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咚锵》以“大型互联网聊天室”为定位,坚持以记者视角发掘人物弧光,力求在平凡中发掘不平凡,探寻“热点背后的知识输出和情感共鸣”,邀您一起穿越令人着迷的对话时刻。
央视网视频播客节目《龙咚锵》
穿越令人着迷的对话时刻
社交媒体如何造成了“焦虑一代”?
虚拟时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
年轻人“躺平”“EMO”的心理困境如何解决?
央视网视频播客节目《龙咚锵》 主理人龙禹濛对话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一起探讨如何重建心理韧性,开出“快乐处方”。
《龙咚锵》以“大型互联网聊天室”为定位,坚持以记者视角发掘人物弧光,力求在平凡中发掘不平凡,探寻“热点背后的知识输出和情感共鸣”,邀您一起穿越令人着迷的对话时刻。
AI时代心理健康的危与机!
龙禹濛:
过往节目中,我们探讨过很多心理学问题,包括年轻人的 EMO 情绪、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等。
当下更重要的一点是AI对各行各业的巨大冲击——它的发展速度和改变社会结构的速度,并不是人类能够预期的和控制的。您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使用 AI 吗?
彭凯平:
清华大学正在推动 AI 辅助教学,现在有个角色叫 AI 助教。我个人因为做心理服务,也有一些 AI 情感陪伴工具。学校甚至创造出一个“虚拟彭凯平”,在线上随时提供服务,相当于我的一个数字分身。好几次我在吃饭的时候,有人说彭老师你在做直播,我说我在吃饭。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变化。
但我也很紧张,因为我不知道“虚拟彭凯平”会不会胡说八道。这也是AI 时代带来的很多不确定性之一,会对伦理、法律,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龙禹濛:
“虚拟彭凯平”,也会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么?
彭凯平:
虚拟分身仅做心理知识的普及和短问题的回答。这些工作是服务性的,真正需要心理学帮助的人,建议还是去看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要面对面交流。
龙禹濛:
市面上也有这类心理陪伴AI,提供了一种情绪树洞的功能。很多年轻人会用来排解自己内心的一些 EMO 情绪。
彭凯平:
这说明大众对情感陪伴是有需求的。至少有三类人会需要这种情感陪伴:
第一类是心理上不方便的人。比如社恐的人,不愿意出门和人打交道,也不愿意找心理咨询师,在线上能找到可依赖、可倾诉的对象是很重要的。
第二类是物理上不方便的人。因为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交通不便、行动不便等原因,比如残疾人、孤岛上的守岛人,也是需要一些心理情感陪伴的。
第三类你可能想不到,就是心理咨询师群体。咨询师有时需要对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搜索,这正是情感陪伴机器人比较擅长的,通过大量案例和敏锐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给出一些辅导。
我经常开玩笑,如果为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设计一个虚拟“赛利格曼”,可能用得最多的会是赛利格曼教授本人。他每次演讲、采访和看病人之前,可能需要向自己的虚拟分身咨询一下。
这三类人更需要情感陪伴类AI。普通人我觉得还是要见真人,要和实实在在人打交道。
龙禹濛:
您有没有这种担心,如果过多地依赖 AI 陪伴,是否会让我们的生活少那么一点人情味?
