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着政策走,赚钱不发愁”这话,在“十五五”规划落地后更实在了。2025年10月底发布的规划建议里,明确要把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这些产业打造成新支柱,还提前布局了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赛道。
“跟着政策走,赚钱不发愁”这话,在“十五五”规划落地后更实在了。2025年10月底发布的规划建议里,明确要把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这些产业打造成新支柱,还提前布局了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赛道。
这可不是只给大企业看的“蓝图”,而是给普通人留足了机会。以前说起新兴产业,总觉得得懂高科技、有大资本,其实现在很多领域门槛没那么高:开个新能源汽车维修店、做农业科技服务商、帮企业搞AI改造,甚至卖特色羊奶制品,都能搭上政策的快车。今天就拆解这8大重点产业,看看普通人能怎么分一杯羹。
先理清:政策为啥偏爱这8大产业?普通人的机会在哪?
这次“十五五”点名的产业,分了“新兴支柱”和“未来赛道”两类,前者现在就能进场,后者适合提前布局。选这些产业的核心逻辑很简单:要么能替代进口、保障安全,比如新能源、新材料;要么能改善生活、拉动消费,比如低空经济、特色农业;要么能抢占未来先机,比如量子科技、脑机接口。
对普通人来说,机会不在“搞研发”,而在“做应用”“搞服务”“抓配套”。就像十几年前电商刚兴起,普通人不用自己建平台,开网店、做快递、当主播照样能赚钱。现在这些新产业也是一个道理,政策给了方向和扶持,比如补贴、场景试点,跟着这些“信号”找具体生意,比瞎闯靠谱多了。
8大产业拆解:每个都有普通人能做的生意
1. 新能源:不止造车,维修和储能更稳
新能源不只是造电动车,整个产业链的缺口都很大。政策明确要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储能和分布式能源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刚需生意。
比如新能源汽车维修,现在路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但会修的师傅很少。去学几个月电池检测、电机维修技术,开个社区维修店,或者加入连锁品牌做上门服务,生意不会差。还有家庭储能,农村和郊区很多人装了光伏板,多余的电存起来需要储能设备,做销售和安装服务,还能拿政府补贴。
河北的张师傅就是例子,以前修燃油车,去年转做电动车维修,现在每月收入比之前多一倍,“光换电池、修充电桩的活就忙不过来,政策还给了培训补贴,等于没花钱学技术”。
2. 人工智能:“AI+服务”门槛低,中小老板都需要
“十五五”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让AI赋能千行百业 ,这意味着每个行业都需要AI改造,但大公司的方案太贵,中小商家的需求没人满足,这就是普通人的机会。
不用自己写代码,现在有很多现成的AI工具。比如帮小餐馆做AI点餐系统、给服装店搞AI穿搭推荐,或者教实体店老板用AI拍短视频引流。还有AI客服外包,很多小公司养不起专职客服,用AI客服又不会调试,做这种“技术中介”服务,按单收费很灵活。
上海的小王做AI企业服务才半年,已经签了20多家小公司,“就是帮他们选合适的AI工具,调试好流程,每月收几百块服务费,积少成多很稳定”。
3. 低空经济:外卖、旅游的“空中延伸”
以前觉得低空经济是无人机送货、直升机旅游,离普通人很远,其实现在已经落地了很多小场景。政策要加快低空经济集群发展,配套服务的需求马上就起来了。
比如无人机驾驶员,农业打药、景区测绘、物流配送都需要,考个驾照后,要么接企业的外包活,要么自己组队做服务。还有低空旅游配套,郊区的景区可以搞无人机观光,帮景区设计路线、培训操作人员,或者卖相关的装备耗材,都是刚需。
广东的李哥去年考了无人机驾照,现在帮农户打农药,一天能赚上千块,“政策鼓励农业数字化,农户用无人机有补贴,我们的活也越来越多”。
