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街头,夜色死寂,寒气渐浓,一阵轰鸣打破宁静,是一辆疾驰的摩托,这是公路上最后的声响,不久后,监控记录下一个年轻人骑车消失在街角,对周钧灏来说,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骑行。
凌晨三点的街头,夜色死寂,寒气渐浓,一阵轰鸣打破宁静,是一辆疾驰的摩托,这是公路上最后的声响,不久后,监控记录下一个年轻人骑车消失在街角,对周钧灏来说,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骑行。
没过多久,就听到周开着摩托车,失控撞上了护栏,摩托车车轮飞速转动,车体被撞得粉碎,驾驶员周本身也因为伤势过重,当场死亡,据我所知,摩托车转弯的时候,速度接近185公里每小时,这么快的速度,几乎就没有反应时间,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这起事故很快就在摩托车爱好者圈和社交平台之间掀起了巨大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很多骑摩托车的年轻人都不太重视安全问题,甚至还有的人为了所谓的“帅气”,经常不戴护具就上路,这种危险的驾驶文化,在圈子里似乎被某种程度上地默认了。周钧灏的家庭背景也被人们议论了一番,引发社会对年轻人驾驶习惯与安逸成长环境之间关系的关注。
在许多讨论中,周钧灏的家庭条件最为人所关注,他的家是一栋别墅,他的车库里停放着数不清的进口豪华摩托车,最让人关注的是他18岁生日时,父亲送他一辆价值百万的摩托车作为生日礼物,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对速度与危险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他在许多公开的视频中都展示过自己骑车的样子,而他凌晨街头飙车的视频也吸引了不少粉丝的关注,他的社交平台因此收获了不少的流量。而这样喜欢极限驾驶的行为,却为他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细看周钧灏发的一些视频,能发现他对于这些危险行为似乎并没有太畏惧,他的视频下,粉丝们的评论几乎都是一水的“太酷了”“真帅”,这些评论在无形中增添了他进行极限行为的动力,又进一步地推动他追求速度。客观来看这种社交平台上的“捧杀”,让危险驾驶成为了“值得崇拜”的一种行为,帮助内容创作者博取关注,却忽视了危险。
这一切都在周钧灏发生事故之后戛然而止,周钧灏家人赶紧把他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所有东西都处理掉,把他所有视频都删了,甚至把账号都封了,大家都说这是种遗憾,他带来的悲剧背后所隐藏的教训也很值得人们反思。
他的事也不是唯一的,之前也有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速度而发生惨剧,比如“小鱼爱吃鱼”、“庄慕卿”之类的,可惜的是,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但还是没有人真正感到害怕,许多年轻人开始类似的冒险,只为了追求刺激与短暂的心理满足,甚至将其当作信仰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有一回在评论区里有人问周钧灏,为什么那么喜欢超速驾驶,他的回答是,他喜欢极限速度,这样的回答听上去云淡风轻,但其实背后透露出的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对生命脆弱的不在意,或许他对深夜街头潜藏的危险毫无所知,又或者他对如何保护自己一无所知,事故发生后,他的父亲写了一篇深情的悼文,“我的宝宝,爸爸给你穿上新西装,喷上你爱的香水,送你一程”,短短几句话,透着丧子之后的锥心之痛。
这样的家庭惨剧震动了无数网友,在这起事故之后,自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之中涌出大量探讨,有些人责骂年轻人这样追求极限的行为方式,有些人也质疑父亲对孩子施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那位富裕家庭出身的父亲而言,儿子成年时送如此高昂价值的摩托是否合适?如此高昂的摩托也许化成对孩子的一种变相鼓励,使孩子对速度形成瘾癖,很多网友会认为这样的礼物所带来的可能性,不是年轻人体验到的兴奋感,还有有可能孩子的无所畏惧与一切潜在危险等态度忽视,而这次事故之后,使得这个家庭陷入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网友还对摩托车爱好者圈里大家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在摩托车爱好者圈子里,大家关注的重点是车辆的性能和外观,而对外表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注意,有些人甚至不戴头盔,有些人的防护装备也是一些次品,只为了自己的外表更加“炫酷”,周钧灏出事之后的伤势,也和缺少专业的护具有关,如果更加注重安全,如果提前做好必要的预防,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惨重的悲剧。
很多人把锅扣在了社交平台的推流机制上,一些热门视频一推荐出来,不少人都觉得危险驾驶行为有“观赏性”,而这种行为背后的风险则被忽略不谈,有评论直接说平台为了流量,把一些不当行为扩大传播,潜移默化地让年轻人觉得这些“危险酷炫”是能学的。
而这次事故也在更深层次上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对于年轻人来说,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呢,很多人为了追求刺激,不惜冒险,无视驾驶规则,而这样的后果,不仅仅是个人所要承担的,更是给自己的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年轻人究竟要如何平衡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安全、责任的尊重,这或许都是这场悲剧发生之后留给我们的更深的思考。
评论区里不少人同情周钧灏的父母,也惋惜一个年轻生命就这样消失,更多人喊出的却是安全教育,摩托车驾驶的安全教育,让年轻人知道高速行驶≠生活,安全最重要。这起事故背后,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年轻人的离去,更是社会对危险文化与教育缺失的一次警示。
悲剧已然发生,但每个人都希望这件事能够真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是驾驶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家庭教育的导向,还是社交平台对内容传播的审查,都值得人们进行反思,或许只有改变认知,让这些危险驾驶行为不再被美化,才能避免下一次悲剧的发生。
来源:亲切孔雀Kr45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