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人生这东西谁能说得清楚呢?有的人觉得“嫁个好男人,生养几个娃”,差不多就算是圆满。可事实往往不像老太太们一边拉家常一边摇头那样简单。在那个动荡的年头,想高枕无忧还真不是只靠婚姻能办到的事情。尤其是女人,在村头巷尾,她们的名字总被埋在柴米油盐或男人的荣光
郭凤莲:大寨的风雨,和她的守望
说起来,人生这东西谁能说得清楚呢?有的人觉得“嫁个好男人,生养几个娃”,差不多就算是圆满。可事实往往不像老太太们一边拉家常一边摇头那样简单。在那个动荡的年头,想高枕无忧还真不是只靠婚姻能办到的事情。尤其是女人,在村头巷尾,她们的名字总被埋在柴米油盐或男人的荣光里。可故事里的郭凤莲,不一样——她一路熬上来了,而且76岁还没歇脚。
那是1947年,山西大寨,日子够苦的地方。郭凤莲生下来,没遇上福气,母亲去世得早,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实在没法子,只得把她送去外婆家,那时候就连“温饱”二字,说出来都像是讨债。大寨不是世外桃源,土都刮得冒灰,农民得跟天斗,跟地抢,习惯了饿着肚子睡觉。郭凤莲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院子里一口破瓦缸,和门外成天干巴巴的风。
可胡同口有个陈永贵。这个人,来大寨不是只为了做官,他手里能攥泥巴,心里能装人情,一上任就琢磨怎么让村子活起来。他喊大家下地,没架子,不怕累。土墙阳光底下,陈永贵抄起锄头一挥,汗水滴下来总是带着笑,那笑有点“咱得活下去”的倔强。小郭凤莲常常蹲在屋檐下瞅着,心里半懂不懂,只觉得这人不一样。看大人们拼命地干,她也咬咬牙,学着不叫苦。
几年熬过去,大寨的庄稼地终于没再让老天爷瞎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都瘪了肚子,大寨却顶住了。小凤莲看见了什么叫“撑起来”,什么叫“一群人齐心能熬过天塌地陷”。她想,以后自己是不是也能做点什么?她嘴上不说,心里却埋下了一粒“咱也要带头”的种子。
日子翻到1963年,天就像故意要跟你闹脾气一样,暴雨一夜之间把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地全淹废了。郭凤莲那年只有16岁,说是孩子,其实骨头早磨得硬了。灾后第二天,她就扯着嗓子号召村里的女人们:咱别待着,出去干!没人不服气,她带头冲在前,一铲一铲地把水淘出去,泥巴糊一身,姑娘们嘴上闹着“受累”,凤莲压根不带吭声。有人私底下嘀咕,这孩子是真能顶事。
陈永贵注意到了她——这丫头能苦、能拼头、还能把人留在身边。他心里琢磨,村里以后要有个能管事的女娃了。这种事,外人不懂,看着不过是“老大带新人”,其实一层一层地考验着。于是陈永贵牵了线,帮郭凤莲进了党,又一点点把她拉上了台面。几年工夫,村里开会,她成了最年轻的副书记。
到了1967年,风头一转,陈永贵要调任,村里就自然得有人接班。谁最合适?组织上问,他没多想:“凤莲!”对这个选择,有人心里嘀咕,女人家伙事儿能干啥?可陈永贵认准了,她能抓住人心,能把大事顶下来。
把权杖交到后生手里,挺难。尤其是大寨那帮老农,认人先认本事,再认年龄。这几年全国各地都纷纷来取经,郭凤莲一天天带着人,盯着队伍,她不藏着掖着,大家来问啥,她就说啥。大寨的经验,一瓢一瓢地都端了出去。她有时候说到嗓子哑,也没什么怨言,只求村里能活得更有盼头。
可时代转得太快。改革开放来了,全国都在玩新花样,大寨不肯松口,自家还拧着集体劳作那一套。说实话,有的人看着还挺安稳,可外面已经翻了天。1980年,组织开了个会,直接把郭凤莲的职务给免了。对于她,这一下像是被泼了冷水。她在村头转了好几圈,忍不住问自己:“我帮着大家干了这么多年,怎么说落后就落后了?难道咱们错了吗?”
人小气一阵,哪能不灰心?刚开始她心里堵得慌,眼泪在眼圈里打转,面子硬,嘴上还不肯服。过了些日子,她终于想明白了——时代在变,咱不能老拿老办法蒙头过日子。她一边缓一边思量,“得出去看看外头有啥稀罕东西。”于是她离开了大寨,跑到别的村里去学怎么“搞活经济”,怎么靠新点子过日子。
这些年,她走了不少路,看了不少人家。外面的世界,早就不是她小时候那样“黄土一片”。先进村子不只是多了几台拖拉机,连女人们也挺起脊梁骨干活,不光是围着锅台转。游一圈下来,郭凤莲笔记本都记满了,学的新鲜东西,比过去一辈子加起来都多。
1991年冬天,她又回到大寨。人黑了瘦了,可眼睛亮得扎人。她跟村民们说,别光盯着种地咱还可以搞养殖,还能请城里人来旅游。大家先还有点不信,可郭凤莲咬定牙关,带头搞起新路子。那时候人均收入才七百来块,等到几年过去,大家袋子里的钱都有了万儿八千的,村里夜晚都多了几盏红灯笼。
“时代变了,女人也能当家。”这是她心里时不时冒出来的一句话。不是说谁就应该怎么着,但她觉得,做什么都别光守着老天吃饭。上了年纪,她还是天天琢磨新的法子,连时下最火的直播也想着挖掘点门道。
有人说,大寨能有今天,是陈永贵带出来的。但村里头,还有一票人觉得,郭凤莲才是最能撑事的领路人。她这一世,磕磕绊绊,仿佛就是在跟命运掰手腕,有时候赢了,有时候输了,可她从来没服过软。
我有时琢磨,人哪,不怕苦就怕没劲头。郭凤莲把苦捱成了骨子里的韧劲。那些年老一辈的拼命,真说不上是为了啥高大上的理想,有时候不过就是看到村口一穗稻,能比去年多收点粮,孩子们晚上能吃上一口热饭。她把这些简单的念头,一点一点拧成了过日子的动力。
有人总结她的一生,说是“一位女强人”。可我觉得,她身上的那点倔强,可能比这俩字还要厚重。她没有喊什么口号,只是一天一头地忙了几十年。一条村路干干净净,庄稼转了个样,村里老人小孩都说:“这丫头,来得值。”
76岁还不肯停下来——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她有自己的执拗,或许只是觉得活着还得做点事。不管怎么讲,岁月把苦瓜也熬成了糖水。大寨的山坡上,风吹着她的故事,也吹着时代的汗水。有些故事,就是不能太快讲完。如果哪天她真决定歇下来了,我希望她还能躺在老院子里,看一眼村里的新灯火,再想一想,自己这一路,到底值不值。
来源:热情的露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