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天回张掖老家,跟当地老乡和农业部门的人聊得多了,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农忙时满田埂都是背着药桶喷农药的人,现在不少植种玉米地里,只剩大疆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嗡嗡声里农药就均匀洒在玉米叶上;抽天花、收玉米这些累活也有了专门机械,一台机器一天能干不少壮劳力
这些天回张掖老家,跟当地老乡和农业部门的人聊得多了,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农忙时满田埂都是背着药桶喷农药的人,现在不少植种玉米地里,只剩大疆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嗡嗡声里农药就均匀洒在玉米叶上;抽天花、收玉米这些累活也有了专门机械,一台机器一天能干不少壮劳力的活,乡亲们再也不用靠人力“死扛”。
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操作这些设备的乡亲,还能对着平板看土壤湿度、玉米长势数据,聊起市场行情、线上销售头头是道。后来才知道,他们大多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新农人培训,从“靠经验种地”变成了 “靠技术经营”。
这趟回老家的所见所闻,再加上这些年跑乡村振兴项目的经历,我真切感觉到:越来越多新农人正在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给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新变化。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到底什么是新农人?国家为啥要花大力气培训他们?又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一、先搞明白:新农人不是“新农民”,差的可不止一个字
很多人觉得,新农人不就是年轻点的农民吗?其实差远了。去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里明确说了,新农人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从业者。这话不是空架子,我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
在浙江衢州,有个叫李娟的姑娘,以前在城里做设计,四年前回村种橘子。别人种橘子靠经验,她却把设计思维用到了农业上—— 先做市场调研,发现年轻人喜欢小个、无核、酸甜口的橘子,就专门引进了“由良”品种;还搞起了“橘子认养”,客户扫码就能看橘子生长过程,年底能收到新鲜橘子,还能来园子里采摘。去年她的果园销售额突破了300万,带动周边12户农户跟着一起干。
你看,这就是新农人与传统农民的区别:传统农民大多是“种什么卖什么”,新农人是“市场要什么种什么”;传统农民靠经验,新农人靠数据和技术;传统农民单打独斗,新农人懂合作、会整合资源。截至2024年底,全国像李娟这样的新农人已经超过350万人,其中35 岁以下的占比超过6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近40%,这个数据比十年前翻了三倍还多(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2024)。
二、国家为啥要下血本培训新农人?这三个原因很实在
可能有人会问,农民种地种了几千年,为啥现在国家要专门培训新农人?其实这背后藏着乡村振兴的大逻辑,我从三个实际接触到的案例里,给大家掰扯掰扯。
第一个原因,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去年在河南信阳调研,一个村支书跟我说,村里常住人口平均年龄62岁,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有块地荒了三年没人种。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4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了近1.2亿人。如果没人种地,粮食安全就成了问题。而培训新农人,就是把年轻人吸引回来、留下来。就像陕西榆林的“95 后”小伙王磊,参加完当地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新农人培训后,回村承包了200亩荒地种谷子,用无人机播种、收割机收割,还开了网店卖小米,现在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动5个同村年轻人一起创业。
第二个原因,是让土地“多赚钱”。以前农民种地,大多是“看天吃饭”,亩产低、卖不上价。但新农人能通过技术提高效益。比如在山东寿光,我见过一个叫张敏的大姐,参加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后,学会了温室大棚的精准温控、无土栽培技术,种出来的番茄亩产从8000 斤提高到1.2万斤,而且因为品质稳定,收购价每斤比别人高2块钱,一亩地多赚8000多块。2024年,全国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新农人,带动农户平均增收30%以上,这可不是小数目(国家乡村振兴局,2024)。
第三个原因,是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得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新农人就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在四川眉山,有个叫陈波的新农人,培训后搞起了晚熟柑橘种植,还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现在合作社有200多户社员,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还带动了当地包装、物流等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就盘活了三个村。
三、国家对新农人,可不只是“培养”这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国家对新农人的支持就是培训,其实远不止于此。这些年我帮地方政府做乡村振兴规划,清楚地知道国家对新农人的期许,是希望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且给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给钱给政策。比如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推出的“新农人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能拿到1-3万元启动资金;还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利息能补贴一半。去年在江苏盐城,一个做稻田养虾的新农人告诉我,他申请了20万元贷款,贴息后每年利息才4000多块,大大减轻了压力。
其次,是给技术给平台。现在每个县基本都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农人遇到技术问题,一个电话就能叫到专家上门指导;还有“全国新农人创业创新大赛”,每年都会评选优秀项目,帮新农人对接市场资源。就像广东河源的新农人黄丽,去年参加大赛获奖后,不仅拿到了10万元奖金,还和一家连锁超市签了长期供货协议,销量一下子翻了倍。
国家的这些举措,其实都是希望新农人能发挥“传帮带”作用 —— 自己先富起来,再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富;自己先掌握技术,再教给其他农民。就像我常说的,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同行,新农人就是这群同行者中的“排头兵”。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新农人能改变乡村的未来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带着新思想回到乡村,用新技术激活土地,用新经营模式打通产销,就像给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农人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资金、技术、市场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一起发力,给他们更多支持。比如政府可以简化补贴申请流程,社会可以多宣传新农人的故事,企业可以帮他们搭建销售渠道。
如果你有机会回到乡村,你会成为新农人的一员吗?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新农人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咱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毕竟,乡村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新农人的成长,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助力。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农文旅康』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