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平||与烈士的母亲结缘——永不枯竭的母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0:13 2

摘要:早在1972年6月,吴南烈士的名字就已经如雷贯耳,传遍了三秦大地,传遍了如火如荼的襄渝铁路建设沿线。那时候的我在被吴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感动的同时,总有一个担心不时地涌上心头:我家弟兄三个,还有一个妹妹,就这,我来三线的时候,我妈还经过了一番剧烈的情

早在1972年6月,吴南烈士的名字就已经如雷贯耳,传遍了三秦大地,传遍了如火如荼的襄渝铁路建设沿线。那时候的我在被吴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感动的同时,总有一个担心不时地涌上心头:我家弟兄三个,还有一个妹妹,就这,我来三线的时候,我妈还经过了一番剧烈的情感挣扎呢!出发的那天早上,震天价响的锣鼓声中,我偶然发现躲在树后目送我的妈妈眼睛都哭肿了!而吴南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儿,又是老大,他的父母亲能承受这样巨大的打击吗?他们会是怎么样的痛不欲生呢?

吴南17岁学生照

吴南赴三线出发前全家合影

临行“喝妈一碗酒”!临行佩戴光荣花!

吴南被追授的荣誉称号

吴南牺牲后,亲人和吴南连队——5851部队学兵17连战友在烈士墓前沉痛凭吊祭奠

吴南英勇牺牲后,各地各单位组织向英雄学习活动

2012年6月17号是吴南英勇献身40周年纪念日,这天至19号,在安康参加由吴南连队发起、“三线学兵连网站”和“三线战友合唱团”协办的《缅怀学兵英烈·弘扬三线精神》大型活动的同时,我才第一次见到了吴南烈士的母亲——吴妈妈。吴妈妈身材不高,面孔白皙,略显瘦弱,文质彬彬,透着一种知识女性的典雅气质。虽然没有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但因为活动现场的气氛始终围绕着缅怀吴南和所有牺牲学兵战友的沉重主题在层层推进和展开,仍能感觉到吴妈妈那瘦弱的身体和凝重的神情里隐藏着太多难言的悲伤和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乃人生三大痛之首,一位母亲来参加缅怀爱子的活动,那种隐忍着的痛彻心情恐怕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和承受的!

纪念日当天,吴妈妈在大竹园吴南墓前含着泪水,如泣如诉的缅怀词让人肝肠寸断,绞碎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缅怀学兵英烈~弘扬三线精神”纪念活动在西安青龙寺广场隆重启动

2012年6月17号下午,5851部队学兵17连和参加纪念活动的部分学兵战友簇拥着吴妈妈,来到大竹园吴南墓地举行凭吊祭奠活动,吴妈妈对逝儿吴南泣血倾诉《南南寄语》,引来全场啜泣声声……

《南南寄语》

南南,1972年的6月17日,你在襄渝铁路枫树垭隧道施工中,因塌方事故牺牲。每当我回味起你短暂一生中的言行表现,以及所蕴含的高尚品德,都感到十分悲痛惋惜!

然而也正是战友们对你中肯的评价,以及对我和你爸的深切关怀,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你所在的5851部队学兵17连的战友们,选择了你牺牲四十周年这个时日,联系有关学兵连队,自发自愿的组织了“重返三线,缅怀牺牲战友”的活动,身为你的妈妈,我确实感受到了浓浓的三线情怀。

自你牺牲后,我们家就和你的三线战友结下了深厚情谊。四十年来,他们从未间断地和我们保持往来,还有许多相识与不相识的三线战友都把我们当成亲人,年年岁岁给我们送来温暖和抚慰。严康雍来了,他是在你出事那天,情急地开着卷扬机,弄走了斗车石渣,才把你从塌方下面救出来;张发兴来了,抢救你的时侯,是他用嘴吸出你口里面的脏东西,想帮你恢复呼吸。他们不仅一直怀念着你,而且还在替你尽孝啊!

