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回信:佘海晴的价值考古学与消失美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2:14 1

摘要:在松美术馆2号馆的展厅里,一艘搁浅的木船闪闪发光,船身镶嵌着仿真钻石与贝壳状结晶体。这是佘海晴个展"时间的回信"的开篇之作,也是她对现代生产体系的诗意质疑。从7岁移居加拿大到香港珠宝行业,再回到故乡顺德,这位艺术家用跨越四代女性的集体书写编织展览标题,以"消失

在松美术馆2号馆的展厅里,一艘搁浅的木船闪闪发光,船身镶嵌着仿真钻石与贝壳状结晶体。这是佘海晴个展"时间的回信"的开篇之作,也是她对现代生产体系的诗意质疑。从7岁移居加拿大到香港珠宝行业,再回到故乡顺德,这位艺术家用跨越四代女性的集体书写编织展览标题,以"消失美学"挑战既定的价值判断。她让废料与成品并置,让失败与成功对话,在全球化的生产链条中寻找被遗忘的诗意。

《翻归》/300x200cm /旧木船、石头、贝壳、仿真水钻、晶体 /

2025©佘海晴

当珍珠在黑暗的蚌壳中缓慢生长时,没有人会想到,真正塑造它价值的并非那层光滑的珍珠质,而是无数次分泌、包裹、打磨的漫长过程。佘海晴的艺术实践正是对这种"隐秘生产"的深度挖掘——她试图将那些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被有意遮蔽的"过程性真相"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

松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个展"时间的回信"由策展人崔灿灿担纲策划,在2号馆呈现了这位艺术家二十年来对"消失美学"的持续探索。展厅入口处,一艘搁浅在石块中的废弃木船闪闪发光,船身镶嵌着仿真水钻与贝壳状的神秘结晶体。这艘船既不指向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也不承载明确的叙事功能,它更像是时间本身的物质化身——承载着被遗忘的劳动痕迹,在艺术的语境中重新获得凝视的权利。

佘海晴,1989年出生于广东佛山,她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价值认知的变迁史:从7岁移居加拿大的语言障碍体验,到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珠宝设计专业的材料实验,从香港钻石销售柜台的商业浸润,到回归故乡顺德的工厂记忆重访——每一次地理位置的变化都伴随着价值观念的深度重构。

由佘海晴和女儿、母亲、外婆四代人写下的展览标题

展览标题“时间的回信”本身承载着一个跨越四代女性的书写仪式:外婆从手抄粤剧歌谱《帝女花》中抠取的"时间"二字,母亲在美工室练就的秀丽字体,9岁女儿认真写出的"回信",以及艺术家自己代表跨文化经历的英文表达。四种截然不同的笔迹在同一张纸上相遇,构成了一个关于传承与断裂、迁徙与回归的复杂隐喻。这种集体书写不是简单的家庭温情展示,而是对时间非线性特质的深度思考——它揭示了记忆如何在代际传承中被不断重塑,个体经验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痕迹。

《良币》/200X60cm /试管、仿真水钻、油、玻璃烧杯、量筒、容量瓶、漏斗、蒸馏试管、放大镜、宝石观察专用放大镜、宝石爪子、珠宝铲、托盘天平称 /2024©佘海晴

在佘海晴的价值考古学中,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特征不是创造,而是系统性的遮蔽。每一件精美商品的诞生都伴随着大量"生产痕迹"的有意清除——从原材料的粗糙质感到加工过程的复杂步骤,从工人身体的磨损到机器设备的物理损耗。这种"痕迹清除"绝非技术上的必然选择,而是商品拜物教美学的内在要求:消费者必须面对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过程、仿佛天然完美的物品。

《无瑕》/200x120cm /树脂胶、仿真水钻、羽毛、矿物质、晶体 /2019©佘海晴

当她将一颗"无瑕"的人造钻石故意植入"羽毛"和"气泡"等被视为杂质的元素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价值体系的考古发掘。这种看似简单的材料干预,背后隐藏着对整个现代消费文化的根本质疑:为什么"纯净"被定义为美?为什么"杂质"必须被消除?为什么生产过程要被隐藏?

