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由司马光耗费十九年心血编撰而成的史学巨著,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横跨十六朝、长达 1362 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它不仅是一部记录王朝兴衰、政治更迭、战争成败的史书,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人生智慧的宝库。当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由司马光耗费十九年心血编撰而成的史学巨著,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横跨十六朝、长达 1362 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它不仅是一部记录王朝兴衰、政治更迭、战争成败的史书,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人生智慧的宝库。当我们翻开泛黄的书页,便能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世界,与古人对话,汲取他们在取舍之间的处世哲学。
人生恰似一场充满未知与抉择的漫漫征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大到关乎人生走向的重大决策,每一次的取舍都如同在人生的天平上放上砝码,影响着我们前行的轨迹。是选择安稳的现状,还是勇敢地追求梦想?是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还是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是沉溺于过去的得失,还是洒脱地迈向新的征程?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而《资治通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思考的范本,让我们得以从古人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学会在取舍之间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与楚怀王的故事,便是舍小利谋长远的典型例证。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国力逐渐强盛,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当时,韩国献上南阳之地求和,秦昭襄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攻打韩国以获取虚名,还是接受南阳之地,稳固秦国的战略布局?大臣范雎力主接受南阳,他向秦昭襄王分析道:“南阳虽小,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可断韩魏联系。若贪图攻打韩国的虚名而失去这片土地,实在得不偿失。” 秦昭襄王听取了范雎的建议,接受了南阳之地。此后,秦国以南阳为基地,逐步蚕食韩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光曾评价:“昭襄王之能强秦,在其明辨土地之实与征战之名,舍虚功而取实效。”
反观楚怀王,却因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导致国家陷入困境。当时,秦国为了瓦解齐楚联盟,张仪出使楚国,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愿意献出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被这看似巨大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全然不顾大臣陈轸等人的劝阻,毅然与齐国断交。然而,当楚国使者前往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却耍赖说只答应给六里地。楚怀王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秦国欺骗,愤怒之下兴兵伐秦。但此时楚国已与齐国断交,孤立无援,最终在秦齐联军的夹击下,楚军大败,楚国不仅没有得到土地,反而损兵折将,还失去了汉中六百里地,元气大伤。后来,楚怀王还被秦国诱骗至武关,最终客死他乡。楚怀王的悲剧,就在于他分不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轻重,被秦国的虚假承诺所迷惑,为了贪图 “六百里商于之地” 的小利,而放弃了与齐国的联盟这一长远战略利益,最终导致楚国走向衰落 。
这样的故事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面临着类似的抉择。比如,我们有时会为了几块钱的折扣,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在商场排队等待;或者为了眼前一份看似稳定、收入尚可的工作,而放弃了去学习新技能、进入更有发展前景行业的机会。就像有些人为了抢购促销商品,不惜在寒风中排队数小时,却未曾思考过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成本,以及这段时间本可以用来提升自己或陪伴家人。又如同一些职场人,仅仅因为现有的工作离家近、工作轻松,就放弃了去大城市打拼、挑战自我的机会,殊不知这样可能会错过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限制了自己未来的上升空间。
从这些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出,舍小利谋长远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应该学会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因小失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在《资治通鉴》中,刘秀的故事是关于舍执念、开新局的生动典范。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与其兄长刘縯一同起兵,加入绿林军,意图推翻王莽政权,恢复汉室江山。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刘秀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率领数千汉军对抗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昆阳之战不仅是刘秀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极大地提升了他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地位 。
然而,这场辉煌的胜利却引来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刘玄本就是一个生性懦弱且心胸狭隘之人,刘秀兄弟的威望日盛,让他深感皇位受到威胁。于是,刘玄与亲信合谋,找借口杀害了刘秀的兄长刘縯。这对刘秀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至亲之人无辜被杀,心中的悲痛和愤怒可想而知。换作他人,或许会被仇恨冲昏头脑,立刻找刘玄报仇雪恨。但刘秀深知,此时的自己实力尚弱,若贸然行动,不仅无法为兄长讨回公道,还可能会将自己和身边的人置于死地。
在这关键时刻,刘秀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隐忍和智慧。他强忍内心的悲痛,放下了立刻报仇的执念,主动向更始帝请罪。他回到宛城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和怨恨,反而对更始帝毕恭毕敬,言语谦卑,甚至不为兄长举办葬礼,照常吃饭睡觉,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刘秀的这些举动,让更始帝逐渐放下了对他的戒备之心,不仅没有对他痛下杀手,还封他为破虏将军 。
刘秀深知,在这个时候,唯有隐忍,才能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他默默积蓄力量,暗自联络旧部,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后,更始帝派刘秀前往河北招抚。刘秀抓住这个机会,在河北地区积极活动,广纳人才,赢得了当地豪强和百姓的支持,势力迅速壮大。最终,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于公元 25 年在鄗城称帝,建立东汉王朝 。此后,刘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天下统一。
