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别拿“民情”当“舆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6:10 1

摘要:“不用理,挂掉!”前不久,广东湛江坡头区政府办公室中一句轻飘飘的话,切断了群众反映问题的通话,也切断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一边,某地惠民政策出台后,网络上一时“政策失效”的批评声起,干部走访却发现多数群众已悄然受益,只是他们不善于在网上发声。

“不用理,挂掉!”前不久,广东湛江坡头区政府办公室中一句轻飘飘的话,切断了群众反映问题的通话,也切断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一边,某地惠民政策出台后,网络上一时“政策失效”的批评声起,干部走访却发现多数群众已悄然受益,只是他们不善于在网上发声。

这两幅图景,共同指向基层治理中的一个深刻误区,把“民情”与“舆情”混为一谈。

民情在泥土里生长,舆情在云端翻涌。舆情往往裹挟着传播属性,在算法助推下,一条短视频、一句争议言论就能掀起波澜,却未必映照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而民情,沉淀于菜市场的价格起伏,萦绕在老楼加装电梯的期盼里,凝结在务工者询问入学政策的目光中。屏幕上“魔性尬舞”再热闹,终究替代不了治理应有的“烟火气”。

流量如潮,来去匆匆;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热搜上的昙花,而是群众心中的丰碑。

捂盖子将失去民心,堵言路会损害公信。一些地方把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杂音”。如湖北黄梅县、安徽宿松县两地发生违规饮酒致人死亡事件后,干部隐瞒、删帖、淡化上报。这种“捂盖子”行为,不仅捂不住“脓疮”,更会捅出更大的娄子,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编谎话”“捂盖子”,本质是对党不忠、对民不责,暴露出少数干部纪律涣散、心存侥幸。

数据作秀要有术,崇尚实干出政绩。民情舆情不分的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个别干部视“乌纱帽”重于民生,把“家丑不可外扬”奉为信条,甚至将“捂得住”视为一种“能力”。

在“数字出官”的思维下,部分人热衷于“放烟花式”的短期爆点,将“热搜”等同于“作为”,把“点赞”异化为“满意”,却渐渐偏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不求网络热度,但求群众满意。破解之道,在于把“流量政绩”拉回“民生本位”。考核机制必须纠偏,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民生实绩的多元体系,从而达到不看线上多“火”,而看线下是否“活”,不看传播多“广”,而看腰包是否“鼓”,不看点击多“高”,而看笑容是否“甜”之目的。

广西岜团村“水上斗牛节”、浙江金华《汤溪传》等成功案例,不在于制造热点,而在于真诚守护本土文化;湖北房县设立社情民意中心,推动矛盾就地化解……这些鲜活实例无不证明,唯有扎根现实、解决问题,才能从源头消解舆情土壤。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次求助,都是对干部初心最真实的考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