彭凯平:
不光是人情味,它对我们人的智商、情商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都是在跟真实的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光是靠语言,还有气场、眼神等的沟通,以及场景性的因素。
在人类的沟通中,只有 7% 的信息和意义传递是靠语言本身,93% 以上是靠非言语的线索,比如说话的语调、语速、语气,还有55%是靠场景和环境的影响。在一个茶馆谈心和一个审讯室谈心,是完全不同的意义。
另外,真实生活能带来更多丰富多维的经验积累和智慧体验。那些生活中的磨难、挫折、不同的意见,会促使你去思考、变得成熟。而人工智能是永远听你的话、跟着你走,很少反驳你。人工智能提供不了真实生活中的挫折和思辨。
还有,我们生活中是需要合作的,这是人类能够战胜野兽的秘密。人工智能是机器,没有感情。而在现实生活中,人要通过智商和情商的参与活动,才能达成合作。
所以过度依赖AI对人类真实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智商和情商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是我特别担心的。
我鼓励大家一定要限制 AI 使用的时间。人类的基本情感、智慧、生活能力,是要在人和人的互动中产生的。
作为心理学家,我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和机遇,但并不是说因为有风险,我们就什么都不做了,这个也不对。
人总要适应技术革命,适应社会变化,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真实的生活,这个才是最主要的。
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
龙禹濛:
现在小学生的社交,跟我们小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家长们非常担心孩子们在虚拟时代的教育和成长。
彭凯平:
这也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一本书《焦虑的一代》,探讨了“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
他主张应该大量禁止社交媒体在年轻人中的使用。虽然有点极端,但是确实提出了警示。他发现随着社交媒体的大量使用,虚拟关系的大量普及,使得现在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有几个数据,第一个就是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在快速上升;另一个是女孩的抑郁症和自杀比例超过了男孩,因为她们是受影响最多的群体。
首先女孩的社交能力比较强,喜欢跟人交流、交往。之前一直被爸爸妈妈朋友保护得特别好,当突然要自己面对网上一堆无聊的人的霸凌攻击,很多小孩会受不了。这种无端的侮辱攻击产生的问题是很严重的,需要慎重地对待。
在《焦虑的一代》中,乔纳森提到 1996 年之后出生的孩子,由于受到科技的干扰,缺少真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沟通交流,于是变成了焦虑的一代人。
我个人觉得有一定道理,值得我们去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情感的虚拟化,是个很大的问题。
龙禹濛:
从您2008年回国进行积极心理学学科建设,到现在这个时间点,您觉得普遍的心理环境和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凯平:
首先,是情感生活的虚拟化。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机器上,而不去跟真人打交道。
第二,是信息超载的茧房化。网上看起来信息很多,但都是有偏向性的内容,都是你自己喜欢的,形成了信息茧房。以前还能听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现在完全是算法推荐。
第三,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了很多。人们生活在水泥盒子和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将自己封闭起来,身体的户外活动大幅减少。
第四,过去生活中的很多挫折、磨难、挑战,现在被虚拟的美好世界所代替。如果孩子过多地在网上待着,就会失去对艰辛痛苦的感受能力,对民间疾苦的共情能力,进而缺少应对挑战的解决能力。
龙禹濛:
在您看来,虚拟时代我们教育孩子有哪些锚点呢?
彭凯平:
我自己有一个理论叫做ACE:Aesthetic审美力、Creativity创造力、Empathy共情力,这三项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是人类特有的不能被机器(AI)所取代的能力。
第一,是对美的敏感和欣赏。美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过程,而是一个身心感受和思考的过程,是对人的慧眼禅心的修炼,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对生活中那些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
第二,是人类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小朋友会好奇地看天上的云像什么东西,长大后这些想象能力被机械化的教育剥夺了。现在一定要恢复它。
第三,是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什么?就是关注别人,理解他人,是对别人的关注和热爱,是未来特别重要的竞争优势。
除了以上三个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孩子到了小学之后还要培养的能力有:
一是感染力,能够感动别人、激励自己的能力。
二是幸福感,能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产生愉悦的感觉。一杯茶、一壶酒、一首诗,都会觉得特别的开心,从中可以找到行动的力量。
龙禹濛:
现在有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叫:人活着就是为了这几个moment。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感。
彭凯平:
对,这几个 moment 得要靠你自己创造。仪式感会带来幸福感和意义感。
我们总觉得意义是一种抽象概念,其实意义就是我们的悟性。你走到水边,会想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瞬间的意义就很重要。
三是沟通力。会说话的人,靠的不是简单的嘴皮子功夫,而是有很多智慧、知识和经验,并能勾起人们沟通交流的欲望。说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愉悦的体验,我们需要把这样的能力好好地挖掘出来。
以上我把它叫做六大“心的能力”,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着重去培养。
龙禹濛:
借此机会推荐一下彭凯平老师的新书《幸福的种子》,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的入门书。关于如何在虚拟时代培养好我们的孩子,相信家长们会从中得到启发。
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是?