《良币》/200X60cm /试管、仿真水钻、油、玻璃烧杯、量筒、容量瓶、漏斗、蒸馏试管、放大镜、宝石观察专用放大镜、宝石爪子、珠宝铲、托盘天平称 /2024©佘海晴

在作品《良币》中,她通过重现钻石的完整加工流程,让观众亲眼目睹价值转换的每一个物理环节。这里的"良币"不再指向经济学教科书中"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律,而是对货币拜物教本身的直接挑战:为什么某些特定的物质组合能够获得"交换一切"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究竟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还是社会关系的投射?

《定格》/200x120cm /树脂胶、蜡模、晶体 /2025©佘海晴

《定格》这件作品则构建了一个"逆向考古"的时间装置,让观众在模拟的未来废墟中反观当下的生产狂热。数百年后的工厂遗址,那些曾经精密运转的机械被神秘的结晶体完全覆盖,技术理性的野心最终屈服于自然时间的巨大力量。这种时间错位的视觉策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所谓"进步"的历史叙事:我们真的在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还是在制造更复杂的废墟?

佘海晴对时间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时间从来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具有具体物理属性的存在:它可以沉积、结晶、氧化、分层、留痕。这种"时间物质化"的观念直接来源于她对珠宝制造过程的长期观察——在高温、高压、化学反应的综合作用下,时间本身成为了改变物质内部结构的能动力量。

《定格》/200x120cm /树脂胶、蜡模、晶体 /2025©佘海晴

从伦敦求学时期开始,她就习惯于细致观察树脂胶在不同配比条件下的变化过程,记录颜色的细微差别,将每一次看似"失败"的实验都视为通向新发现的必经路径。这种科学家般的严谨态度与艺术家的感性直觉形成了独特的张力,最终演化为她作品中标志性的序列化、档案化美学。

但这种档案化绝非出于简单的分类整理目的,而是以自然界的多样性立场对工业标准化的深度反思。在她看来,广袤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正是因为携带着各自不同的"杂质"——那些被工业逻辑视为"瑕疵"的独特印记,才成就了每个存在的不可替代性。

《永动》/180x90cm(尺寸可变) /树脂胶、晶体、太阳能旋转展示台、玻璃器皿、砂轮磨头、钢丝刷、连接杆、羊毛磨头 /2021©佘海晴

在《永动》这件作品中,太阳能驱动的装置因日夜交替而不断停滞,这种"不完美运转"恰恰构成了对"永恒"概念的深刻嘲讽。真正的永恒从来不是静止的完美状态,而是包含变化、间断、失败在内的动态过程。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持续不变,连钻石的"永恒"神话也不过是营销话术的巧妙包装。

《屋企》/尺寸可变 /生蚝壳、仿真水钻、晶体、树脂胶、旧铁桶 /2025©佘海晴

更为激进的是,佘海晴的"失败美学"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视为创造力的真正源泉。在《屋企》的创作过程中,她原本计划让钻石化的生蚝壳漂浮在真水中,但收集来的旧铁桶因为细微破洞而无法盛水,生锈还会污染水质。这个看似致命的"技术故障"最终成为作品的关键转折点——她用树脂胶替代真水,意外发现这种材料的厚度和粘性让生蚝壳的视觉效果更加理想。

《屋企》/尺寸可变 /生蚝壳、仿真水钻、晶体、树脂胶、旧铁桶 /2025©佘海晴

这种对"失败"的重新定义颠覆了整个现代生产体系的基本逻辑:标准化的工业思维总是试图消除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恰恰是这些"意外"为真正的创新开辟了空间。在她的创作系统中,每一次材料实验的预期偏差、每一个技术方案的执行障碍,都被视为独特的"知识产品"加以保存和展示。

佘海晴的跨文化生存经验为她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审视全球资本主义的独特视角。顺德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节点,让她能够近距离观察现代生产体系的运作机制: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在这里被加工成各种商品,然后重新分散到全球市场。这种"生产地理"的亲身体验让她深刻意识到所谓"全球化"的殖民性质——发达国家将污染性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地区,同时垄断设计、品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