刘秀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在面对巨大的打击和挫折时,果断放下执念,不被一时的情绪左右。他明白,报仇固然重要,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拯救天下苍生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他选择了暂时隐忍,以退为进,通过默默努力和积累,为自己创造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像刘秀这样的困境,被执念所困,难以自拔。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待遇,如被领导误解、功劳被同事抢走,而陷入深深的执念之中。我们一心想要讨回公道,不断地与领导、同事争论,甚至不惜与他们发生冲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我们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工作氛围变得紧张,自己的心情也变得糟糕透顶,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
又比如在感情生活中,当一段感情结束时,有些人会陷入执念,无法接受分手的事实,不断地纠缠对方,试图挽回已经破碎的感情。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过去的感情上,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这种执念不仅让他们自己痛苦不堪,也给对方带来了困扰,最终可能导致双方都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错失了重新寻找幸福的机会。
就像刘秀一样,当我们陷入这些执念困境时,不妨学会放下。放下并不是软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为了更好地前行而做出的选择。当我们放下执念,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得失和恩怨,我们就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发现新的机会和可能。我们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人脉;也可以去尝试新的事物,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结识新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在《资治通鉴》中,诸葛亮北伐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街亭之战后的一系列决策,充分展现了他舍周全、抓关键的智慧。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意义重大,关乎蜀汉能否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取得战略优势,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北伐过程中,街亭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它是蜀军北伐的咽喉要道,若能守住街亭,蜀军便可长驱直入,进取关中;反之,一旦街亭失守,蜀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北伐计划也将功亏一篑 。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性,经过深思熟虑,他派遣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大军镇守街亭。然而,马谡虽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且刚愎自用。他到达街亭后,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舍弃水源,将军队驻扎在山上,企图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一举击败魏军。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赶到后,迅速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将马谡的军队围困在山上。蜀军因缺水而军心大乱,张郃趁机发起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
街亭的失守,让蜀军的北伐形势急转直下,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此时,诸葛亮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执着于北伐,试图挽回局面,还是当机立断,采取措施稳定军心,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诸葛亮深知,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北伐,不仅难以取得胜利,还可能导致蜀军全军覆没。于是,他果断做出决策,放弃了继续北伐的计划,下令全军撤退 。
在撤退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忽视一个关键问题 —— 军纪。他明白,街亭之失的主要责任在于马谡,若不严肃处理,将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和纪律。尽管马谡才华横溢,深受诸葛亮器重,两人私交也甚好,但诸葛亮还是忍痛割爱,将马谡斩首示众。同时,诸葛亮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他认为自己作为北伐的总指挥,用人不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疏后主刘禅,请求自贬三级,以督厥咎。刘禅无奈之下,只得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失败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惩处马谡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另一个关键因素 —— 人才。他发现,在街亭之战中,副将王平表现出色。王平虽识字不多,但作战经验丰富,为人沉稳且忠诚。在马谡做出错误决策时,王平曾多次劝谏,可惜马谡不听。街亭战败后,蜀军四处溃散,唯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余人,沉着冷静,擂鼓坚守,使得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追击。王平借此机会,收集散兵游勇,安全撤回。诸葛亮对王平的表现赞赏有加,战后不仅对他进行了重赏,还将他提拔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此后,王平在蜀汉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蜀汉的一员得力战将 。
诸葛亮在街亭之失后的这一系列抉择,充分体现了他舍周全、抓关键的智慧。他没有因为北伐的失利而盲目冲动,继续追求不切实际的胜利,而是果断放弃了局部的 “完美”,即继续北伐以挽回颜面,而是抓住了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 —— 军纪和人才。通过严惩马谡,他维护了军队的纪律和威严,让士兵们明白军令如山,不可违抗;通过自贬官职,他以身作则,承担起了领导责任,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和信任;通过重用王平,他为蜀汉军队挖掘出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储备了力量。正是因为诸葛亮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取舍,才使得蜀军在街亭之败后,虽然遭受了挫折,但并没有伤筋动骨,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为日后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陷入类似追求 “周全” 却忽略关键的误区。比如,在写一篇工作报告时,有些人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纠结报告的格式是否美观、用词是否华丽,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反复斟酌,却忽略了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否准确、有价值,是否能够清晰地传达工作成果和问题。结果,虽然报告看起来很精致,但却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无法得到领导的认可 。
