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饭局的谎言,蒋介石随口一句话,竟“无中生有”个王牌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1:07 2

摘要:可为了养活一个庞大的派系,愣是把自己的王牌部队给拆得七零八落,这又是陈诚逃不掉的宿命。

打败仗能升官,这在当时算陈诚的看家本事。

可为了养活一个庞大的派系,愣是把自己的王牌部队给拆得七零八落,这又是陈诚逃不掉的宿命。

这事儿听着就拧巴,可它就是“土木系”发家和败落的根子,里头的道道,得从1930年上海的一场饭局说起。

那时候,宋美龄正忙着给一位大人物的女儿张罗婚事。

这位女士是谭延闿的三女儿谭祥,谭家在国民党里的地位摆在那儿,所以选女婿的门槛也高得吓人,放话出来:“文的得是博士,武的至少是少将。”

宋美龄的候选人名单里,就有陈诚。

要说当时的陈诚,是个第11师的师长,离少将还差着那么一截,更别提是蒋介石身边最贴心的人了。

那时候,要论忠心和地位,胡宗南排得比他靠前多了。

但蒋介石心里有杆秤,胡宗南已经是铁杆的自己人,不用再费劲拉拢。

陈诚不一样,这人有本事,但骨子里还有点敬佩邓演达那种左派人物,是个有能力但心思还没完全收拢的“潜力股”。

想让他死心塌地,还有什么比一场政治联姻更管用的?

饭桌上,据说谭祥看了陈诚的简历,挺满意,就顺口问他现在是干嘛的。

宋美龄为了撑场面,就把“师长”往大了说,讲成了“军长”。

谭祥也是个较真的人,接着就问:“哪个军的军长?”

旁边坐着的蒋介石,几乎想都没想就接了话:“第18军。”

这句话一出口,就成了定局。

陈诚的人生,还有后来那个庞大的“土木系”的命运,就在这顿精心安排的饭局上,被彻底定了调。

一个手底下只有一个师的“军长”就这么诞生了。

这个“第18军”的番号,当时听着像个空头支票,但它成了陈诚后来权力扩张的第一块垫脚石。

蒋介石用人的标准跟别人不一样。

他不喜欢那种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将领,他欣赏的是那种能“无中生有”、到处吞并扩张的人。

谁有本事拉队伍,谁就能得到相应的名分和资源。

黄埔军校门口那句“升官发财,请往他处”的校训,在现实的权力场里,早就变了味儿。

陈诚对这套规则门儿清。

他当上军长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队伍搞大。

他手里的第14师,说白了就是一个独立旅临时凑起来的,底子薄得很。

1931年,18军被派去江西打红军,陈诚就跑去找蒋介石哭穷,说兵力不够用。

蒋介石也乐得卖他个人情,笔杆子一挥,就把钱大钧的教导第3师划给了陈诚,并进了14师。

这一下可把钱大钧给气得够呛。

钱大钧打仗不怎么样,可搞钱是一把好手,外号“钩大钱”。

他太明白兵就是本钱的道理,自己好不容易拉扯起来的队伍,就这么被人半道上截胡了,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陈诚好像有种特异功能,总能把败仗变成自己扩张的资本。

在江西,18军跟红军打了几场硬仗,输得那叫一个惨。

黄陂、草台岗两仗下来,他手底下的52师、59师基本上被打光了,连最核心的第11师都差点被打残,六个团最后只剩下八百来号人。

按说吃了这么大的败仗,军事生涯就算不完蛋,也得歇菜好一阵子。

但陈诚不一样,他是蒋介石的“干女婿”,这层关系比什么都硬。

表面上,蒋介石又是撤销番号又是降级处分,做了全套文章。

可背地里,奇迹发生了。

红军那边释放了上万名被俘的国民党官兵,陈诚手脚麻利,把这些人迅速收拢回来。

结果,部队非但没少,他还趁机又扩编了好几个新师。

一仗打下来,18军的编制从5个师一下子暴涨到8个师。

这种“败仗打出彩”的怪事,让旁边的部队看得目瞪口呆,也让陈诚的“土木系”地盘,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抗日战争一打响,18军在淞沪战场上确实打出了威风,挣足了面子。

这也成了“土木系”继续开枝散叶的最好理由。

陈诚以18军为母体,像细胞分裂一样,先后搞出了第54军、第79军,“土木系”的招牌越挂越多,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是,摊子铺得越大,核心就越容易空。

陈诚这人,对权力的欲望特别强,总想把更多的部队拉进自己的体系里。

那些投靠过来的杂牌将领,个个都眼巴巴地瞅着位置。

为了安抚这些人,满足他们的胃口,陈诚只能不停地拆分、重组、调动自己手下的部队。

这种操作,对于维持一个派系的内部平衡来说,是必须的。

但对于一支军队来说,这就是致命的毒药。

一支部队的战斗力,靠的是长年累月形成的默契、传统和荣誉感。

今天把这个团调走,明天把那个师长换掉,这种频繁的折腾,把部队那点魂儿都给折腾没了。

跟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五大主力”的第74军。

74军的军长王耀武心里亮堂得很,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前途,全靠74军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名声。

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保持部队的完整性,手底下的51、57、58三个师,骨干班底雷打不动。

正因为这样,74军的战斗力才一直保持在顶尖水平。

再看18军,除了陈诚当心头肉一样护着的第11师基本没动过,其他的部队就像流水席上的菜,换了一茬又一茬。

武汉会战打完,18军的编制几乎被换了个底朝天。

这种做法背后,是陈诚的算计,也是他的无奈:不腾出位置,就没人来投靠;可要腾出位置,就得牺牲王牌军的建制稳定。

最后,18军替陈诚的派系野心付出了代价。

后来评选“攻击军”的时候,74军当之无愧地选上了,而18军这支老牌的王牌部队,却灰溜溜地落选了。

这事儿,就算蒋介石想偏袒陈诚,都没法开口。

陈诚用“加法”,把“土木系”做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但对于维持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部队的稳定和传承,他却一直在做“减法”。

这个毛病,在后来的仗里暴露得一清二楚。

枣宜会战,18军负责守宜昌,结果派上去的那些新编师团,根本没打过什么大仗,在日军精锐面前一冲就垮。

唯一能打的第11师,反倒被友军将领当成了宝贝,谁也不敢往死里用,生怕打光了没法跟陈诚交代。

后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其实宣传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战况。

胡琏指挥的第11师,压根就没跟日军主力发生大规模的硬碰硬。

18军的名声,越来越靠吃老本和高层的吹捧来维持了。

这种重派系、轻战斗力的毛病,最后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来了一次总清算。

陈诚当上东北行辕主任后,还是老一套,把杜聿明好不容易整合好的新1军、新6军这些精锐部队,拆开来扩编,表面上看兵强马壮,队伍多了,实际上战斗力被稀释得一塌糊涂。

杜聿明苦心经营的防线,被陈诚这么一通折腾,很快就土崩瓦解,东北的局面从此一败涂地。

杜聿明在东北焦头烂额,而那个靠着第18军起家的陈诚,早已抽身南下,去台湾琢磨他的土地改革了。

他曾经视若生命的兵权,和他亲手壮大的派系,都成了大陆上的过眼云烟。

参考文献:

郭汝瑰, 黄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Mitter, Rana.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Mariner Books, 2014.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Belknap Press, 2009.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余哥扒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