我明白:这都是三线战友们四十年来的真情厚意,真不容易啊,我深深感到这种持久而不论生与死的情谊是多么地珍贵!我真是感激不尽!

四十年过去了,你的三线战友们在退场以后,已经经过了今昔不同的变化,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遭遇了不同的命运。然而相同的一点是:他们对于修建襄渝铁路的那段岁月,都刻骨铭心、感触万分地牢记至今。三线学兵们用青春、血汗和生命所谱写的“三线精神”以及在同甘苦、共生死的环境中所结下的“三线情结”,它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学兵在国家建设史上,应该对他们的奉献、辛劳加以肯定。“让历史记住三线学兵”的呼喊,也代表着我的心声。

南南,你是在襄渝线上牺牲的119位学兵中,唯一被政府授予了烈士称号的学兵。这当是你有着优良的人品素质和高尚情操的结果。然而,你也是一名普通的三线战士,一名优秀的学兵代表。多年来,从一些战友的叙说和文字记载中,我了解到:很多三线学兵都有着可敬可佩的英模事迹,更有一些战友牺牲的场景十分地震撼人心,而令人难以忘却。因此,在我心目中,他们都和你一样,是为国家建设、为人民利益,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奉献了年轻生命的英烈!每当追念和祭奠你的同时,我也心情沉重的悼念他们。

在119位英烈中,有8个女孩子。其中15连的王惠茹牺牲以后,战友们把她埋葬在你的墓旁。在这个时候,我也深沉地悼念她!

南南,妈妈老啦!弱了!已不能再来大竹园祭奠你了。但是我相信:战友是不会忘记你的,不会忘记为修建襄渝铁路而牺牲的119位战友。他们说:你们是永远留在襄渝线上最后的连队,是一群“不老的幽灵”、“不散的幽灵”,你们将会永久地活在战友的心中。你当好好安息!

我也借此机会,衷心祝愿你的战友们,依然保持当年那种青春的活力,不屈服于困难周折,奋发向前,保持身心的健康!保持家庭幸福美满!我会期望他们的小孙孙叫我一声老奶奶!

张大容

2012年6月17日

《南南寄语》——吴妈妈给儿子“不散的幽灵”的泣血倾诉,激起了现场的强烈共鸣,人群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压抑的啜泣声……

2012年6月17日傍晚,在安康水西门广场,5851部队学兵17连和“三线学兵连网站”、“三线战友合唱团”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举行纪念演出盛况

2012年6月18号上午,在安康烈士陵园举行凭吊祭奠活动

012年6月18日下午,参加活动的全体学兵乘船来到“安康流水中学”,与在校师生联袂举行纪念活动,为传承三线精神奠定基础

“三线学兵连网站”主任、“三线战友合唱团”团长柴焱战友即席发言

6月18日,我和柴焱等网站负责人应邀参加了安康文化文物广电局和安康博物馆筹建处等有关领导特意安排的见面会,商谈了安博的构想、设计、建设和三线文物征集工作方面的有关问题;

同年7月1日,网站接到了“安康文化文物广电局”的书面文件《安康三线建设博物馆展品征集办法》;成立了由网站管理人员参与其中领导工作的“三线建设藏品征集审定小组”。

2013年6月23日,网站召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地近百名三线学兵代表,隆重召开了“三线学兵历史资料收集会议”。之后,我们怀着对“第二故乡”——安康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三线情结,开展了三线文物的征集工作。

与安康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接三线文物画面

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2014年5月24日,我和共同负责这项工作的5761部队12中队学兵2连的张西莉战友(已去世),以及吴南连队的宋庆和(已去世)等战友,专程去吴南母亲吴妈妈家里接收吴南遗物,才第一次与吴妈妈有了直接接触。

