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菜价涨了不意外,这3样食品也跟着贵,弄懂原因才好囤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3:48 1

摘要:最近去菜市场的人都有感觉,菜价悄悄往上走了。菠菜从3块多涨到5块,黄瓜每斤贵了一块多,问摊主原因,大多说是“天凉了,本地菜少了”。其实这只是开始,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和市场分析,11月起除了蔬菜,鸡蛋、花生还有部分坚果零食的价格也会明显上涨。这不是凭空猜测

最近去菜市场的人都有感觉,菜价悄悄往上走了。菠菜从3块多涨到5块,黄瓜每斤贵了一块多,问摊主原因,大多说是“天凉了,本地菜少了”。其实这只是开始,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和市场分析,11月起除了蔬菜,鸡蛋、花生还有部分坚果零食的价格也会明显上涨。这不是凭空猜测,背后都是供应、成本、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弄明白这些,才能合理安排家里的菜篮子。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菜价,为啥一到11月就容易涨?主要是“青黄不接”的老问题。北方露地种植的蔬菜基本收完了,像山东的白菜、河北的萝卜,虽然有储存,但新上市的量少,得等大棚菜接茬。而南方产区比如云南、广西,最近受台风残留影响,连续阴雨导致叶菜采收困难,运输过程中损耗也大,价格自然上去了 。

北京海淀区一家超市的负责人说,半个月前甜王西瓜每斤就涨了3毛,麒麟瓜涨了1块多,主要是河南、山东的西瓜产区减产,南方补种的还没大量上市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叶菜生长周期短,1-2周新菜上市后价格就会稳下来,而且国家有蔬菜储备,真要是涨得太厉害,会有跨区域调配来平抑价格。

比菜价更值得留意的是鸡蛋,11月大概率会走出一波明显的涨价行情。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之前6月还有养殖户说蛋价在低谷期,怎么现在要涨了?这其实是养殖周期的正常波动。上半年蛋价低,不少养殖户亏了钱,就减少了蛋鸡的存栏量,有的甚至直接淘汰了老鸡。

偏偏需求又在增加,进入11月后,学校、工厂的食堂备货量加大,家家户户做腌蛋、卤蛋的也多了,人均鸡蛋消费量比去年涨了4.9%,供需缺口一下子就拉开了,达到127.6万吨。更关键的是饲料成本降不下来,玉米、豆粕这些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山东养殖户李大哥说,饲料每吨从2850元涨到了3380元,涨幅快20%了,不涨价根本赚不到钱。

不过有个好消息,咱们国内鸡蛋供应主要靠自己,虽然有波动,但不会像日本那样因为禽流感扑杀46万只蛋鸡导致缺货限购。要是家里吃蛋多,可以趁着现在价格还没涨太高,买上十几二十斤放冰箱冷藏,能存一个月左右,比高峰期买能省不少。

第二样要涨价的是花生,不管是生花生还是花生油,11月都可能贵起来。花生是油料作物,咱们吃的花生油很多都靠它,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厨房开销。今年花生播种面积其实比去年多,但产量没跟上,问题出在天气上。

夏季的时候,河南、山东这些主产区遭遇了干旱高温,花生授粉和结荚都受了影响,单产明显下降。好不容易等到采收,又碰上连绵阴雨,晒干都成问题,不少花生因为受潮品质下降,能用来榨油的好花生就更少了。农业农村部的报告也说了,虽然种得多,但花生产量增幅有限,供应偏紧自然会推高价格。

河南商丘的大蒜经纪人李师傅最近也在关注花生行情,他说现在榨油厂的收购价已经比去年高了,估计11月新花生大量上市时,价格还得往上走一截。家里经常吃花生油的,可以留意一下本地油坊的价格,要是有靠谱的渠道,提前囤个几十斤花生油很划算,只要避光密封保存,放一年都没问题。

第三样要涨价的是坚果零食,像开心果、巴旦木这些,11月开始可能会悄悄提价。这波涨价不是国内供应的问题,主要是进口成本太高了。咱们吃的坚果大多从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进口,今年全球坚果主产区要么遭遇了干旱,要么受病虫害影响,产量比预期少了不少。

成本压力全都传导到了终端市场,某知名零食品牌已经宣布11月1日起调价,100克装的开心果每袋涨2块,罐装的坚果礼盒涨了10块。从企业财报能看出来,三季度营收涨了,但净利润跌了56.79%,成本实在扛不住了才涨价的。

不过坚果涨价也有应对办法,比如避开涨价的品牌款,选一些地方特产的原味坚果,价格更实在。另外可以蹲电商的生鲜促销日,一般能比平时便宜15%-20%,上海的孙先生就趁促销买了30斤鸡翅,一下子省了96块,坚果也可以用这招。要是家里有孩子爱吃,现在可以先买一些耐储存的,比如核桃、巴旦木,密封好放阴凉处能存挺久。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几样都涨价,家里开销不就大了?其实不用太焦虑,这些涨价都是阶段性的,而且有不少实用的应对办法,既能保证生活质量,又能省点钱。

首先是学会“错峰采购”。像鸡蛋、花生这些耐储存的,趁现在价格还没到高峰先买一些,鸡蛋放冰箱冷藏,花生晒干后装密封罐,都能放挺长时间。家禽肉类有明显的价格周期,10月正好是低谷期,北京的马大姐就会这时候多买些鸡肉冻起来,比高峰期能省21.5%。蔬菜就不用囤了,选当季的耐放品种,比如萝卜、白菜、土豆,不仅便宜,放一周也新鲜。

然后是“灵活替代”。要是某样菜涨得太厉害,就换同类型的。比如普通白条鸡涨价了,就换成涨幅小的三黄鸡,安徽的王大哥开餐馆,用这招每月省了1350元成本。花生油贵了,就掺点大豆油、玉米油,口感差别不大,还能降低开销。坚果贵了,用瓜子、南瓜子这些本土炒货替代,营养也不差。

最后要留意“渠道差异”。菜市场的菜早上新鲜但贵,傍晚收摊前往往会降价;超市每周有固定的促销日,生鲜折扣力度大;社区团购的次日达蔬菜,价格通常比实体店便宜10%左右。多对比几个渠道,能省不少买菜钱。

其实说到底,11月这些食品涨价,本质是季节变化、成本上升和供需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什么“涨价潮”,而且咱们有完善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国家还有储备调控,不会出现价格失控的情况 。比如粮食、食用油这些关键品类,有中央储备粮体系托底,价格能保持基本稳定,大家不用恐慌性囤货。

另外也得看到,价格上涨对农民来说不全是坏事。花生涨价了,种花生的农户能多赚点;鸡蛋涨价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才能提上来,这样后续供应才会更稳定。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只要不是投机炒作导致的暴涨,理性看待就好。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最近发现家里常买的食品有涨价吗?除了鸡蛋、花生这些,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可能会贵起来?对于应对食品涨价,你有什么省钱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咱们一起把菜篮子打理得更划算。

来源:柚点小脾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