4. 生物制造: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生意
生物制造听起来高端,其实离生活很近,比如用生物科技做的食品、护肤品、饲料,政策要把它打造成新增长点,普通人可以做终端销售和加工。
比如生物发酵的健康食品,像益生菌、植物蛋白产品,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找靠谱的厂家代工,做社区团购或者线上直播,门槛不高。还有农业领域的生物肥料,政策支持绿色农业,农户需要环保又高效的肥料,做区域代理或者下乡推广,有政策背书更容易打开市场。
5. 新材料:瞄准“替换需求”做配套
新材料是很多产业的“基础”,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建筑用的环保材料,政策要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 ,意味着国产新材料会加速替代进口,配套服务有机会。
普通人可以从“检测”和“销售”切入。很多工厂用了新材料,需要定期检测性能,开个第三方检测服务点,或者做新材料的下游销售,比如给装修公司推环保涂料,给汽修店供新型耐磨配件,这些都是具体的生意。
6. 特色农业:羊奶、有机食品的“品牌化”机会
“十五五”要发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还把羊奶等特种乳纳入规划,给了补贴,比如优质饲草料补贴、挤奶设备补贴,这对农民和返乡创业者来说是好机会。
不只是种地养羊,更关键是做“特色+品牌”。比如养羊户联合起来搞合作社,做有机羊奶认证,通过电商卖定制化产品,像针对儿童的高钙羊奶粉、给老人的无糖羊奶。还有农业服务,帮小农户搞标准化种植、申请品牌认证,赚服务费和分成。
陕西的一个合作社,把羊奶做成了地方品牌,现在一斤羊奶的价格比普通牛奶高两倍,“政策给了设备补贴,还帮我们对接电商平台,根本不愁卖”。
7. 脑机接口:先从“康复服务”切入
脑机接口听起来很科幻,但现在已经在康复领域落地了,比如帮助瘫痪病人恢复运动能力,政策要探索它的应用场景,相关的服务缺口很大。
普通人可以做“康复辅助”服务,比如去学脑机接口康复设备的操作,在康复机构做技师,或者帮设备厂家做市场推广,对接医院和养老院。还有科普和培训,很多人不了解这项技术,做短视频科普、组织体验活动,也是不错的切入点。
8. 量子科技:瞄准“企业需求”做配套
量子科技是未来产业,普通人搞研发不现实,但可以服务科研和企业的“应用需求”。政策要推动量子科技成为新增长点,相关的配套服务会先起来。
比如量子通信的设备维护,很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已经在用量子加密设备,需要专人维护,学相关的技术后做外包服务很吃香。还有量子科技的科普和培训,企业需要给员工做认知普及,学校有科普需求,做这类定制化培训,市场需求在慢慢变大。
普通人进场的3个“避坑指南”
1. 先看本地试点,别盲目跟风:每个地方的重点产业不一样,比如沿海多低空经济试点,内陆多农业科技试点,查下当地政府官网的“十五五”实施方案,选本地有政策倾斜的领域,能少走弯路。
2. 善用政策补贴,降低成本:很多产业有明确补贴,比如新能源维修的培训补贴、农业的设备补贴、小微企业的创新补贴,去政务服务大厅问清楚申请条件,能省不少启动资金。
3. 从小处着手,别贪大求全:不要一开始就想做产业链,先从配套服务、终端销售做起,比如做新能源汽车维修比造电池简单,做AI服务比研发AI技术靠谱,小生意做稳了再慢慢扩大。
结尾:你觉得哪个产业最靠谱?
“十五五”的这些产业风口,本质是给普通人提供了“借势”的机会。政策已经明确了方向,补贴和场景也在落地,不像以前要自己摸黑找机会。
不过每个人的资源和能力不一样,有人擅长技术,适合新能源、AI;有人擅长销售,适合特色农业、低空经济配套。你觉得哪个产业普通人最容易进场?身边有没有人已经在这些领域赚到钱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想翻身的人指条明路。
来源:宁静致远一点号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