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虚拟恋爱?AI终究无法成“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3:00 2

摘要:房价高企透支生活底气,职场内卷消耗身心能量,社交原子化稀释人际联结……如今很多年轻人,在直面现实爱情的风险、压力与不确定性后,选择“封心锁爱”;也有部分人被AI带来的24小时陪伴、高度可控的完美适配所吸引,与AI谈起了“恋爱”。2025年10月26日,一档访谈

房价高企透支生活底气,职场内卷消耗身心能量,社交原子化稀释人际联结……如今很多年轻人,在直面现实爱情的风险、压力与不确定性后,选择“封心锁爱”;也有部分人被AI带来的24小时陪伴、高度可控的完美适配所吸引,与AI谈起了“恋爱”。2025年10月26日,一档访谈节目直播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的分析一语中的:年轻人并非不想恋爱,而是在多重压力下,难以承受人际关系的脆弱与风险,转而寻求情感“平替”,甚至偏爱“看别人谈恋爱”的间接体验。

这场虚拟与真实的情感博弈,既照见了当代青年的情感困境,更叩问着技术时代亲密关系的本质——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陪伴,才能抵御人世间的孤独与荒芜?年轻人选择与AI恋爱,是现实情感压力下的“理性退避”。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性,碾碎了情感生长的从容土壤,让亲密关系不再是“慢慢来”的自然滋养,渐而沦为“效率优先”的精密算计。一次无心的误解,可能消耗数月积攒的好感;一场观念的碰撞,或许终结倾注大量精力的关系。而AI伴侣的“零负担”属性,精准击中了对“无风险情感”的核心诉求,无需应付现实恋爱中的承诺压力、边界侵犯,深陷于“谁付出更多”的失衡纠葛,更不用承担真心错付的情感损耗。年轻人主动拥抱这种“可控的陪伴”,无非是想拥有一份绕过冒险、免于妥协的虚拟关系,为自己搭建起一座“情感安全屋”。

算法编织的温柔,终究抵不过人心深处的真挚分量。AI能模仿“我爱你”的语气,却复刻不了“我需要你”的真心;能提供“被陪伴”的错觉,却给不了“被牵挂”的温度。具身认知理论早已揭示,现实连接中的眼神交汇、肢体触碰,甚至沉默时的呼吸共鸣,都是情感传递最核心的载体。一个犹豫时的拥抱,一次争执后的和解,远比屏幕上的甜言蜜语更具心灵穿透力。

过度依赖AI伴侣,看似逃离了现实情感的伤害,却陷入了“越依赖越孤独”的存在主义悖论。AI的“爱”是基于用户数据的定制化迎合,是精准投喂的情绪价值,它不会因付出而感动,不会因缺席而失落,更无法让人类找到真正的情感归宿。这俨然一场没有对手的独角戏,表面热闹,实则空虚。哲学家马丁・布伯曾提出“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理论:真实的亲密关系是“我与你”的相遇,双方在彼此的注视中确认存在、实现成长;而人与AI的关系,终究是“我与它”的投射,AI只是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他者”。

值得警惕的是,AI的刻意迎合会不断强化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当年轻人习惯了AI的言听计从,沉溺于虚拟的完美回应,再面对现实中充满棱角的人际关系时,只会更加手足无措,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爱的能力与勇气。

现实中的爱情或许不完美,伴随争吵与磨合,偏偏是这些磕磕绊绊,让情感褪去虚幻、沾染烟火,变得鲜活而真切;或许有风险与伤害,但正是真实的历练,让年轻人在跌撞中读懂责任的重量。从该意义上说,AI交互可以是难过时的临时情绪出口,是社交焦虑者的沟通练习场,却绝不能成为情感的全部,更不能变成隔绝现实的“围城”。它更像一根“情感拐杖”,帮助人在脆弱时一时站稳,却替代不了在真实关系中行走的过程。

当然,没必要把与AI恋爱视为洪水猛兽,因为技术本身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定义其界限、掌控其尺度。在特定场景下,AI诚然可以发挥情感缓冲的价值。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能借AI陪伴缓解“空巢”孤独;情感创伤未愈者,也能从虚拟关系里获得暂时疗愈。但这份价值的前提,是始终清醒地锚定虚拟与真实的边界,不把AI的程序化回应当作真情,不将虚拟的完美陪伴视为现实的替代,更不借由AI逃避真实世界的成长课题。

年轻人对虚拟陪伴的偏爱,核心是情感市场的“供需错位”。当真诚被视作“天真”,平等遭物质打破,安全成为“奢侈品”,对真诚、安全、平等的情感向往在现实中无处安放,技术便成了无奈之下的心灵寄托。相较于简单指责相关群体“逃避现实”,社会更应深度反思,为何纯粹的情感在彩礼、房贷、学历匹配的功利算计中变得稀缺?为何年轻人经营亲密关系的勇气,在怕付出、怕受伤、怕落空的集体焦虑中逐渐消退?

打破虚拟依赖的困局,既需要年轻人调整心态,更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生态重塑。对年轻人而言,不妨试着放下对“完美关系”的执念,明白爱情的美好不在预设的想象,而在那些磨合与坚守、包容与成长里。而社会更该为这份勇气托底,多些宽容理解、少些功利绑架,营造一个允许试错、接纳不完美的情感环境,让年轻人不必在“一步错步步错”的顾虑、“怕受伤就不开始”的犹豫中裹足不前,敢于放心投入、坦然相爱,也敢于在跌倒后重新出发。

完美适配的虚拟陪伴易得,敢闯敢试的真实心动难得。愿每一个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的年轻人,都能有勇气走出“温柔乡”,带着对真实情愫的期待走出方寸屏幕,在不完美的关系中实现自我成长。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孔德淇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