《分解》/200x120cm /培养皿、树脂胶、晶体、蜡、铜、纯银、金箔、钻石 /2025©佘海晴

她的艺术实践因此具有了"逆全球化"的批判维度。当她将顺德当地人世代沿用的蚝壳砌墙传统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时,这种材料选择本身就构成了对全球价值等级制度的直接挑战。那些带着浓郁家乡气息的蚝壳被精心镶嵌上闪亮的人造钻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种"高贵"与"低贱"材料的并置不是简单的视觉游戏,而是对整个价值判断体系的根本质疑。

《对抗》/200x100cm /晶体、黄铜戒指模具 /2025©佘海晴

通过让"边角料"获得与"成品"同等的展示地位和凝视权利,她实际上是在为那些被全球生产体系边缘化的劳动者和地区发声。当废弃的工厂材料、珠宝制造的下脚料在她的作品中闪闪发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美学策略,更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表达: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材料的市场稀缺性,而在于其中凝结的时间、劳动与情感。

佘海晴

“时间的回信”展览艺术家

CULTURED:

1996年移居加拿大时,因为语言障碍你开始写日记的习惯。这种个人化的书写实践如何成为你艺术创作的起点?日记中记录了什么内容?

佘海晴:

7岁的时候去了加拿大生活,当时连ABC的24个英文字母都还没有学过,无法跟别人交流,也没有什么朋友,老师为了让我能多练习英文,就让我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就算是简单的一句"今天天气很好"也行,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了这个习惯,日记里记录着我从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到慢慢融入,最后到习惯性的用英文作为随手笔记的过程。我的日记更像手账本,里面记录着我每一天的小窃喜和不安,也会贴着我随手捡到的树叶、贝壳,和值得纪念的邮票、信件。我是一个非常念旧也很在乎回忆的人,我大部分的艺术创作都与过往的记忆和经历有关,所以就有了这次个展关于"时间的回信"。

CULTURED:

你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书信、家庭照片、明信片、工作手稿等文献性材料。这些私人化的文字记录如何转化为公共的艺术表达?

《时间的回信》/200x100cm /歌谱、生蚝壳、贝壳、仿真水钻、晶体、蚕蛹、记录本、照片、信、明信片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有很多观众跟我说,看完我的展览后让他们想起了很多自己的过往。也许我们也曾经是一个会每天写日记、会手写信件给家人朋友、也会保存好童年小物、每去一个新地方都把当地的明信片邮寄回给自己的人,然而经历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好像没有再那么慢慢的停下来做一些"浪费时间"的小事了。从我作品里出现的文献等个人叙事性的材料中,希望能提炼出共通的情感,让小众的记忆触发大家的共鸣,同时也保留着私人的印记。

CULTURED:

外婆的歌谱在你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些手写的乐谱承载着什么样的家族记忆?音乐与视觉艺术在你的创作中如何形成对话?

佘海晴:

看到外婆的歌谱脑海中会马上浮现出小时候在她家里,她坐在摇椅上哼唱粤曲的声音与情景,这些手写的乐谱也表达了一种思念与对回忆的珍藏。这是我们家族情感的"声音载体"——它不仅记录着外婆喜爱的旋律,更藏着她哼唱时的神态、我们围坐聆听的场景,是把模糊的亲情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符号",反复的出现是为了让这份私人记忆在作品中能持续的"发声"与"保存"。通过歌谱的手抄文字我尝试着让"看不见的旋律"变成"能看见的亲情轮廓"。

CULTURED:

从珠宝设计转向当代艺术,你如何看待"价值"这个概念的转变?在你的创作中,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

佘海晴:

在珠宝设计中,价值更多体现在材料的珍贵性和稀缺度,而在我的创作中真正有价值的更多是创作的过程以及"为了消失而存在"的工具和失败的实验。

CULTURED:

你经常将"无瑕与有瑕"、"珍贵与不珍贵"进行并置重组。这种对比背后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

《珍贵,不珍贵》/200x120cm(尺寸可变) /贝壳、仿真水钻、晶体、标本、泡沫箱、玻璃木展示箱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这种对比背后想要表达关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价值观,很多制作珠宝的材料和工具是为了"消失"而存在的,但恰恰是因为这些部分才有了最终如此珍贵的宝藏。艺术的创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过程的记录和失败的实验往往与最终的成果一样重要,所以我常常会让"珍贵的"与"不珍贵"的并置一起,让"无瑕"的"有瑕"交织重叠。

CULTURED:

在《永动》中,太阳能驱动的旋转因日夜交替而停滞,你说"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永恒"。这种对时间和永恒的理解来自哪里?

