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给孩子买的进口绘本定价高了一截?或是想换的进口家电,对比去年报价总觉得不划算?这些藏在日常购物里的“小贵”,可能都和远在大洋彼岸的一场“关税博弈”有关。而就在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的一则投票结果,或许会让这些消费变化迎来反转——以5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给孩子买的进口绘本定价高了一截?或是想换的进口家电,对比去年报价总觉得不划算?这些藏在日常购物里的“小贵”,可能都和远在大洋彼岸的一场“关税博弈”有关。而就在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的一则投票结果,或许会让这些消费变化迎来反转——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微弱优势,参议院通过了终止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全球全面关税政策的决议。
这不是一场“与我们无关”的国外政治事件。据央视新闻报道,此次决议涵盖钢铁、铝材、农产品等多个关键领域,一旦落地,小到进口零食、母婴用品,大到家电配件的价格都可能受影响,甚至身边做跨境生意的小店主,也可能迎来进货成本的变化。这场持续半年的关税风暴,终于露出了和普通人生活挂钩的“真面目”。
据《人民日报》报道,美国参议院此次通过的联合决议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合法性基础——终止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该状态此前被用于对全球超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同时配套通过两项决议:取消对加拿大、巴西的针对性关税,要求白宫10日内暂停相关加征措施,而汽车、钢铁等战略产业关税被排除在外,显示美国仍保留部分产业保护底线。
尽管参议院已通过决议,但政策落地仍面临多重阻碍。据央视网报道,决议下一步需经众议院表决,而此前众议院共和党人多次阻止类似立法行动,预计此次仍会设置障碍。即便众议院意外通过,国会还需三分之二绝对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而特朗普任内否决权成功率达100%。有分析指出,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决议正式生效的可能性极低,更多是民主党对共和党的“象征性施压”——这也意味着,我们期待的“进口商品降价”,可能还需要等一等。
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关税政策始于2025年4月,当时特朗普以“维护美国经济安全”为由,对全球贸易伙伴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部分国家关税甚至高达145%。据抖音百科记载,这一政策很快传导到我们的生活中:依赖进口原料的护肤品品牌悄悄调价,跨境电商平台上的部分家电型号库存减少,甚至一些用进口大豆制作的零食,也因成本上涨调整了包装规格。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陷入“自食其果”的困境:中国率先反制加征关税,欧盟、加拿大等多国跟进,美国本土物价飙升,制造业成本激增。司法层面早已埋下反转伏笔——2025年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滥用紧急状态法,认定其以“解决贸易失衡”为由征税超出法律授权;12个州联合起诉称,关税导致木材业崩溃、制造业失业潮,这一裁决成为参议院发难的重要依据。而据央视网2025年8月30日报道,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进一步裁定,特朗普批准的大部分加征关税政策违法,其所援引的法律未赋予其征收这些税款的权力,为此次决议通过埋下关键伏笔。
若决议最终落地,普通人的消费账单会最先感受到变化。此前高盛集团研究显示,美国消费者已承担55%的关税成本,而这部分成本通过供应链传导,最终会分摊到全球消费者身上——比如我们购买的进口电子产品配件、汽车零件,价格都间接受到波及。关税取消后,核心消费通胀率或下降,这些商品的售价有望降低。俄亥俄州一位纺织厂老板向媒体坦言,此前因关税被迫更换供应商,却发现替代货源质量价格都不如中国,“早该取消”,而这样的供应链调整,其实也影响着我们能买到的商品品质和选择。
农业领域的变化则可能惠及更多家庭。肯塔基州农民协会数据显示,该州大豆出口因关税减少40%,终止关税后,美国农产品有望重新顺畅进入国际市场,这可能让我们在超市买到更多样化的进口农产品,甚至推动部分相关食品价格小幅下降。
全球供应链也将迎来“减压阀”,进而影响我们的购物选择。加拿大铝业协会称,关税取消后对美出口量3个月内有望恢复至2024年水平的85%;巴西农业部计划扩大大豆出口,填补此前市场空缺。越南、印度等依赖对美出口的新兴市场反应积极,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指数单日上涨2.3%——这意味着,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东南亚零食、印度纺织品等商品,可能会有更稳定的供应和更合理的定价。
不过,依赖关税庇护的美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可能遭遇阵痛,这也可能间接影响部分进口商品的产能。此前在关税保护下,这些企业在与进口产品竞争中占据优势,一旦关税取消,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难,专家建议美国政府需同步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平稳转型,避免因企业经营问题导致全球供应链短期波动。
美国本土从业者呈现喜忧参半的态度。支持方多为依赖进口配件的企业,认为关税导致成本激增并转嫁至终端售价,造成库存积压——这种“成本转嫁”其实在全球市场都存在,我们买到的进口商品涨价,部分原因就来自于此;反对者则担忧过快取消关税会冲击本土产业,引发裁员潮,而美国制造业的波动,也可能影响部分品牌的全球供货节奏。
国际舆论普遍看穿单边主义困境,认为当初加征关税的理由站不住脚,所谓“反毒工具”并未解决美国本土问题,反而暴露了政策靶向错误,最终承认单边关税无法解决贸易失衡。不少观点指出,美方拿掉“芬太尼关税”,既显露出在禁毒合作上的示好意图,也暗含缓解国内通胀压力的考量,同时印证了全球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脱离全球贸易体系“独善其身”,我们的日常消费,本就是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
专家视角则更关注长期博弈对普通人的间接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指出,此次事件开创了司法机构直接叫停总统贸易政策的先河,标志着美国行政权扩张趋势的逆转,但可能引发行政分支激烈反弹,若后续政策反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会受影响,我们买到的进口商品可能出现“价格忽高忽低”的情况。中国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表示,即便决议最终落地,美国在汽车、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保护政策仍会保留,全球贸易碎片化风险尚未完全消除——这意味着,像进口汽车、高端电子产品等商品,短期内可能还难有明显降价。
对普通人而言,这场政策变动的意义,远不止“进口牛奶会不会降价”这么简单。网友们在社交平台热议时提到,若关税取消,进口母婴用品、零食等商品价格可能降低,供应链稳定也能帮助身边做跨境生意的小微企业降低进货成本,甚至可能带动相关岗位的就业。有观点总结得实在:“不管哪个国家,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和平做生意才是正道。”确实,从超市货架上的进口饼干,到家电卖场里的进口冰箱,全球贸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细节,关税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和生活成本。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与我无关”的国际事件,我们的日常消费、工作机会,都和全球贸易环境紧密相连。
参考来源:
1. 《美参议院通过终止特朗普全面关税政策决议》央视新闻客户端张令旗2025年10月31日
2.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禁止执行美政府多个关税行政令》央视网2025年5月29日
3. 《国际联播快讯》央视网2025年8月30日
4. 《央视财经评论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央广网2025年4月7日
来源:主持人阿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