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名身穿白衣的年轻人跪地对视,呼吸急促,鼓弦声骤起,像在召唤一种古老的力量。彼此伸手致意,随即展开一场没有言语的较量——每一个踢腿、翻转与闪避都像野兽的搏动,充满张力与节奏。这便是卡波耶拉(Capoeira)——一种由非洲奴隶在巴西创造的武技与舞蹈的混合体。
两名身穿白衣的年轻人跪地对视,呼吸急促,鼓弦声骤起,像在召唤一种古老的力量。彼此伸手致意,随即展开一场没有言语的较量——每一个踢腿、翻转与闪避都像野兽的搏动,充满张力与节奏。这便是卡波耶拉(Capoeira)——一种由非洲奴隶在巴西创造的武技与舞蹈的混合体。
卡波耶拉起源于巴西奴隶制时期,由被贩运至此的非洲人带来传统与反抗精神。为了对抗身心的桎梏,他们在种植园中秘密练习这种艺术。由于殖民当局视其为危险行为,卡波耶拉一度被列为违法活动,甚至成为“流氓”“盗贼”的代名词。奴隶与穷人只得在偏僻之处继续练习,并将其伪装成舞蹈以逃避惩罚。
从被禁武技到全球文化符号,这门艺术的命运与巴西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奴隶贸易的鼎盛时期,约有四百万非洲人被贩至巴西。许多逃亡者建立了名为“基隆博”(quilombos)的隐秘社区,在热带雨林深处重建自主社会。学者认为,卡波耶拉便是在这些社区中发展出来的防御技巧,用以抵抗殖民压迫。
19世纪中叶,巴西城市化浪潮加速,退役士兵与贫民将卡波耶拉带入街头。它既是搏斗技巧,也成了求生手段。20世纪初,卡波耶拉逐渐脱离暴力形象,成为一种伴随乐器贝林鲍(berimbau)的节奏舞蹈,人们在酒馆前或广场上表演,社会态度也随之软化。
1930年代,大师宾巴(Mestre Bimba)让卡波耶拉获得官方认可。他创立“区域格斗学校”(Luta Regional),强调动作规范与节奏协调,并在1937年得到政府承认。他将卡波耶拉塑造成一种兼具格斗与美感的体育艺术,使其从街头被带入正式课堂。此后,卡波耶拉的传播速度骤然加快。
到了1960年代,另一位大师阿科尔迪翁(Mestre Acordeon)成立“巴伊亚民俗团”,将卡波耶拉带出国门。他创办世界卡波耶拉协会,推动教育、出版与国际交流,并制定规则以保护其历史与仪式。1972年,巴西政府正式将卡波耶拉认定为国家体育项目,确立技术等级、伦理守则与音乐规范。
尽管许多传统师父反对这种制度化的改变,认为它削弱了卡波耶拉的草根精神,但全球化的浪潮已无法逆转。1970年代中期,卡波耶拉传入美国。大师杰隆·维埃拉(Mestre Jelon Vieira)和若昂·格兰德(Mestre João Grande)在纽约播下第一颗种子。维埃拉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地教学,甚至影响了现代街舞的动作风格。格兰德则在1990年创办学院,教授卡波耶拉·安哥拉(Angola)传统,两人皆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最高民俗艺术奖。
当维埃拉在史密森民俗艺术节上回忆起自己的启蒙时,他说:“我到处寻找卡波耶拉,找不到,就去观察大自然——动物如何生存、飞翔、搏斗,风如何摇动树木,蛇如何在地上滑行,狗如何与人玩耍……这一切都是灵感。卡波耶拉就是自然。”
从奴隶的秘密反抗,到全球舞台上的文化象征,卡波耶拉经历了从压迫到自由、从地下到国际的漫长旅程。如今,无论是在巴西海岸的沙滩上,还是在纽约大学的教室里,它依然以舞的姿态,传递着最初的力量——自由的节奏。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