“时间的回信”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佘海晴:

这种对时间和永恒的理解主要来自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本质的观察与思考。就像冰封了的末日工厂,可能一场大雪就能把一切覆没,也许一次沉船也能让瞬间定格,所以我们敌不过时间,也敌不过自然。

《翻归》/300x200cm /旧木船、石头、贝壳、仿真水钻、晶体 /2025©佘海晴

CULTURED:

你的作品大量使用废旧工厂材料和边角料,这些"被遗弃"的物质在你眼中有什么特殊性?

《挂住》/尺寸可变 /旧渔网、水草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这些"被遗弃"的物质,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过程,而过程代表了结果的珍贵性,它是需要被保存,被记录,被展示观看的。因为没有它们也就没有最终的成果。

《物质转换实验室》/尺寸可变 /旧冰箱、试管、仿真水钻、油 /2023©佘海晴

CULTURED:

成为全职母亲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时间、传承和女性身份的思考?

佘海晴:

成为全职母亲的经历,让我更加的勇敢,也更加的笃定我要做的事情,因为我正在做的一切可以让我女儿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女性的身份可以是多样的,她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样子。不必被母亲的身份所约束,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做选择,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我们只需要多一些相信与坚定的力量。

CULTURED:

顺德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你的故乡,这种双重身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和体验?

《打磨》/284x71cm /砂轮磨头、钢丝刷、连接杆、羊毛磨头、放大镜 /2025©佘海晴

佘海晴:

从小生活在制造业的环境下,让我对重复性的劳作以及秩序化的生产程序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体验也体现了在我的审美以及作品当中。我特别喜欢密集的排布,也非常遵从内心的秩序。"世界工厂"的便利性让我的作品在创作中没有被材料的使用所限制,让我可以更加自由以及迅速的创造出所想表达的作品理念。

CULTURED:

从海外求学到香港工作,再回到顺德创作,这些地理位置的变化如何塑造了你的艺术视野?

佘海晴:

7岁到加拿大生活时,对于大自然的回忆对我的影响特别深,记忆碎片里总能勾起在沙滩上捡贝壳以及在树林里捡叶片、石头的画面。16岁到英国修读纯艺与油画,初次感受到对于课题深度研究与清晰梳理的重要性,大学于中央圣马丁主修珠宝设计使我对于"材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实验化的工作手法有了惯性思考模式。毕业后在香港"钻石行业"工作,让我对于价值有了更深的探究和实践。回到顺德工作后,我的创作研究方向多了一份对于在地性的思考。身处于多种语言与文化环境的背景下,使我慢慢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材料"语言。在我的创作中,会经常发现代表中国和亚洲的文化符号,结合着西方的表达与技术,融合这两种文化体验也一直是我艺术学习的探索方向。

CULTURED: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你依然选择关注手工制作、物理性书写,这种坚持源于什么?

佘海晴:

这种坚持也许源自于手工感在最初带给我的个人与身份认同感。我从小就很喜欢做手工,捏泥土、折纸、做手账,而且特别沉迷制作一些细微迷你的小物件,我能做得特别精致,特别完整,去了国外生活后,因为语言不通,所有科目都跟不上,唯独是画画和手工课,我能完成得特别好,这一份让我获得自信的来源,也给了我坚持的动力。再之后,因为大学对于材料学的研究,更是让我坚定了对于命题:通过手工艺与时间让物质转换价值的延续性探讨。

“时间的回信”展览海报©松美术馆

WORDS

Liora

EDITOR

Lesley、August

DESIGN

Johnny Lee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来源:时尚COSMO美人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