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位教师的成长故事,一部乡村美育的破局之思,在田野叙事中寻找教育公平的密钥。在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乡村美育一直是个相对边缘的领域。而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是边缘中的边缘。肖辉的专著《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以其独特的叙事研究方法,为这
作者:谢伦浩
十位教师的成长故事,一部乡村美育的破局之思,在田野叙事中寻找教育公平的密钥。在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乡村美育一直是个相对边缘的领域。而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是边缘中的边缘。肖辉的专著《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以其独特的叙事研究方法,为这个“双重边缘”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突破。
作者肖辉作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深入数县,访谈教育管理者、校领导、教师1113余人,通过十个乡村美育教师的典型个案,揭示了这一群体专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它以叙事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乡村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窗口。
本书通过叙事研究所揭示的乡村美育现实困境令人警醒。研究直指三个核心问题:专职教师短缺与城乡分布不均;培训机会有限与职业发展受阻;教师美育认同感低,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著作揭示了乡村美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湖南在改善乡村中小学美育办学条件、改革美育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全省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亟需突破的瓶颈。
肖辉通过十个美育教师的故事,展现了这种结构性短缺背后的真实人生与专业挣扎。与此同时,本书并没有停留在问题揭示层面,而是通过叙事的力量,呈现了乡村美育教师即使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依然能够发挥专业创造力的可能性。
这种既直面问题又展现希望的叙事策略,使本书具有了独特的学术张力和现实感染力。
在当代教育研究领域,量化研究占据主流地位的背景下,肖辉选择了叙事研究方法作为突破口,这不啻为一次大胆而富有创见的尝试。
肖辉的研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深入一线考察、交流,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十个乡村美育教师为不同的典型个案,剖析问题,又以反思的方式提出解决的办法。这种“从理论到个案,从个案到理论”的循环往复,既保证了研究的理论深度,又确保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温度。这种“从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使乡村美育教师从被动的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的主体,他们的经验与感悟得以真实呈现。
该书在写作文本上明显不同于时下一般的理论研究书写模式,有自己的创新。全书写作体例模式突破了前人或他人窠臼,独创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叙事文本。
全书语言也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与生动的叙事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事例典型,个案鲜明,理例交融,叙述严谨。
肖辉的著作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叙事的生动,在学术著作的可读性与吸引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肖辉的著作力求多个维度实现创新,其学术价值值得充分肯定。
在选题创新方面,肖辉填补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视却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空白。这种选题不仅是一种学术眼光,更是一种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
在研究方法上,肖辉的叙事研究打破了传统教育研究的范式,为乡村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工具。这种研究方法“以点带面”,既凸显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又体现出叙事与调研的高水准。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创新在于实现了从个体故事到普遍理论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乡村美育教师的叙事,肖辉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专业困境,更从中提炼出乡村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
著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实现了从个案到理论的跃升。肖辉不仅讲述了十个教师的故事,更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乡村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生产方式,为乡村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在理论视角上,本书“聚焦中小学美育课程实施,诠释美育育人功能,探讨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问题,对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为一项具有强烈实践取向的研究,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贡献,更在于其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改进提供的参考。它具有一定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学术厚度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乡村美育教育发展,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肖辉的研究团队在深入了解乡村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完善美育师资结构,促进城乡美育教师均衡分布;重视美育师资培养,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普及新时代美育理念,提高美育教师整体素养。这些建议直接回应了乡村美育实践中的痛点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依据。
同时,本书提出的“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强化文艺育人合力”等建议,与当前国家推动的美育浸润行动不谋而合,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总之,肖辉的著作展现的十个乡村美育教师故事,犹如十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乡村美育现实的复杂图景。随着“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广,这样的叙事研究将不再只是学术尝试,而会成为推动美育政策落地的重要参考。
一位乡村美育教师在书中说道:“我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被看见”,这句话已然道出了肖辉的著作叙事研究最深刻的价值——让无声者有声,让隐形者可见。
谢伦浩:学者、书法家,湖南大学播音系原系主任,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曾长期在高校担任公共艺术部主任,出版语言艺术专著60余部。
来源:今日女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