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肥城市新城街道按照全市“1+N+3”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模式,以社区图书馆为主阵地,整合拓展老年大学、幸福食堂、科普体验馆等N个书院教学点,将文化书院打造成集“阅读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传播”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文化教育综合体,让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今年以来,肥城市新城街道按照全市“1+N+3”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模式,以社区图书馆为主阵地,整合拓展老年大学、幸福食堂、科普体验馆等N个书院教学点,将文化书院打造成集“阅读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传播”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文化教育综合体,让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阵地整合,让服务“触手可及
让文化服务落地,得把“散着的阵地”拧成“一股绳”。在河西社区率先探索“五联并建”路径,把社区图书馆、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驻区机关单位、社会机构这五方资源整合到一起,变成居民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以前,社区图书馆就只是个看书的小屋子,老年大学的课程也挤在狭窄的活动室里。现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成了能办活动、做健身的综合空间。一块12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摇身变成了悦享文化广场,每天清晨,王大爷和老伙计们都在这儿打太极,傍晚时分,音乐一响,居民们跳舞、打球,热闹得像个“小集市”。街道6处书院整合20处阵地,建成55个教学点,“15分钟文化服务圈”圈出居民的便利生活。
课程体系,让需求“精准对接”
阵地建好,课程也要“对胃口”。我们一边向上“接天线”,主动对接省级、泰安、肥城市级的优质资源,把非遗体验、健康科普、书法绘画这些专业课程“拉”到社区,一边向下“接地气”,挨家挨户走访,摸准居民的真实需求,老年人想要健康养生、社保政策讲座,青少年喜欢非遗剪纸、数字油画,中年人盼着职业技能、家庭教育指导。
就这样,整合10大类350余项课程资源,组建起266人的师资库,退休教师、社区达人、行业专家都成了书院的“老师”。河西社区汇文书院联合爱声音艺术学校开办“好书推荐官”课,孩子们不光读经典,还学会“说好书”;文韵书院的“暖心课堂”里,“青禾支教团”的老师带着孩子剪窗花、画油画,社区孩子天天盼着去书院,家长们也不用愁放学后孩子没人管了。从白发老人到学龄儿童,都能在书院找到自己喜欢的课,文化服务再也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送到大家心坎里。
机制保障,让书院“长久红火”
要让文化书院长久下去,得有好机制托底。我们深化红色合伙信用治理体系,把参与文化活动和信用积分绑在一起,居民来上课、当志愿者、参加活动,都能攒积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能兑科普馆门票,还能换舞蹈、书法这些特色课名额,慢慢形成了“参与—激励—再参与”的好循环。
依托省文化数字资源平台“文汇邻里”小程序,搭起“居民点单—书院接单—学员评单”的闭环。上次河西社区有居民“点单”想要水墨画课,书院立马对接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把专业老师请到社区,课程结束后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如今,走在新城街道各个社区文化书院,有银发长者挥毫泼墨的专注,有年轻父母陪伴孩子阅读的温馨,有邻里围坐探讨社区事务的热烈,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正是文化赋能社区最生动的注脚。这条路,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用文化之笔,将社区描绘成居民心中最眷恋的幸福家园。
来源:肥城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