬低了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用兵打仗不擅于用奇?蜀汉仅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而同时期的曹魏占九州之地,人口达四百多万,东吴拥有三州之地,人口二百三十多万。这样一比较,就知道蜀汉是何等的弱小了吧,除去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蜀汉青壮年还能有多少?能够拉弓射箭的还能有几个?在那个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农耕可全靠青壮年,劳役兵役徭役都需要青壮年,蜀汉兵源稀缺,是当时最大的不足。擅治国治军的诸葛亮,岂能不知珍惜每个兵士的生命?如果在北伐战场上随便冒险用奇,一旦失败,那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失去!那样得有多少家庭要毁?得有多少土地要荒废?得有多长时间兵员才能补齐?这样一分析就能明白诸葛亮为何用兵不擅长“用奇”了吧?为何北伐都是稳扎稳打了吧?就能明白为何“诸葛一生唯谨慎”了吧?

诸葛亮“应变将略”,真的就“非其所长”吗?其实不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很有战略眼光。《隆中对》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吧,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谋画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和刘备恢复汉室几步走的规划,这堪称历史上最为完美的战略规划之一,刘备正是依此才逐渐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此后诸葛亮东下江东说服孙权达成孙刘联合抗曹,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失,刘备白帝托孤,在蜀汉存亡危急之秋,诸葛亮力挽狂澜,正确分析时势,抗住蜀汉内部压力,重新抗起联吴抗曹的大旗,东和孙权,北拒曹魏,西结羌狄,南平诸越,内平诸叛,最终让蜀汉转危为安。诸葛亮知道,蜀汉立国的根本宗旨就是恢复汉室,北伐曹魏,实现天下一统,这是蜀汉的终身使命。要北伐,就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因此就先率军南征,七擒七纵,平定了南中。接着亲驻汉中,习兵讲武,在汉中推行军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兵精粮足之际,方开启了北伐之旅。诸葛亮深知,曹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如果任其发展,其综合国力,不久就会把蜀汉远远甩在后面,到那时蜀汉只有被灭的份。而且呢,蜀汉如果不北伐,只注重发展经济,富国富民,刘备遗志难实现,蜀汉立国使命会丢弃,更可怕的是蜀汉就会从此堕落下去,人心不振,面对成几何增长的强大曹魏实力,蜀汉也只有坐等灭亡的份。因此北伐曹魏,不忘立国之本,更能增强凝聚力;以攻为守,砥砺士气,才是保持蜀汉生存活力,并进而实现恢复汉室大业的上上之策;也是诸葛亮实现自己胸中抱负的最佳途径。诸葛亮经过多方面的审时度势,论证得失,才毅然决然开启了他的连年北伐之旅。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主动北伐只有五次,还有一次是防御曹魏的进攻。在这六次与曹魏的交锋中,蜀汉军在诸葛亮的率领下,越战越勇,从最初不适应曹魏军的虎豹骑,到最后深入曹魏腹地,任意驰骋,曹魏军只有坚固城寨,龟缩防御的份,取得了一败三平两胜的成果。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上邽卤城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高手过招的经典之战。

小不敢攻大,弱不敢欺强,这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如果换取今天的朝鲜和伊朗,恐怕连敢进攻美国的心都没有,更别说能在美国本土纵横驰骋了。就是巴基斯坦对印度,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印度,巴基斯坦也是绝不敢主动挑惹印度的。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了。

诸葛亮不仅有过人的军事能力和军事实践,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发明,如他著述的《南征》、《北出》、《将苑》和八阵图等等,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他发明的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广为后世运用,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更是成了后世不可仿制的奇迹。

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优劣,三国时期吴国的张俨在其《默记》中这样写道:“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诸葛亮在世时,刘禅给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晋封其为“武兴王”,唐封为“武灵王”并将其列为武庙十哲之一,以后朝代更是逐次加封,其封号都离不开一个“武”字,可见后世诸朝都高度认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功德。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大小,除其能力外,关键还要看其所在的平台大小,其用武之地的平台越大,能动用的资源也就越丰厚越齐备,其最终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反之,其用武之地平台越小,其能动用的资源就越少,处处受限,自然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其最终取得的成就也就可圈可点,因此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评定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不是出色的军事家,我们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去看:其一看其是否有战略眼光,其二看其军事实践如何,其三是否有军事著述和军事发明。无疑这三方面诸葛亮都已具备,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不认为诸葛亮是出色的军事家呢?

来源:sunjin627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