与珍藏了42年的儿子的遗物告别,无异于与儿子的第二次告别,作为母亲,吴妈妈的心一定是很痛的!因此,我和张西莉在临去之前,已经做好了陪吴妈妈哭一场的思想准备。然而没想到的是,在整个交接的过程中,吴妈妈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一宗宗、一件件,吴妈妈有条不紊,把儿子的遗物分门别类移交给我们。她那带点儿南方口音的话语柔和、亲切,亲和力极强,就像我自己的母亲在和我说话一样。

经过清点,吴南的遗物包括工作和生活用品、日记、立功喜报、烈士证书、吴南连队战友手写的怀念文章,以及吴妈妈后来收集的、与吴南有关的大量书刊、剪报等印刷品,共有94件(组)。42年了,漫长的15300多天,这么多的实物和资料居然没发现有一点蒙尘,说明吴妈妈是经常与这些珍贵的藏品相依相伴,絮絮“交谈”的,这交谈既蕴含着母爱的温暖,却也传递着母亲对爱子的痛切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遗物就是儿子的化身啊!如今要分别了,母亲的心能不痛吗?交接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在想……

直到办完了所有的交接手续,送我们出门握手相别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吴妈妈的手冰凉冰凉,而且有些微微地颤抖;也突然发现吴妈妈的眼眶里溢满了晶莹欲滴的泪水……那一刻,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攫住了似的隐隐作痛,不禁对吴妈妈肃然起敬——一位母亲,那得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强忍住内心如潮水般涌来的情感冲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井井有条地与儿子的遗物告别啊!这种“无泪的痛”比“有泪的痛”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那一刻,我也突然似有所悟:吴南为什么能在险情发生时勇敢地冲上去?某种程度上,那也许是因为禀赋了母亲坚强的遗传基因啊!

吴南自己缝制的针线包

吴南在三线补丁摞补丁的工装

吴南部分遗物

那么,既然如此恋恋不舍,吴妈妈为何不守着儿子的遗物终老一生呢?

2015年11月10日,吴妈妈不顾84岁高龄,和我一行30余人远赴安康,参加了安康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而后,在三线文物的捐赠证书颁发仪式上,吴妈妈在情真意切地讲话中理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吴妈妈在安康博物馆开馆暨捐赠证书颁发仪式上的发言

安康市委、市政府和文化文物广电局领导:

安康博物馆的领导和全体员工同志:

吴南当年的学兵战友们:

你们好!

今天我能有机会参加安康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感到十分荣幸,并表示衷心祝贺!

博物馆把三线建设的史实作为重要馆藏内容,引起了广大三线学兵的密切关注,并积极配合博物馆收集整理三线文物资料,他们克服时间久工作面很分散的困难,尽心尽力深入细微地做了大量工作,请让我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安康博物馆的建立也必然牵动我这个学兵亲属的心。在吴南战友和三线学兵连网站的帮助下,我把他的遗物和有关资料交给了博物馆。吴南是个好青年,好学兵,是我心爱不舍的儿子,当我把这些用作留念而在家中保存了几十年的物件交给博物馆后,心里感到踏实和放心,觉得是为这些物品、资料找到了很好的归宿。为此,我衷心感谢安康市政府和安康博物馆的全体同志,也衷心感谢三线学兵连网站和三线学兵历史资料收集领导小组的同志们!

据我个人浅薄的理解: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铭记历史,激励当今,是以此而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机构。当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二万五千多学兵,对那一时段的经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他们从退场至今已达43年之久,在他们当中,有的终身伤残,也有相当数量的学兵英年早逝,更有一些和我一样的学兵家长常年经受着失去子女的伤痛。但我知道:现已年过花甲的学兵,对于自己在青春年华时,为了国家建设所付出的超强劳动和极其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过多的介意,只是在心中期盼着当今社会和人民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认知。如今博物馆已把记录着他们辛劳与功绩的实物资料收藏起来,并将陆续展示于社会,这说明安康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历史也将不会忘记他们,我想: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精神回报,也必将激励他们和后人继续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

