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受降图在手,蒋介石苦心算计八年,却为自己画好了最终败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2:55 1

摘要:说来也怪,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书还没送到南京,一张决定了另一场战争胜负的地图,就已经摆在了蒋介石的桌上。

说来也怪,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书还没送到南京,一张决定了另一场战争胜负的地图,就已经摆在了蒋介石的桌上。

这张图不是作战图,而是受降图,上面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画满了条条框框,把收复的国土像切蛋糕一样分成了十六块。

重庆山城里人人都在为胜利欢呼,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会议室里,那些挂着将星的大人物们,对着这张图,心里盘算的却全是另一本账。

他们琢磨的不是怎么庆祝,而是怎么去“接收”这胜利的果实。

这张图,就是蒋介石下了八年的一盘大棋的终局,他自以为每一步都算到了,却没料到,正是这张图,给他自己画出了一条通往最终败局的路。

抗战刚打响那会儿,1937年的夏天,整个南京城都跟个大蒸笼似的,人心惶惶。

为了顶住日本人,国民政府火急火燎地在地图上划了五大战区。

这划分看着挺像那么回事,跟军事学校课本上画的差不多:一战区堵着平津的口子,不让鬼子南下;二战区守着山西,防着鬼子往西窜;三、四、五战区分别盯着上海、广东和山东,怕他们从海上摸过来。

计划是挺好,可打仗不是纸上谈兵。

日本人压根没从山东那边来,第五战区一下子就成了摆设,没几天就给撤了。

华北那边败得太快,日本人跟开了闸的洪水一样,顺着津浦路就冲下来了。

蒋介石这才着急忙慌地搞了个第六战区,把老资格的冯玉祥推上去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这一步棋,算是把蒋介石的家底露了个底掉。

他这个棋手,手里的棋子根本不听使唤。

冯玉祥名气再大,也叫不动宋哲元手下的兵,更别提韩复榘那帮人了。

这些地方上的实力派,在蒋介石的棋盘上,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结果可想而知,津浦路北边一败涂地,冯玉祥气得撂了挑子,那个刚成立一个多月的第六战区也跟着没了影。

棋盘的另一头,小鬼子板垣征四郎的部队正猛啃山西,第二战区快顶不住了。

为了不让平汉路南段也出事,蒋介石只好又拉来川军,凑了个第七战区。

而在大西北那边,他落下了一颗关键的棋子——第八战区。

这步棋就显得高明多了,他设了朱绍良和傅作义两个头,明面上的任务是对付可能从北边来的关东军,再给后方攒点兵力。

但暗地里,这步棋有两个更重要的目的:一是把傅作义拉过来,分化阎锡山的地盘;二是用一个重兵集团,像个大铁笼子一样,把延安那边给结结实实地锁在陕北那块黄土地上。

可以说,开战头一年,战区的设立和撤销就跟走马灯一样,今天设一个,明天撤一个。

表面上看,这是在跟着战局跑,实际上,这就是蒋介石在日本人和自己内部那些“不听话”的棋子之间,找平衡点的真实写照。

他这盘棋,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为了抗日,更是一个内部权力角力的斗兽场。

仗打到相持阶段,蒋介石下棋的“手艺”是越来越精了。

他不再是光被动地应付战局,而是开始主动利用调整战区来搞他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老套路。

1939年初的那次大调整,简直就是他权力算计的代表作。

他先是把陕西从第八战区里单独拎出来,成立了第十战区。

从地图上看,这个新的战区就像一把大号的铁钳,死死地卡住了延安的脖子,他想干嘛,根本不用多说一个字。

接着,眼看着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搞得有声有色,他也想学。

于是就设了苏鲁、冀察两个敌后战区,名义上是去打日本人,实际上就是派自己的人去跟共产党抢地盘,争人心。

最绝的一招,还是对付山西的阎锡山。

阎锡山这人滑得很,跟日本人眉来眼去的,让蒋介石心里一直不踏实。

于是,他派自己的心腹大将卫立煌,带了重兵直接驻扎到中条山。

名义上说是为了防止日本人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在阎锡山的眼皮子底下钉了根钉子,盯着他,让他不敢有半点跟日本人勾勾搭搭的念头。

