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漫谈|从《乐府诗选》看古人悲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1:56 1

摘要:东晋大臣太原人王恭好服散,一日行散到他弟弟王爽家里,王恭问起古诗里哪一句最好,王爽想了很久没有回答出来。王恭就说“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最好。这句诗,源自“古诗十九首”之一。上世纪50年代,古典文学家余冠英选编包括“古诗十九首”部分诗作在内的乐府诗,成《乐府

东晋大臣太原人王恭好服散,一日行散到他弟弟王爽家里,王恭问起古诗里哪一句最好,王爽想了很久没有回答出来。王恭就说“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最好。这句诗,源自“古诗十九首”之一。上世纪50年代,古典文学家余冠英选编包括“古诗十九首”部分诗作在内的乐府诗,成《乐府诗选》。其中汉魏乐府古辞,更可让今人感受到两千年前人们的生命脉搏。

朝露易晞——忧死

东汉中后期,如梁任公说:“正是将乱未乱,极沉闷、极不安的时代了。”到东汉末年,曹操在《蒿里行》当中已经哀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人们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难免会对死亡的无常发出叹息。那时候的诗歌多人生短促的反省。在《驱车上东门行》当中,诗人写道:“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在《薤露》中,诗人说“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在缺医少药预期寿命相对较短的古代,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常伴人侧的。人们经常叹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人曾寄望修仙以远离死的烦恼。在乐府诗当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升仙为乐题材的诗歌,例如《善哉行》《步出厦门行》《古艳歌》等。可是千载悠悠,又见过几个人真正飞升得道。在《驱车上东门行》当中,诗人也承认“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那怎么办呢?既然死亡的存在是真实的,而升天得长生又茫茫不可求,恐怕唯一的应对就是及时行乐了。

长乐未央——乐生

且看汉代某日,青山初黛,桃李绽放,正是出游的好天气。郊外一条小路上,两辆高大的马车在道间相逢了。车上的主人在等待家仆将两辆车错开的时候,互相攀谈了起来。马车主人是两位翩翩少年,互相之间不认识,于是就问起了对方的门庭。其中一位少年作《相逢行》,夸耀了自己的家世:“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家里有“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汉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直接的。他们不怯于用华丽的语言描述生活享受的乐趣。

《西门行》里诗人反问道:“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要行乐啊,要行乐啊,“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惧,可用解忧愁”。既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那么“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种对于生活炽热的表达,在表现女子情感的诗作当中尤为明显。

炽热浓烈——痴情

乐府古辞里女性的情感表达总是直白的,爱的表达就要山崩地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心有所属却不能相爱,就像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一样。织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面对负心人,不必等到自己被抛弃,主动过去告诉他:“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白头吟》)。”已婚妇女表达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也不用掩饰。《饮马长城窟行》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清人刘熙载在评价“古诗十九首”时说它们“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其中有物也已。”上引诸诗之所以可贵,端在“有物”两字。后世不少闺阁诗里,女性可玩可怜可赏,和一棵海棠、一只小鸟、一件精致的画作没什么两样,这样的诗,和人性越来越远,终于不值一提了。而乐府诗里对人的同情,在描写生活悲苦的诗歌里达到顶峰。

黔首悲歌——哀苦

东汉末年,都城里经常有一些奇怪的聚会。《青青陵上柏》里记载,与会者都是贵戚官宦,“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他们聚在一起,每日饮酒作乐,按说应该很享受才对,但每个人看起来“戚戚何所迫”。王朝走向末路时,乐极生悲的谶语已经成为群体的心理暗示。

贵族尚且如此,庶民的悲苦可想而知。《病妇行》当中,一位久病的妇女,弥留之际叫她丈夫到跟前,还没说话,泪就不断落下:“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妇女死后,父亲独自养育孩子实在艰辛,只好紧闭门窗,堵好缝隙,狠心留下孩子到市场买吃食。“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回家开门看见幼儿,哭喊着要妈妈抱。父亲无奈地在空空的屋里徘徊,自言自语道:“用不了多久,孩子也会像他妈一样(死去)啊。”

王侯将相的颂歌早已湮没在故纸堆里。唯有这些叙事诗,或许不是乐府诗里最有名气的作品,但却是最有力量的篇章。他们用朴素的语言串联起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上承国风,下启老杜,时至今日仍在感动你我。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