据我所知:襄渝铁路从开工到完工,三线学兵就与安康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当年乡亲们亲切地把学兵叫“学娃子”,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吴南用的那个箱子就是老乡用自家的木材制作送给他的。学兵们退场以后,很多人把安康和驻地当自己的第二故乡,并经常回“家”探望,和乡亲们叙说往事,问寒问暖。2001年几百名三线学兵自愿集结,在安康南溪沟植树造林,如今已绿树成荫。之后,很多连队与安康市政府和民政部门都有密切往来,还与安康市民举行联欢活动,捐衣捐物、助教、扶贫济困等等,近年来,退休后的三线学兵更是经常结伴或携带家人到故地重游,喜看“家乡”的变化。如今,安康博物馆成立,我想定会吸引更多学兵前来参观学习,也必将进一步增进数十年来学兵与安康人民之间的情谊。

我还想要说一点的是:吴南是修建襄渝铁路时因公牺牲的119位学兵中唯一被授予烈士称号的学兵,曾多次受到陕西2107工程指挥部和铁道兵5853、5761部队的表彰和奖励。但是,通过我多年来和三线学兵的接触以及许多关于三线学兵的文学、影视资料,还有目前安康博物馆馆藏的实物等等,使我知道,当年所有三线学兵都和吴南一样,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巴山汉水的热爱,在施工中不计报酬、不计条件地顽强拼搏,使铁路工程高质量地按时竣工,有很多战友的事迹可歌可泣,比吴南的表现更为突出,牺牲得更为惨烈。因之我想:回顾这段历史应更多地展现这个团队的集体功绩。

在此,我向博物馆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福他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身体健康。三线学兵年迈的父母如得知安康博物馆开馆的消息,想必也会十分高兴,借此,我也祝福他(她)们家庭幸福、安度晚年。

吴南母亲张大容。

2015年11月10日

安康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

在“安康三线建设文物展品捐赠证书颁发仪式”上,本人向安康文化文物广电局及安康博物馆与会领导介绍“三线学兵连网站”进行三线文物征集工作情况

时任安康文化文物广电局的王应珍副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吴妈妈和“三线学兵连网站”、文物捐赠者,以及广大三线学兵表示感谢!

吴妈妈发表与会感言

王副局长给吴妈妈颁发捐赠证书

吴妈妈欣慰地捧着捐赠证书,心中感慨万端

吴妈妈仔细观看刘伯龙战友的摄录影像

吴妈妈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记不清在仪式开始之前还是之后了,我陪着吴妈妈参观了博物馆的“三线建设展厅”。看到儿子的遗物庄重而稳妥地陈列在明亮的玻璃展柜里,似乎找到了永久的归宿。吴妈妈低着头,专注地凝视了很久很久,脸上的神情从悲伤,思念,留恋,渐渐变得释然和欣慰,抬起头来深情看向我的一瞬间,我感觉到了她对我默默地认可和赞许。

吴妈妈恋恋不舍,久久凝视着展柜内儿子的遗物

从那儿以后,我和吴妈妈开始有了较多的电话和短信联系。2016年10月9号“重阳节”,我和吴妈妈有了第一次微信联系,我在网名“交大老人”微信号里,向老人家送去了第一个节日祝福。吴妈妈起这个网名,兴许是因为她居住的小区位于交大街上吧!

后来我发现吴妈妈这位传统而时尚的老人居然还有两个微信号。2021年7月30日,她的第一个微信号停用。2021年12月2日,我在她的第二个微信号里第一次向她送上了传统的“早请安”。我的请安语是:“吴妈妈,早上好!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快乐!”而吴妈妈回复我的则是转发“华哥读报”、“早啊,新闻来了!”等实时报道节目。如今,快四年了,不管多忙,我和吴妈妈一大早的“互动”从未间断。在这简单的一来一往里,却蕴含着心心相印地相互牵挂——毕竟年纪一天天老了,而吴妈妈大多又是独居,其中的潜台词就不说了。我想,我们一定都希望这样简单的“互动”能永远地持续下去吧!