又比如在做一个项目时,团队成员可能会试图满足每一个客户的小要求,力求让项目做到 “面面俱到”,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小要求可能会分散团队的精力,影响项目的核心目标的实现。最终,项目虽然在表面上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需求,但却因为延误了交付时间,或者在关键功能上存在缺陷,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再比如,有些人在生活中总是追求事事完美,希望家庭、事业、社交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理想状态。他们既要在工作上拼命表现,争取升职加薪,又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要频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维护人际关系。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种过度追求周全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疲于奔命,最终两边都顾不好,不仅工作上压力巨大,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自己也感到身心俱疲 。
我们应该从诸葛亮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学会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分清主次,舍弃那些不必要的 “周全”,紧紧抓住核心关键。在工作中,我们要明确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关键问题、提升工作质量上,而不是过分在意一些细枝末节;在生活中,我们要平衡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价值观,确定优先事项,不要盲目追求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涉及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此时,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学会算长远账,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就像李世民在 “玄武门之变” 后,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他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他深知,此时的唐朝刚刚统一不久,社会还不稳定,若因一己私怨而大开杀戒,极有可能引发天下动乱,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他选择了赦免这些旧部,甚至重用其中的优秀人才,如魏征等。李世民的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卓越智慧,更使得他迅速赢得了人心,稳定了局势,为贞观之治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求一时的享乐,早早地放弃了学业,进入社会打工。他们只看到了眼前能赚到的钱,却忽略了知识和学历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若干年后,当他们面临职业晋升的瓶颈时,才后悔当初没有继续深造。相反,那些有长远眼光的人,会在年轻时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发展积累资本。他们可能会在短期内牺牲一些娱乐时间和物质享受,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
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众多的选择时,我们要学会辨别主次,明确自己的核心目标和关键需求,不被一些次要因素或表面现象所干扰。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面对韩国献上南阳之地求和的情况时,没有被继续攻打韩国获取虚名的想法所左右。范雎向他分析道,南阳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得到它可以切断韩魏两国的联系,为秦国日后的扩张奠定基础。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接受了南阳之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秦国凭借南阳之地,在与韩魏的博弈中占据了优势,逐步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干扰,需要我们辨清主次。比如,在创业过程中,有些创业者过于关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而忽视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质量和用户体验。他们花费大量资金在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上,却没有在产品研发和改进上下足功夫。最终,虽然产品在短期内可能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质量不过关,用户满意度低,无法长期留住客户,导致创业失败。相反,那些能够辨清主次的创业者,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上,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口碑,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屈辱。此时,我们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顾全大局,不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东晋时期,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在初期面临着江东士族的冷淡和排斥。司马睿的高级幕僚王导深知,要想在江东站稳脚跟,必须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于是,他放下身段,积极与江东士族联络,甚至不惜屈尊降贵,试图通过联姻等方式拉拢他们。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王导遭受了一些江东士族的轻视和拒绝,比如陆玩曾断然拒绝王导的联姻请求,还说出了一些难听的话,但王导并没有因此而恼怒或放弃。他始终顾全大局,以实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首要目标,继续努力与江东士族沟通合作。最终,在王导的努力下,江东士族逐渐认可了司马睿的政权,东晋得以在江东地区立足并发展壮大 。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有这种能忍辱的精神。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上级的误解、同事的排挤,但如果我们因为这些而冲动行事,与他们发生冲突,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不利的影响。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忍耐,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顾全团队和工作的大局。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忍辱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和修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
《资治通鉴》宛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智慧灯塔,照亮了我们在人生取舍之路上的迷茫。从秦昭襄王与楚怀王对小利的不同抉择,到刘秀放下执念后的崛起;从诸葛亮街亭之失后的关键取舍,到明辨舍与取的种种方法,这些历史故事和智慧启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而取舍则是那掌控航向的船舵。懂得舍小利,我们才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被琐碎的诱惑所羁绊,坚定地驶向远方的目标;学会舍执念,我们便能从过去的痛苦和纠结中解脱出来,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勇于舍周全,我们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抓住问题的核心,集中力量实现关键突破 。
让我们以《资治通鉴》为镜,汲取古人的智慧,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舍与取。当面临选择时,多一分冷静与思考,少一分冲动与盲目。相信只要我们运用好取舍的智慧,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