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赖自然的碳清除项目同样面临风险。气候变化正进一步削弱这类项目的长期可靠性与储存能力;尽管大规模部署清除技术势在必行,此举却可能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最新报告警示,地球的天然碳汇正逼近临界点。数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削弱其吸收能力,导致碳汇的实际吸收量低于预期。
依赖自然的碳清除项目同样面临风险。气候变化正进一步削弱这类项目的长期可靠性与储存能力;尽管大规模部署清除技术势在必行,此举却可能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报告警示,全球气候目标或将遭遇重大挫折。
这份年度《气候科学十大新发现》报告由来自21个国家的70余位科学家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前夕发布。报告揭示,陆地碳汇(尤其是北半球的森林与土壤)功能正在减弱,这不仅可能导致当前的排放预测失效,更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作为碳与热能的另一重要汇集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在减弱,而愈发频繁和强烈的海洋热浪正摧毁生态系统和沿海生计。
报告强调,大规模部署基于自然的碳移除技术,可能会与粮食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夺土地资源,进而损害后两者。
报告指出,当前对基于自然的碳移除方案的期望,远超出现有项目和自然碳汇的实际承载能力。
科学家指出,除了大幅削减排放外,还需要借助“创新型”的技术碳移除手段才能扭转局面。
报告同时发现,作为潜在解决方案之一的自愿碳信用市场虽被寄予厚望,却持续面临可信度危机,亟需更严格的基准与市场标准来保障其完整性。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部门负责人、报告编委会成员萨宾·福斯 (Sabine Fuss) 指出:“我们长期依赖森林和土壤默默清理碳污染,但它们的承载力正在衰退。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了当前的排放缺口及未来变暖的速度。”
这份《十大新见解》报告由国际研究平台“未来地球”、国际组织“地球联盟”和联合国“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将过去18个月气候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浓缩为十条精要洞见,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权威参考。
该报告发布之际,正值各国谈判代表筹备COP30气候大会。这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后的关键节点,全球各国正掀起新一轮更新气候目标的浪潮。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彼得·考克斯 (Peter Cox) 教授指出:“筛选出仅10项新见解实属不易,因为气候系统正以多种方式快速演变。简言之,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从未如此清晰,国际协作行动的紧迫性也前所未有。”
随着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方案即将出台,而气候怀疑论的声音也达到顶峰,各国在制定规划时已无暇继续沿用过时的信息。
地球联盟联合主席、报告编委会成员约翰·罗克斯特伦 (Johan Rockström) 强调:“气候谈判必须以科学为导向,这十大新发现正是气候科学最新进展的最佳概览。”
“这些洞见提供了压倒性证据,表明我们正处于气候紧急状态,这意味着COP30必须成为落实行动的大会——我们再也无法承受空头承诺。”
“政策制定者必须聚焦三大要务:果断削减排放、保护并修复自然、强化维系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
报告的其他洞见剖析了2023至2024年创纪录高温的成因。极端高温正对淡水资源、人类健康及生计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报告汇总的新研究揭示,气温上升正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地下水对许多地区的农业而言至关重要。
此外,气候变化还助长了蚊媒疾病(如登革热)的传播,因为高温扩大了蚊虫的栖息范围。
“去年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后,全球卫生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健康教授、报告编委会成员克里斯蒂·埃比 (Kristie Ebi) 强调,“这份《十大新发现》报告的结论严正警示:无人能免疫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后果具有全球性、关联性,且已迫在眉睫。”
除人类健康外,报告还阐明了热应激如何导致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进而影响收入并加剧经济动荡。
例如,仅1°C的升温就可能使热带地区逾8亿人暴露于危险的热应激水平,其工作时间或减少高达50%。
最终,今年的报告揭示,几乎所有重大的气候风险都源于同一个根源——未能以必要的速度和规模削减排放。
仅依靠自然和市场机制,显然无法独自解决这场危机。
2023年和2024年的创纪录高温、加速的海洋变暖,以及生态系统与社会承受的日益沉重的压力,都只是行动迟缓的症状。
对COP30的警示清晰明确:科学依据确凿,解决方案与限制条件皆已明晰,当下正是付诸行动之时。
这些洞见,描绘出了一幅相互关联的图景:从北半球的森林到深海,从热带地区的农田到拥挤的都市。当陆地与海洋这些古老的“平衡器”日渐疲惫,其连锁反应正通过高温、疾病与生计的动荡,传递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对COP30的警示,不如说是对当下行动的呼吁——毕竟,科学能做的只是揭示现实,而未来,终究取决于选择。
气候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你是否也有所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亚历克斯·莫里森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