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卫立煌这辈子打过不少硬仗,可最难打的一仗,是坐在沈阳的办公室里,跟一张地图和一部电话打的。
卫立煌这辈子打过不少硬仗,可最难打的一仗,是坐在沈阳的办公室里,跟一张地图和一部电话打的。
那部电话的另一头,是南京的蒋介石。
两个人掰手腕,赌上的,是整个东北五十万国军的命。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个本可以跑掉的人,怎么一步步把自己和手下全部送进了绝路。
时间拨回到1948年初,关外的雪还没化利索。
表面上看,东北的国军和林彪的东北野战军还在打个你来我往,长春、沈阳、锦州这几个大城市还在国军手里攥着,看着挺像回事。
但美国人,特别是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头儿巴大维,看得比谁都清楚,这盘棋已经快下死了。
巴大维给蒋介石递了个条子,话说的很直白,一点没绕弯子。
他的意思是,东北这摊子事儿,已经是个填不满的窟窿了。
从山海关到沈阳的铁路早就断了,几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枪子儿炮弹,全靠飞机从天上往下扔。
这种玩法,别说你一个国家,就是拿金山银山来填也撑不了多久。
国统区的经济眼看就要被这无休止的空运给拖垮了。
所以他提了个狠招:别要了。
干脆把长春和沈阳这两个烫手山芋扔掉,主力部队赶紧往南缩,全部集中到锦州一线。
只要守住了锦州和葫芦岛,背靠着渤海,补给就能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上来,军队就活了。
撤下来的三四十万精兵,可以直接拉进关内,帮着傅作义守华北。
这么一来,东北的烂摊子甩给了对手,自己还能保住主力,稳住华北,这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这个方案,在当时是唯一能把国军从东北泥潭里拔出来的法子。
就连西柏坡那边,也一度非常担心蒋介石会真的这么干。
要是这几十万人马真撤回了关内,那整个战局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可这个救命的方案,到了南京的会客厅里,就走了样。
蒋介石把这个想法拿出来一说,底下立马炸了锅。
第一个不干的,就是华北那帮将领。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东北那五十万大军,就是挡在他们身前的肉盾。
这道墙要是撤了,林彪的百万大军出了山海关,第一个就得拿他们开刀。
所以,为了自己的地盘和脑袋,他们宁可东北的友军在冰天雪地里被包饺子,也绝不能让他们撤回来。
另一拨人,是那些所谓的东北籍政要、地方士绅。
这些人嘴上喊着“保卫家乡,共存亡”的漂亮话,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生意和产业。
国军在一天,他们的权势、财富、地位就在一天。
国军要是走了,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只能跟着当流亡难民。
所以他们也玩了命地向蒋介石哭诉,说“民心不可失,东北不能弃”。
就这么着,一个纯粹的军事问题,被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给搅成了一锅粥。
蒋介石坐在那,听着各种声音,也犯了难。
他不是不知道美国人的方案是对的,但他更怕底下的人散了伙。
权衡来权衡去,他拿出了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长春继续守着,当一颗钉子拖住对手;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去。
这个命令,听着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但实际上是把两个最坏的选择捏在了一起。
他既舍不得放弃,又没胆量全撤,结果就是把部队放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境地。
而执行这个要命命令的人,正是卫立煌。
卫立煌这个人,是员悍将,打仗的本事是有的。
他一到东北,看着眼前的局势,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太清楚蒋介石这个人了,也太清楚在国民党的体系里打仗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当蒋介石让他从沈阳出兵撤向锦州的命令传来时,他直接顶了回去。
卫立煌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现在共军已经控制了铁路沿线,几十万大军在野地里拖家带口地移动,没有坚固的工事掩护,正好是对方运动战的好靶子。
一旦被黏上,分割包围,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还不如待在沈阳这样的大城市里,城防坚固,粮草也还够,让对手啃不动。
这话说得在理,但不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他真正怕的,是那口给他准备好的“黑锅”。
他心里明白,只要他下令撤退,路上但凡出一点岔子,那“丢失东北”的罪名就得他一个人来背。
按照蒋介石一贯的作风,打了败仗,总得找个替罪羊。
到时候,他卫立煌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为了不背这口锅,他宁可选最笨的办法——不动。
只要我不动,部队还在,沈阳还在,你就没法把丢掉东北的责任安在我头上。
于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荒诞的一幕上演了:最高统帅在南京通过电话拼命地催,命令一道接一道,语气越来越严厉;前线总司令在沈阳,就是不动,用各种军事理由搪塞,把命令当耳旁风。
从上到下,信任已经没了,只剩下猜忌和算计。
就在这没完没了的拉扯和内耗里,时间走到了1948年9月。
林彪不等了,东北野战军的炮弹,落在了连接关内外的咽喉——锦州。
锦州一开打,蒋介石彻底急了,他这才发现自己当初让卫立煌“撤沈阳入锦”的判断是多么正确。
但他现在顾不上后悔了,问题已经从“怎么撤”变成了“怎么救”。
他亲自坐飞机到了沈阳,在“剿总”的会议室里拍着桌子,强令卫立煌派出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向西增援锦州。
卫立煌还是那套说辞,出城就是送死。
最后,蒋介石几乎是下了军令状,把话都说绝了:“这次行动由我亲自负责,出了问题算我的!”
卫立煌这才勉强同意。
可这种从上到下的不信任,早就跟病毒一样,感染了每一个指挥官。
领了命令的廖耀湘,心里也七上八下的。
他带着十万精锐出了沈阳,却没有直奔锦州而去,反而先扭头去打一个叫彰武的小县城。
他给出的理由是“切断共军后路,为主力决战创造条件”。
实际上,他是在磨蹭,在观望。
他在等从葫芦岛方向北上的“东进兵团”能不能在塔山取得突破。
如果那边打得顺,他就上;如果那边碰了壁,他好赶紧缩回来。
这种瞻前顾后、想保存实力的想法,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结果,塔山没打下来,锦州城先破了。
范汉杰的十五万守军全完了。
东北通往关内的大门,“哐当”一声,被彻底关死。
这时候,卫立煌做出了整个战役期间唯一一个清醒且果断的决定:立刻命令廖耀湘兵团,别在外面晃悠了,全速撤回沈阳!
他看清了,锦州已经没救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手头剩下的这二十多万主力收回来,凭着沈阳城防,能守多久算多久,至少能把东北完蛋的时间往后拖一拖。
可是,这一次,轮到蒋介石犯糊涂了。
他不甘心就这么输掉,通过无线电直接越过卫立煌,给廖耀湘下了一道死命令:继续西进,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锦州!
可怜的廖耀湘,手里握着十万大军的命运,却同时收到了两份截然相反的最高指令。
一个让他回沈阳,一个让他去送死。
在这要命的矛盾中,他彻底乱了方寸,在辽西的平原上像没头苍蝇一样团团转,不知道该往哪走。
最终,这支国军最精锐的机械化兵团,在犹豫和混乱中,被抓住战机的东北野战军穿插、分割、包围,几天之内就烟消云散了。
廖耀湘兵团一完,沈阳就成了一座空城。
卫立煌手里再也没有一张牌可打。
最后,还是杜聿明飞到沈阳,把他从即将崩溃的城市里接了出来。
他独自飞离了沈阳。
身后,是他用“按兵不动”试图保全,却最终彻底葬送的五十万大军。
[美] 杰夫里·巴罗 (Jeffrey Barlow). From War to Diplomatic Truce in China, 1945–1947.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煮茶论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