龙禹濛:
有些观点认为,一些服务性行业可能恰恰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彭凯平:
对,比如说护士。护士的职业其实是特别需要由人来做的,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打针、服药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交互。一个好的护士,她微笑着一句问候,会让你安心下来,疼痛就会减少。
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因为有的时候不在于你说什么,甚至于都没有说话。当心理咨询师鼓励地看着你,你可能突然就顿悟了。
这种力量来自人性的陪伴。
龙禹濛:
那么哪些职业可能会被淘汰?
彭凯平:
我们现在认为的高工资、高智商、高薪水的那些行业,其实都可能被机器取代。
比如说金融分析师、编程师等,这些非常理性的行业都会被淘汰掉。因为机器编程比人更厉害。
而那些服务型、创意型的行业,像厨师、插花师、艺术家等,反而不容易被机器取代。
龙禹濛:
还包括一些与银发经济相关的如护理老人,以及殡葬师等职业。
彭凯平:
因为殡葬不是简单地安葬逝者,更要让活着的人感到一种安慰和心理上的超越和升华。
如果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简化成简单的劳动流程,那人类跟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
年轻人如何建设自己的就业韧性?
龙禹濛:
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的韧性?
彭凯平:
首先,要有一种成长性思维,相信未来一切可以改变。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不是被过去决定,而是被未来召唤的。
2008 年,四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发现人的大脑有一个特别神奇的组织,叫做“默认模式神经网络”。
科学家发现人在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也在消耗近 20% 的养分,是因为这个默认模式有它的一套神经系统。这四位学者意外发现,这个神经系统在悄悄地憧憬未来、计划未来。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类是“未来导向”的生物。当一支箭射过来,人类的先祖会根据抛物线的方向进行预测,本能地进行躲避。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淘汰,有预见能力的人保留了下来。
所以,人是唯一为未来而幸福的生物。当未来还没发生,我们已经在憧憬未来,憧憬的时候就会特别开心。真正实现了反而没那么开心了。
所以我们要想象未来、计划未来,为未来投资,为未来奋斗。
第二,要学会向外寻找合作。
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 1974 年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我是怎么找到工作的”,他指出“弱连接的强势效应”。
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都属于“强连接”,而无意间遇到的一类人属于“弱连接”。
最亲近的亲人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连接”的威力正在于此。
这就告诉我们,你得出来见人,得去交流,不能老躲在网上分析来分析去。
年轻人求职,一要修炼内功,让自己变得有本事;二要打开自己的“弱连接”通道,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三要有经验积累,完善自己的履历;四要善用一些专业的就业机构来寻求帮助。
不管什么工作,一定要先去做。因为第一条是活下来,第二条才是活得好。
所谓的内卷、躺平、EMO、佛系……,都是年轻人对焦虑状态的描述。解决它们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地做事,不断地行动。行动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龙禹濛:
我看到您最近在推荐一本书,叫《中国心法》,是否也是在倡导“知行合一”的力量?
彭凯平:
《中国心法:用中国传统智慧解答人生关键问题》,是我的博士生赵昱鲲的一本新作,他把这本书叫做文化的回归。
因为他是理工男,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毕业,又到美国留学读书。所以他被训练出来的全是逻辑理性的单维思维:只要我用劲,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只要我不断用劲,事情就越做越好。
这种单维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碰壁。第一你用劲不一定得到好的回报,第二就是你不断用劲反而会产生负面的结果。
所以,他带着对内心困境的深度思考,在这本书中梳理了中国文化的修心之法,并融合了积极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希望帮助所有身处迷茫与焦虑之中,感到心力交瘁、问题重重的人。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那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蕴含在人间的每时每刻生活之中。我们无需向外寻求答案,因为世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内在就蕴含了对人生关键问题的解答。
真正适合我们的解决之道,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一切本自积极中国心!
龙禹濛:
感谢彭凯平教授来到《龙咚锵》。再次推荐一下彭老师的新书《幸福的种子》和赵昱鲲老师的《中国心法》,相信这两本书可以帮助大家找到开启人生新境界的路径和力量!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