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一位身价十亿的制造业老板喝茶,他没讲复杂的商业理论,只随口提了三句话,说自己做了20年生意,从开小作坊到年销20亿,靠的就是这三句“笨道理”。每一句都戳中生意的本质,不管是开餐馆、做电商,还是搞批发,守住这三条,就不会踩大坑、走弯路。
和一位身价十亿的制造业老板喝茶,他没讲复杂的商业理论,只随口提了三句话,说自己做了20年生意,从开小作坊到年销20亿,靠的就是这三句“笨道理”。每一句都戳中生意的本质,不管是开餐馆、做电商,还是搞批发,守住这三条,就不会踩大坑、走弯路。
第一句:先找“必须买”的人,再想卖什么
“别先囤货、别先开店,先搞清楚‘谁不买你的东西就难受’——这才是真需求,剩下的只是找货、送货的事。”
老板早年做五金配件,一开始跟风卖通用零件,半年压了30万库存。后来他蹲在工业区看了一周,发现附近的注塑厂总因为“模具配件磨损快、找不到现货”停工,停工一天损失好几万——这就是“必须买”的痛点。
他立刻对接配件厂,只做注塑厂急需的3种核心配件,承诺“2小时送货上门,断货赔偿停工损失”。结果第一个月就赚了8万,库存几乎为零。
核心逻辑:生意的起点不是“你有什么”,而是“别人缺什么”。普通人常犯的错,是把“我想卖”当成“别人想买”,比如跟风开奶茶店、卖潮牌,却没搞清楚“谁会非买不可”。找对“必须买”的人群(比如注塑厂缺配件、宝妈缺便捷辅食),再匹配产品,比盲目铺货靠谱10倍。
第二句:让帮你的人赚得比自己单干多,生意才会自动转
“别总想着‘自己多赚点’,要算‘怎么让供应商、渠道商、甚至员工,跟着你比自己干赚得多’——他们主动发力,你躺着都能收钱。”
老板做配件生意时,给下游的经销商定了个规矩:只要每月销量超50万,除了15%的基础佣金,额外再分3%的利润;如果能介绍新客户,新客户的订单再分2%。
有个经销商原本自己开小五金店,每月赚2万,跟着老板做后,一年赚了40万,主动把亲戚的店也改成了他的分销点。现在老板的120家经销商,全是靠“利益吸引”自动裂变来的,没花一分钱招商。
核心逻辑:生意不是“单打独斗”,是“搭台让别人赚钱”。比如开社区超市,给小区团长的佣金比同行高2个点,团长就会主动帮你推货;做跨境电商,给供应商的回款周期比同行快10天,供应商就会给你更低的拿货价。让帮你的人“多赚”,他们才会把你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生意自然越做越顺。
第三句:先算“亏得起多少”,再算“能赚多少”
“不管看多大的机会,先拍桌子问自己‘这生意最多能亏多少钱?我能不能扛住?’——算清亏损底线,再谈盈利,才不会把老本赔光。”
去年有个同行找老板合作开新厂,说投2000万一年能赚500万。老板没急着答应,先算“亏得起多少”:自己最多能拿出500万,剩下的1500万找3个合伙人分摊,每人亏得起500万;同时约定,要是连续6个月没盈利,就及时止损转做仓储,把设备和厂房租出去,每年至少能赚80万。
后来新厂确实没达到预期,但因为提前算好了“亏损底线”和“止损方案”,不仅没亏大钱,还靠出租场地保住了成本。
核心逻辑:生意场上没有“稳赚不赔”,只有“可控的风险”。普通人做生意识别只盯“能赚多少”,比如开餐馆只算“每天能卖多少桌”,却没算“房租、人工撑不住时怎么办”;做直播只算“能赚多少佣金”,却没算“投流亏了怎么办”。先定好“亏得起的上限”(比如最多投10万、最多撑6个月),再去试,就算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老板最后说:“生意越做越大,越觉得这三句最管用”
他说自己见过太多老板栽跟头,不是缺资源、没能力,而是没守住这三条:要么找错了需求,囤货压垮自己;要么太抠门,没人愿意帮衬;要么赌性太大,一把亏光老本。
“不管是赚10万的小生意,还是赚10亿的大生意,本质都是‘找对人、分对钱、控好险’。这三句话看着简单,却是我摔了无数次跟头才悟透的——守住它们,至少能让你在生意场上‘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机会赚大钱
来源:天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