逢年过节,或是逢吴妈妈的生日临近,在和邓传波两口子、彭芳两口子,以及王小梅、武金焕等战友相约去和吴妈妈欢聚一堂,共沐“亲情”之外,我有时候还会骑着自行车权当健身,独自一人去和吴妈妈聊天,顺便看看家里有什么活儿要干。

和邓传波、任莉(正拍照)、彭芳、王小梅相约,一起和吴妈妈包饺子、敬寿桃、拍合影,给她的生日带来温馨和快乐!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起来还特别后怕!有一次,我拿着工具去给吴妈妈更换厨房一个关不严的水龙头的时候,吴妈妈要给我烧水沏茶,我突然发现连接烧水壶的插排线径很小,是用0.5或0.75平方的塑料平行软线连接起来的,额定承载功率仅为660W~1320W。而烧水壶是苏泊尔牌的,和我家的一样,都是额定功率1500W的,插排连接线承载这么大功率的电器纯粹是“小马拉大车”,极不安全。我拔下插头摸了一下,由于长时间超负荷使用引起发热,连接线的绝缘已经硬化,一些地方甚至有了裂纹,随时有可能击穿绝缘,引起短路燃烧。万一真要着起火来,吴妈妈一个人在家,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惊悚”中,我一边把插排进行了更换,一边给吴妈妈讲解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吴妈妈听了,也不禁有些后怕!我真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这么严重的一个问题。

之前硬化裂纹的插排

更换过的插排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突然感觉自己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一个儿子的角色,而吴妈妈似乎也没有把我当外人,我们聊得很是投机。吴妈妈给我讲她的过去、讲她湖南老家的亲人,一再埋怨我之前去湖南岳阳的时候没有给她打招呼,好让她的兄弟尽一下地主之谊,好好招待我。讲她的快乐和烦恼、讲吴南的战友们几十年来从没间断过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怎样在逝去了一位又一位亲人的痛苦中挣脱出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她常念叨的“原创”口头禅就是:“三线情,心连心,一家人”、“铁兵学兵一家亲”!常抒发的感慨是:南南走了,我失去了一个儿子,却得到了你们一群儿女,我感恩、我知足了!说着,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吴南的战友们和吴妈妈的感情已经很有历史渊源了!

吴南连队战友相约给吴妈妈祝寿

邓传波、任莉两口子带着孙女来看望吴妈妈,好温馨啊!

02:01

“铁兵学兵一家亲”,“三线情,心连心,一家人”

吴妈妈特别珍视与这些“儿女”们的感情,多年来,不管哪个“儿女”去看望她,她都会白纸黑字作出记载,文字中充满“母子(女)”深情,偶然看到这一页一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不禁让我鼻子酸酸、眼眶湿湿,由衷感喟吴妈妈的情感细腻,常怀感恩之心……94岁的人了,还写的一手潇洒娟秀的硬笔行书,实在让我自愧弗如!征得吴妈妈同意后,我把这些珍贵的手迹逐一拍了下来,留作永远的纪念。

吴妈妈的部分笔记手迹

吴妈妈有一个“癖好”——不管谁去看望她,你只要拿了买的礼物,她都会不高兴,责怪你不该乱花钱,甚至会固执地让你把礼物拿回去,看看实在不好拿走,她则会在你临走的时候给你还一份礼,“勒令”你必须拿走,有时候还的礼比你拿去的礼还贵重,搞得你很尴尬!但是对于你拿了自己家做的食品,比如邓传波两口子拿了饺子馅,甚至把面都和好了带去,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一块儿包饺子;彭芳拿了自己做的风味大面包、经过加工的吴妈妈湖南风味的“外婆菜”等,她都会赶快收起来,还念叨着要留着慢慢吃,不给别人吃,像个孩子似的!我母亲的祖传“八宝菜”她也特别“青睐”,给她送了两次,她就常常挂在嘴上念叨。我揣摩未必是这些家常的食物有多么好吃,而是吴妈妈特别享受这种“儿女同堂”,温馨亲热的家庭氛围吧?

