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综合实践课,能给山区教育带来多大改变?日前,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广州支教教师冯毅妍用“不按常理”的教学给出答案——她未翻教材讲知识点,而是将课堂“留白”,笑着问学生:“这本书里,你们对哪个活动最感兴趣?有什么想知道和想探究的?”
一堂综合实践课,能给山区教育带来多大改变?日前,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广州支教教师冯毅妍用“不按常理”的教学给出答案——她未翻教材讲知识点,而是将课堂“留白”,笑着问学生:“这本书里,你们对哪个活动最感兴趣?有什么想知道和想探究的?”
学生瞬间被激活,安静的课堂即刻沸腾。“梧桐树为什么秋天落叶?”“稻田里能种出其他作物吗?”等问题写满黑板。面对满屏疑问,冯毅妍并未直接解答,而是作出引导:该怎么找到答案呢?“查资料!”“问爷爷奶奶!”“采访村里的护林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梳理出完整探究方案。
这堂“留白”课,是东西部教育协作在镇宁落地的生动缩影。2021年新一轮粤黔协作启动,广州市越秀区与镇宁自治县牵手,不仅为思源实验学校升级硬件设施,更以教育理念革新,让“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的种子在山区校园发芽。
“以前的综合实践课,基本照书念,学生低着头听,课堂沉闷。”思源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鲁周坦言。2022年,越秀支教挂职副校长张颖晖带着“综合实践育人”理念到校,牵头成立“粤黔协作越秀综合名师工作室”。她和团队带学生在校园天台开辟“实践菜园”,让孩子们亲手播种、浇水、收获,还鼓励学生记录家务劳动。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让学校劳动实践项目斩获安顺市竞赛一等奖。
2023年秋,广州支教教师冯毅妍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法”,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以“留白式”教学设计激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这一教学创新,源于对孩子们学习困境的深刻洞察。冯毅妍发现,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学生,必须唤醒求知欲。她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大胆质疑”,用生活问题激发探索欲,构建“质疑—探究—实践”的闭环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学习场景延伸到校园内外。
教学革新成效显著:曾经昏昏欲睡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有的在校园记录植物生长,有的自信展示采访记录,胆子小的同学也敢在成果汇报中侃侃而谈。他们的新闻发布会、话剧汇报、成果报告等丰富多彩,还有好几位同学重拾自信,考入本校初中,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蜕变。
冯毅妍的理念还推动本地教师快速成长。在她和张颖晖的引领下,杨小燕、郑洪、赵永富、吴秀兰等一批青年教师大胆上示范课,在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和跨学科融合领域斩获县市乃至省级佳绩。冯毅妍还走进镇宁四小及全县教师培训课堂,分享“问题导向学习法”的本土化经验,推动先进教学理念向更多学校扎根。
粤黔协作的意义,远不止广州老师单向“传经送宝”,更在于激发本地教师的内生动力,实现“双向奔赴”。“有位英语老师以前教学成绩平平,在支教老师‘一对一’帮扶下,不仅拿了市级奖项,还成了县里的教研评委!”鲁周说起教师的成长,满是自豪。
“我们来支教,不是简单的‘传经送宝’,而是和本地教育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越秀支教团队的共识。冯毅妍常被本地教师的敬业精神打动:“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们会翻山越岭去家访,这种对教育的坚守,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2025年,新到任的越秀红火炬小学校长胡旭强也有同感:“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本地老师的奉献精神、孩子们纯真的求知欲,也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教育者。”
2023学年,在越秀支教陈穗红校长及团队推动下,汇集越秀与镇宁262名孩子诗歌的《种子在大地上飞翔——禾苗诗歌集》,由广东出版社正式出版。如今,冯毅妍和留任的广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曼妮,仍在带领学生创作诗歌,让这份千里情谊以文字形式长久留存。
谈及未来,粤黔教育协作的“造血”蓝图愈发清晰。胡旭强计划将广州先进的少先队工作经验与镇宁实际结合,成立“名师团”培养本地少先队辅导员;曾曼妮则率先成立“曾曼妮东西部协作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与胡旭强的规划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把带不走的理念和方法,深深种在这片土地上。”
“时间总嫌不够,但这些新理念、新方法就像种子,只要种下了,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鲁周望着校园里奔跑的学生,眼中满是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编辑 杜延卿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