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报道中,新华社拍摄的相关图片持续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端口热榜,取得全网现象级传播效果。“新华社出图”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首位,总阅读量达10.9亿,留榜时间超30小时。“新华社有图必应”“新华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报道中,新华社拍摄的相关图片持续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端口热榜,取得全网现象级传播效果。“新华社出图”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首位,总阅读量达10.9亿,留榜时间超30小时。“新华社有图必应”“新华社必出神图的决心”“新华社秒了”等话题引发全网热议。新华社照片出圈的背后,是“优质内容+精准运营”产生的组合拳效应。本文从内容供给视角,围绕流程再造、产品画像、人力规划等方面,复盘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背后的供给侧系统性变革探索。
一、流程再造、技术赋能,确保“新华社出图”流畅高效
在九三纪念活动图片报道方面,新华社投入了150名摄影记者和106名图片编辑。这是一条200多人的大兵团协作生产线,如何确保运转流畅?需要引入一套科学、高效的流程。
从东京奥运会开始,新华社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启用“图片即拍即传+前置挑片编辑+新媒体端口抢发+传统线路稿编签”的图片处理流程。相较传统模式,这套流程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在传统图片稿件编审流程系统前,增设了“挑片编辑”环节,工作环境搭建在国际主要图片通讯机构通用的图片管理系统Photo Mechanic里,其更合理的操作逻辑提升了大批量选编图片的效能;二是设计了新媒体端口优先抢发流程,并专门组建新媒体编审团队,提升了移动端的图片传播时效。此后在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巴黎奥运会等报道中,这一套工作流程日渐优化完善。
九三纪念活动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将该重大体育赛事图片报道流程引入到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推出“图片即拍即传+前置挑片编辑+新媒体端口优先呈现+传统图片线路稿件审签”流程设计。
9月3日当天,摄影记者们在现场拍照后,只需点击相机的传送键,即可通过接入相机的网络实时回传照片,照片流根据不同的IP地址,分发到新华社总部发稿中心或前方时政图片编辑席。
在新华社图片发稿中心,13名挑片编辑根据活动流程和摄影点位,分头接收不同点位记者回传的照片原始数据,在Photo Mechanic系统里对海量照片完成筛选,同时结合纪实、传播、美学、创意等价值标准,用软件对图片做编辑处理。加工处理后的照片,同步进入新媒体产品编辑系统和传统图片稿件编辑系统。这些照片完成文案处理、整合加工后,第一时间呈现在各移动端口与网民见面;同时传统图片稿件完成编审流程后,也及时签入供稿线路,供各媒体用户采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鸽子(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上述流程,大幅提升了新华社的图片处理效能。9月3日,新华社从清晨6时21分开始,就在移动端口开设“这就是清晨的北京”话题,滚动播发现场照片。整个活动期间,新华社始终以“图片流+直播态”的形式,在各新媒体端口滚动呈现现场图片。
二、产品思维、用户意识,打造“新华社出图”品质风格
9月3日,新华社前方记者向发稿中心回传的17000多张原始照片,就像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发稿中心最终播发中英文图片近5000张,这便是生产线产出的产品。要确保这批产品能经受住广大读者的检验,就得从用户角度来勾勒“新华社出图”的产品画像,从以下维度做好出图品控。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在北京天坛公园拍摄的教练机梯队(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一)完整度