吴妈妈特别喜欢彭芳自己烤制的大面包和加工过的湖南老家特产“外婆菜”

有一件事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吴妈妈人前人后不止一次说她去过我们家老宅,和“卫姐”聊得挺热乎(按传统,吴妈妈以夫姓称呼我母亲“卫姐”,母亲和吴妈妈同是1931年生人,大她三个月)!听到我的质疑,她不仅会逼真地说出我妈的长相,还会说出我们院里是青砖铺地,有几道门槛,哪一道门槛最高,过厅里古朴的木隔扇多么好看等等,说得一点不差,把我都整迷糊了!难道吴妈妈真去过我家,反倒是我忘记了不成?虽说老了,我确实常常有转身就忘事的时候,可这么大的一件事,我怎么可能忘得一干二净呢?后来想了想,可能是我在和吴妈妈聊天的时候无意中随口说了这些情况,说过我就忘记了,可谁知吴妈妈的记性特别好,把我东拉西扯说的事在她脑海中有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久而久之,才生出了“去过我家”幻觉吧?不管怎么说,吴妈妈对我的特别眷顾,与我母亲亲切地的姐妹相称,还是让我受宠若惊,十分感动!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吧?

吴妈妈爱花,“卫姐”也爱花,相同的爱好让姐妹俩更亲近了!

吴妈妈对她的卫姐(我母亲)这几张慈祥的照片和厅房的花格窗印象特别深刻,或许因此给她造成了“去过我家”的幻觉吧?

我妻子(在吴妈妈面前不敢称老伴儿)的名字吴妈妈也记得很清楚,每次去她家,一见面就问:“玉梅咋没来?”为报吴妈妈的宠爱和“知遇之恩”,妻子专门精心做了拿手美食“炸酱”,和彭芳、严康雍带的面条,组成了传统的“炸酱面”给吴妈妈祝寿。这顿“珠联璧合”,象征健康长寿,吉祥幸福的“长寿面”,吴妈妈和前来祝寿的“儿女们”都吃得很高兴,吃面的场面其乐融融。本来该唱《生日歌》的,可吴妈妈可能被这热烈的场面感染了吧,提议让大家唱《常回家看看》。于是,大家心领神会,唱着歌儿,和着吸溜面条的声音和“一家人”的欢笑,奏响了一曲“亲情”荡漾的交响乐,响彻在这个平时有些冷清和压抑的家里,也响在了吴妈妈和每个“儿女”的心里。吴妈妈还吩咐时常照顾她的侄女芳霞学习妻子制作炸酱的方法,打算细水长流,随时享用这既美味,又有情的炸酱面呢!她是真享受“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的热闹和快乐啊!

和严康雍战友一起陪吴妈妈吃长寿炸酱面

彭芳自己烤制的大面包和玉梅做的炸酱面都是吴妈妈的最爱

与妻子相拥吴妈妈,吴妈妈总爱拉着玉梅的手

吃了长寿炸酱面,“亲情”不绝合个影

吴妈妈喜欢我养的绣球花,“投其所好”,给她扦插了一盆

按国人的习俗,亲人的遗照一般在七七四十九天、最多在三周年之后就应该收起来束之高阁了。但五十多年了,那幅由吴叔叔亲手绘制的儿子的遗照却一直挂在墙上,而且纤尘不染,说明吴妈妈一定是经常擦拭的。或许吴妈妈在擦拭的时候会轻轻抚摸着爱子的脸庞,絮絮叨叨和她的南南说说话儿;或许会久久凝视着爱子栩栩如生的模样,把心中无尽的思念默默地传送……那爱之切、思之痛的情景,一定是不忍卒睹,催人泪下的!难以想象,年年月月、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生活在爱子的遗照下面,对于一位慈爱的母亲的心灵,该是一种慰藉还是一种摧残呢?

