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 Yuan专栏】Q4战略会,第一领导团队如何真正“凝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9:39 1

摘要:2012年谷歌著名的“Project Aristotle”项目研究发现,团队绩效最强的关键,不是成员的学历、经验或智商,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安全感”——即每个人都敢于表达真实想法、承认错误、提出质疑,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排挤或惩罚。

你敢在会议上说真话吗?

想象一下:你在高管会议上,发现某个决策有风险。你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异议,还是选择沉默?

2012年谷歌著名的“Project Aristotle”项目研究发现,团队绩效最强的关键,不是成员的学历、经验或智商,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安全感”——即每个人都敢于表达真实想法、承认错误、提出质疑,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排挤或惩罚。

什么是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团队或组织中能够坦诚表达真实想法、提出疑问、承认错误,而无需担心被嘲笑、排斥或惩罚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强调信任、尊重和包容,是团队成员敢于创新、合作和成长的心理基础。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品质与潜能。心理安全感正是这种积极力量的体现。它不仅仅意味着“没有恐惧”,更强调一种“有勇气”的氛围——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声音被重视,失败和不同意见被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否定的理由。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力和责任感,促进团队的学习、创新和高绩效

总结来说,心理安全感是团队信任和开放沟通的基础,它让成员敢于表达、敢于尝试、敢于承认不足,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关注优势、激发潜能”的具体体现。

心理安全感,才是高效团队的底层逻辑

心理安全感不是“做鸵鸟或者和稀泥”,而反倒是让团队成员敢于健康冲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承认失误。

在中高管团队,心理安全感能打破“皇帝新装”效应,让真实问题浮出水面,避免“集体盲区”导致的战略失误。

如何实现?A.PLUS积极心理学视角的5B团队解决方案:“凝聚团队的五项行为”与心理安全感的完美融合

《凝聚团队的五项行为》工作坊(Five Behaviors,5B)通过五项行为打造有凝聚力的第一领导团队:信任、冲突、承诺、负责、结果。每一项都与心理安全感密不可分:

信任:心理安全感的基石,只有彼此信任,才敢于暴露弱点、坦诚沟通

冲突:健康的分歧是创新的源泉,心理安全感让团队敢于“吵架”,而不是表面和谐、暗流涌动

承诺: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才能在达成共识后真正承诺执行

责任:安全氛围下,成员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承认错误,而不是推诿扯皮

结果:心理安全感促进知识共享和持续学习,最终带来团队业绩的跃升

5B的关键一环:领导者的“示弱”,是团队的“强大”

5B中的信任,叫做“基于弱点的信任”。猛的一看这个词,高管团队的leader,往往担心“示弱”会失去威信。

其实,领导者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欢迎不同声音,反而能极大提升团队的心理安全感。

研究表明,赋能型领导、包容型领导能显著提升团队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

你的一句“我也不确定,大家怎么看?”往往比“我说了算”更能激发团队智慧。

A.PLUS的5B客户后续实操案例:让心理安全感落地

会议“无责备”原则:明确规定,任何问题和建议都不会被追责或嘲笑。

轮流发言机制:让每个人都有表达机会,避免“沉默的大多数”。

领导者带头承认错误:用实际行动示范“承认错误是成长的开始”。

鼓励健康冲突: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分歧与辩论。

及时正向反馈:对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成员,给予公开肯定。

结语:心理安全感,助力企业创新与变革

在数字化转型、组织变革、跨部门协作等场景下,心理安全感尤为重要。它能缓解员工的不安全感,激发主动学习和创新。

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心理安全感结合,能显著提升员工幸福感和组织韧性。

真正凝聚的高管团队,不是“意见一致”,而是“敢于不一致”。心理安全感,是你带领团队穿越不确定性的救生圈。

下次开会,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团队,真的心理安全吗?

A.PLUS的文章所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文献来源如下:

Singh, N. (2024).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 Clinical Psychiatry.

Edmondson, A., & Bransby, D. (2022). Psychological Safety Comes of Age: Observed Themes in an Established Literature.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ightingale, J., Page, S., Creighton, L., Klinger, R., Pezeshkan, A., & Edmondson, A. (2017). Psychological Safe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Extens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70, 113-165.

吴佳纯, 吴., Wu, 杨., 吴明峰, 吴., & 施以诺, 施. (2024). 人生哲学课程对於职能治疗学系学生心灵安適感之影响—前趋研究. 辅仁医学期刊.

Dong, R., Li, X., & Hernan, '. (2024).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psychosocial safety climate in workplace: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91, 1-19.

来源:轩轩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