为了完整立体呈现此次活动,报道团队提前6个月组织实地勘察,结合卫星地图和三维仿真地形系统,推演拍摄效果,规划摄影点位90多处,确保不同点位对每个流程环节做同步记录,不同视角间形成保护性拍摄关系,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瞬间。
新华社还首次在阅兵报道中规划了长安街中线地面遥控相机、先导采访车机器人相机、战斗机和装甲车自动拍摄相机等特殊点位,全流程无死角立体呈现活动盛况,实现了网民想看什么,“新华社出图”就有什么;网民没想到的,“新华社出图”也有。
(二)标准化
报道团队通过三次彩排演练和多轮复盘,对摄影点位的规划精确到厘米级,摄影记者对于在什么时段,该用什么镜头焦段、搭配什么曝光参数,已经形成肌肉记忆;对画面采集输出的标准也达到“证件照”级,图片编辑对照片的加工处理,对风格调性的把控,尤其是色温、明暗、饱和、锐度这些美学指标,统一输出标准。
(三)经典性
在历次阅兵报道中,许多经典影像源自新华社。本次报道中,报道团队在最大程度保留经典视角的同时,对多处点位做了取舍和优化,确保经典画面更加精美。
“新华社出图”除了要记录好活动现场,还要讲好北京与这场盛大活动的关系,讲好今天百姓生活和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关系。为此,报道团队还在城市侧建筑物高点和地标性场所,规划了20多个点位。其中,不少点位的规划灵感源于社交媒体上网民们喜闻乐见的经典画面。
(四)风格化
报道团队将历次阅兵各媒体出片风格和广大网民的反馈效果进行了比较研判,确定“新华社出图”的风格调性,就是“大气方正+东方美学+人文表达+集体情感”。
围绕这个风格定位,报道团队的新媒体产品编辑提前策划,利用历届阅兵照片和彩排演练样片,加工出适配不同端口平台的产品样品。样品细化到标题、样图、文案、话题词、分镜头画面……九三纪念活动当天,新媒体产品编辑只需匹配现场素材,即可完成产品播发,让“新华社出图”在各移动端口迅速掀起传播热潮。
最终,使网民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风格化出图”报道方式,促使“新华社”IP在社交网络实现了“人格化”塑造,“还得是新华社”“新华社全场最佳MVP”等网民评论,证明了新华社图片报道的产品画像契合了广大网民对“新华社出图”的审美期待。
三、人岗适配、精细推演,释放“新华社出图”团队效能
参加九三纪念活动报道的150名新华社摄影记者职业履历、拍摄经验各不相同。要确保每个点位的出片效果,就要精准掌握每位记者的特质。
“人点适配、人尽其才”是报道团队排兵布阵的总原则。谁更擅长做兜底性拍摄,谁更擅长做创作性拍摄,谁抗压能力强适合放在关键点位上,谁应变能力强适合放在机动点位上……报道团队确保把合适的人放在适配的点位后,再经过多次实践、演练,逐步优化人力布局,明确点位任务。
首轮演练前的培训会上,记者们收到了一份“开放式命题作业”:参考往年阅兵报道的照片,融入自己的理解思考,在点位上自由发挥,演练完成后每人提交自己最满意的50张照片。演练结束后,编审团队集中复盘收到的照片,评估各点位出片效果,制定第二轮演练各点位任务。
第二轮演练前的培训会上,记者们收到一份“半命题式作业”:一些记者明确了各流程环节要拍摄的具体画面,另一些记者继续自由发挥。演练结束后,编审团队再次集中批改第二批作业,并给出了第三轮演练的“命题作业”。
经过三轮演练,各点位的报道框架在正式活动前搭建完成:8名记者承担阅兵方阵全套图片拍摄任务,3名记者承担全套武器装备拍摄任务,4名记者承担敬礼士兵特写拍摄任务……
制定报道框架是为了确保报道的“基本盘”,而不是框住记者的灵感和思想。在此理念基础上,报道团队给不同点位设计了差异化的功能定位:有些点位执行程序性拍摄,有些点位发挥创作灵感;有些点位完成宏大叙事,有些点位挖掘独家细节;有些点位写实,有些点位写意……
9月3日当天,摄影记者们根据团队安排,专注于各有特色、定位不同的拍摄工作。很多记者创作出引发全网共鸣的经典作品,比如敬礼老兵与受阅部队同框的照片,和平鸽与国徽同框的照片,天坛与战斗机同框的照片……这些都是记者们创造性地通过镜头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这些照片的经典性和思想性,体现了“新华社出图”的气质。还有更多的记者,默默无闻地承担基础性、保护性拍摄工作,确保完整准确地记录呈现这场盛大活动。这种坚守和奉献,正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责任和担当。
为祖国画像,为时代写真,这便是“新华社出图”的底气。新华社国家摄影队作为最专业的国家影像内容记录者和传播者,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必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内容供给侧价值。(李尕)
来源:中国财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