五十多年了,吴叔叔亲手素描的吴南肖像一直端挂在墙上,纤尘不染,熠熠生辉!儿子“不散的幽灵”始终陪伴着妈妈……

和吴妈妈聊得熟了,我就少了些顾忌。有一天,我小心翼翼地问了吴妈妈一个我一直不解的问题:吴妈妈,你就吴南这么一个儿子,又是家里的老大,按说是符合国家政策照顾条件的,当初您怎么就能舍得让他去三线呢?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因为我分明看到吴妈妈浑身一震,本来笑意盈盈的脸猛地一沉……

良久,吴妈妈才幽幽地说道:我怎能舍得呢!可南南说投身三线建设,修建战备铁路是国家的需要,他是学校的年级和班干部,不能不起带头作用啊!还劝我放心,说有部队护着,不会有多苦的!我想想也是,就算再艰苦,也不过就两年,咬咬牙就回来了。再说南南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没有理由不支持呀!怎么能想到你们会受那么多的苦!怎么能想到这会是和南南的永别呢!

说着,吴妈妈从心底发出一声长长地叹息,眼里浸出了晶莹的泪花……我赶紧起身递过去一张面巾纸,轻抚着吴妈妈的后背连连道歉:我不该问!不该问啊!

儿时的吴南就崇尚英雄

吴南和爸爸、大妹吴西在伟人的塑像前

与营房和蒿坪河留个影——这可能是吴南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张照片吧?

是啊,至今我还在后悔不该问吴妈妈这么一个极其幼稚,却又直击心灵痛点的问题!吴南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英雄!吴妈妈也是英雄,是为国献子的英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歌唱起来慷慨激昂,可是作为母亲,丧子之痛,那可是心中永远的痛!这心底的伤疤,什么时候触碰它,都会是痛彻心肺的啊!

涉艰历险,给儿子扫墓

吴妈妈的回答很真实,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位母亲发自心底的大白话,从这一点来说,吴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平凡的。可她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尊重儿子的选择;能在儿子英勇献身之后毅然擦干眼泪,坚强地面对一切,她又是伟大的、不平凡的!因为她知道,她的南南、她的西西、她的相濡以沫的南南爸爸,还有南南所有的战友们都希望她好好地活着啊!

和女儿吴西一起,给儿子和哥哥扫墓

吴妈妈跪在墓前,给儿子的“邻居”,5851部队女子学兵15连的王惠茹墓碑描漆,显示了一位母亲博大的爱

是的,正如吴妈妈所说:“南南……战友们是不会忘记你的……”五十多年来,一拨又一拨学兵战友,不管是不是一个连的,也不管是不是“清明节”或牺牲纪念日,只要有机会,都会来大竹园吴南的墓地看一看,献上一束花,点燃一炷香,默默地鞠躬祭拜,替吴妈妈和学兵战友们表达无尽的哀思……

吴南烈士,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三线学兵的精神支柱,是不老的幽灵,是三线学兵心灵的图腾;而吴妈妈,因为对南南的战友、她所有的“儿女”们深厚的感情和永不枯竭的母爱,则早已成为了三线学兵共同的母亲。俗话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不管我们的亲生母亲是否还健在,只要有吴妈妈在,我们就感觉自己还是晚辈,还是被疼爱的孩子,吴妈妈快乐,我们也快乐!因此,衷心祝愿吴妈妈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下个月就是吴妈妈的94岁生日了,谨以此文向吴妈妈表示亲切而热烈地祝贺!期待着还能像往年一样,陪吴妈妈再过一个其乐融融,亲情满满的生日!

卫建平

2025年10月20日

吴南,和他曾经生死与共的襄渝铁路枫树垭隧道一起,永远矗立在秦巴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吴妈妈爱花,愿吴妈妈的人生像花儿一样永远芬芳艳丽……

本文使用了彭芳、刘伯龙、严康雍、邓传波、张西莉(已故)等人的照片和视频,在此一并致谢!

完成于2025年10月26日子夜

更新于 10-27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