可是,这种精于算计的制衡玩法,代价就是把前线的仗打得一塌糊涂。

1940年5月,为了平衡内部派系,蒋介石脑子一热,把第六战区又给撤了,地盘分给了别人。

这下可好,指挥系统全乱了套。

守长江的江防军司令郭忏,一下子有了两个婆婆,既要听第五战区的,又要听重庆统帅部的,谁说了算都搞不清楚。

结果枣宜会战一打,李宗仁想调动这支关键部队,根本调不动,眼睁睁看着宜昌丢了。

丢了宜昌这个鄂西大门,等于是在棋盘上被人将了一军,疼得蒋介石龇牙咧嘴,不到两个月,又灰溜溜地把第六战区给恢复了。

更离谱的是,为了削弱非嫡系的将领张发奎,蒋介石在1940年夏天直接把第四战区给劈成了两半,让广东和广西分开管。

张发奎手下,有关麟征的中央军,有余汉谋的粤军,还有夏威的桂军,没一个是他自己的人。

这么一分,张发奎立马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手里啥实权都没有了。

这一系列操作看下来,蒋介石心里想什么,已经是明摆着的事了:他划分任何一个战区,第一个想的绝对不是怎么打仗最有利,而是怎么让自己的权力最稳当。

他宁可让前线的将军们打起仗来缩手缩脚,也绝对不愿看到任何一股力量做大,跳出他的手掌心。

八年抗战,总算熬到了头。

1945年,胜利的消息传来,对蒋介石来说,这盘大棋的收官阶段才算真正开始。

他手脚麻利地又设了第11和第12战区,把冀察、苏鲁这些关键地方都抓到自己信得过的人手里。

目的就一个:赶紧抢占胜利果实,为接下来跟共产党的较量铺路。

最后那份画得漂漂亮亮的16个受降区方案,就是他这盘八年大棋的最终落子。

哪个区给谁,谁是受降主官,每一个安排都对得上他手里的嫡系、盟友和需要安抚的地方派系。

这计划看起来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实际上,全是致命的一厢情愿。

他完全没想到,延安那边的决心和动作会那么快。

他一纸“原地驻防”的命令发出去,以为就能把共产党关在受降这场盛宴的大门外。

可他没料到,毛泽东那边一连七道命令,指挥着八路军、新四军像潮水一样涌出去。

他们不但收编了大量的伪军,还在华北、东北这些地方抢先占住了地盘,把蒋介石的如意算盘砸了个稀巴烂。

他也高估了自己对手下人的控制力。

那些打了八年仗、被压抑了八年的将军们,一听说要去受降,眼睛都红了,觉得这是发大财、抢地盘的最好机会。

一时间,为了抢那些富裕的城市,自己人跟自己人都能打起来,一场场荒唐的“胜利闹剧”在全国各地不停上演。

而最要命的一步,还是他因为自己的私心,错过了布局全国的最好时机。

当时李宗仁、白崇禧给他提了个建议,叫“波浪式推进”。

就是让靠近东北的华北、绥远部队先一步开进东北,后面的部队一层一层跟上。

这样就能在最短时间里控制住全国,不给共产党留下空子。

从军事上看,这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但是,蒋介石拒绝了。

因为这么一搞,上海、南京、广州这些最肥的地方,就很可能落到桂系、晋绥军这些非嫡系的手里。

在他看来,好东西哪怕烂在锅里,也得烂在自己这口锅里。

为了能亲手摘下那些最甜的果实,他宁愿放弃战略上的先手,硬是坚持让所有部队“各回各家”,按照他那张地图去分区受降。

这个决定,直接让他丢掉了抢占东北的先机。

等到他想往东北运兵的时候,只能靠着美国的军舰和飞机一点点往里送,这就给了林彪足够的时间,在白山黑水之间站稳了脚跟。

那张他亲手修改、自以为完美的受降地图,最终没能把他带向一个统一的中国。

几年之后,当年那些兴高采烈去接收的将军们,许多人又在另一份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地点是在北平,在绥远。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齐锡生 (Lloyd E. Eastman),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本文旨在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追寻五角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