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温下降时,血压波动变得明显,许多高血压患者在秋冬季容易出现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钟南山院士曾强调,气温降低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时若服药不当或生活方式调整不足,容易引发隐患。稳定血压不仅依靠药物,更需要科学的作息、饮食与监测习惯。
气温下降时,血压波动变得明显,许多高血压患者在秋冬季容易出现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钟南山院士曾强调,气温降低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时若服药不当或生活方式调整不足,容易引发隐患。稳定血压不仅依靠药物,更需要科学的作息、饮食与监测习惯。
当外界气温下降,人体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维持体温,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这一变化是冬季高血压发作频率升高的主要机制。
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0摄氏度,平均收缩压可增加约6毫米汞柱。对于长期服药者,这意味着剂量和时间难以“一成不变”,但随意增减药量也可能造成风险,尤其是老年群体,容易因低血压出现跌倒或晕厥。
血压的调控与人体水盐代谢密切相关。寒冷季节人们饮水量减少,出汗少,体内代谢速度降低。若仍维持夏季剂量服药,一些降压药会因排泄减慢而在体内蓄积,引起头晕、乏力、脉搏减慢等反应。
此时更应关注身体反馈,而不是盲目坚持“定时定量”,尤其在清晨服药后若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药物性低血压”。
许多患者对“低血压风险”认识不足,以为只要药吃得多血压就会稳,其实这是常见的误区。过度降压同样危险。血压过低会影响脑、肾、心脏的灌注,引起短暂性供血不足。
一些老年人服药后晨起急起急坐,易造成眩晕或跌倒。正确做法是缓慢起身,先在床边坐片刻,让血流重新分布,避免血压骤降。
寒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限于血管收缩,还与激素分泌相关。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在低温下分泌增加,带来心率加快与收缩压升高。
这种作用若叠加情绪紧张、焦虑、熬夜等因素,会让血压波动更大。秋冬季的情绪管理与睡眠充足格外重要。一个晚上睡不好,血压可能整体上浮3至5毫米汞柱。
饮食方面也容易被忽视。冬天食欲增强,喜食高盐、高脂食物,不知不觉中钠摄入超标。钠离子滞留导致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促使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常误认为只要“药吃得准”,饮食就无所谓,这种想法明显错误。科学控盐可让药物更稳定发挥作用。研究发现,每日盐摄入降低2克,长期可使平均收缩压下降近5毫米汞柱。
喝酒取暖是冬季另一个常见误区。酒精短时间内会让人感到血液循环加快,但实际上后期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收缩,血压反而上升,还容易干扰药物代谢。
酒精与多种降压药共同作用,可能造成血压急降、心率紊乱甚至晕厥。饮酒还会影响睡眠质量,打乱自主神经节律,让血压夜间不降反升。
服药时间也是细节所在。清晨是血压的“高峰期”,多数患者在此时服药更有针对性。但若天气特别寒冷,晨起血压骤升过快,在还未进食前服药,容易刺激胃肠,引起不适。
餐前餐后服药的区别也需明确,不同药物吸收途径不同。如果长期空腹服药感到胃部不适,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时间。保持规律最关键,切勿随意更改服药规律。
很多人会关注血压数值,却忽视测量的准确性。冬天在室内测压时,若手臂未露出衣物、未静坐休息,往往测得偏高或偏低。
正确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避免寒冷刺激,否则读数参考价值有限。定期记录一段时间的平均值,比单次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血压日记的意义在于发现趋势,而不是纠结单个瞬时值。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对气温反应更敏感。很多研究发现,寒潮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此时不仅高血压患者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同样容易受牵连。
低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压波动剧烈,就可能诱发动脉硬化斑块破裂。保暖与稳定血压在冬季是并行的健康策略。
除了药物,适量的运动对平稳血压具有重要作用。太多患者因担心寒冷不敢运动,长期久坐反而令循环减慢。温和运动如快走、拉伸、深呼吸,有助于血管舒张与情绪放松。运动时要避免骤冷骤热,尤其在室外活动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以防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或感冒。
有人认为多喝热水能降血压,这是误区。水温对血压无明显直接作用,关键在于水分能否维持正常循环。过热饮品反而刺激食道和胃部,不利于老年人健康。补水应少量多次,维持尿液清亮即可。太多或太少的饮水都可能让体内水盐平衡失调,间接影响血压。
个别患者在冬季出现“服药后更累”的感觉,往往与血压过低或药物代谢减慢有关。代谢减速让体内药效延长,这种情况若不及时记录,很难察觉。
最好把每日症状简短记下,结合血压监测结果,了解自己身体的节律,而不是完全依赖药物反应。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往往比药物更能决定血压的稳定。
冬季病情加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忽略了夜间温度变化。深夜气温降至最低,人体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也会轻度上升。被窝过暖与过冷都不理想。温度过高使出汗增加,脱水可引起血压波动;温度过低则惊醒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保持适中、通风的环境更有利于血压平稳。
心理状态对血压的影响往往被低估。焦虑、紧张、过度担忧都能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血压上升。长时间处于高压力环境中,降压药的效果会减弱。学会逐步放松,保证休息,是辅助控压的重要部分。一些简单的放松法,如深呼吸、冥想、轻音乐,都可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值得警惕的是,冬季一些感冒或止痛药中含有肾上腺素样成分,可能与降压药交互作用,使血压突然升高。很多人忽视了这个细节,自行服用感冒药后血压反而波动加剧。购买任何药品前都应仔细阅读成分说明,特别留意是否含有伪麻黄碱等刺激血压的成分。
长期管理中,血压监测要有周期观念。一次正常并不代表稳定,一个月波动才具参考价值。家庭常备电子血压计能帮助了解日常变化,但仍需定期让医生校准设备准确性。自测可发现规律,但不宜自行推断病情。科学数据积累,才能指导下一步调整方向。
人们关心“冬天血压为什么难控”,但真正原因往往在生活细节里。饮食、运动、作息、情绪、药物、测量,每一环节都可能成为隐患。科学控压不在于盲从经验,而在于掌握身体反应的规律。血压管理是一场长期战役,任何季节变化都应有应对策略。
钟南山院士多次提醒公众,冬季是高血压并发症高发时期,尤其需保持对健康的主动关注。简单的自我观察、生活规律和科学理念,就是预防风险的基础。血压的平稳,是长期自律的结果。让身体在冬天少受波动,就是对生命最稳妥的保护。
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评论并分享给需要的人,让更多人重视寒冷季节的健康管理,关注科学控压,守护家人的平安。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高血压防治的最新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10):865-868.
[2]李立明,王陇德.中国居民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6):545-560.
[3]葛均波,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消化科医师老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